..續本文上一頁人世間的藝術文化表達形而上的聖賢境界,本來就非常困難,況且一股商業電影還有它生意上的考慮。現在要找一位釋迦牟尼佛的演員還真找不到,不是面孔沒有,而是面孔那種氣質找不到。中國文化講五百年出一個英雄,叁百年出一個戲子,不容易!一個電影明星的成就是有他的氣質的,好的電影明星,一身細胞都是戲,只要那麼一動,戲就出來了!天生聖人,到哪裏找?
我們回轉來看普眼菩薩後來爲什麼找到普賢菩薩?注意一句話:“卻生想念,方始現身”,老前輩用功的同學注意上面有一句:“猶有寂用有限障”,他偏于“空”的那面去了!求普賢呈現都找不到。“卻生想念”,由真空中生妙有,性空中生緣起,“方始現身”,當下就是。你以爲“當下空”才是,“當下有”的這一面也是。光認識這一頭,這一念過了,當下空了的就是,那只落在空的一邊。反過來要當下起念,有用這一念就是它,知道真空妙有。所以他告訴你“卻生想念,方始現身”。
及說十叁昧境界之事,意責彼十地猶有求于出世間,生死境界未得等于十方任用自在。
佛經上這樣說,普眼菩薩一起念求普賢菩薩現身,普賢就站在普眼面前。普眼即懇求他什麼是你普賢的境界?《華嚴經》說,普賢菩薩當時就告訴普眼十種叁昧境界之事,普賢十大願。普賢有十種行願,十種叁昧境界。
是法平等,無有高下
這段經典在表達什麼意義?永明壽禅師告訴我們,“意責彼十地猶有求于出世間”,普賢菩薩告訴我們,十地以前的菩薩,沒有到達大徹大悟成佛的境界,心中還有所求、有所差別。求什麼?出世間才是佛法,還有世間、出世間、生滅、生死不同的分別;實際上出世入世、生與死一樣,涅槃與生死,平等平等。責彼十地菩薩還有求于出世間生死的境界,未能得到平等境界,于十方任用自在。
大菩薩境界無所謂入世、出世,不出也不入叫“平等境界”。如果還有出世與入世的差別,即非平等境界,佛學名詞叫“非平等的智量”,還沒到平等智,還在差別心中。到達智慧平等無差別時,則“十方任用自在”,天上人間、六道輪回任意寄居,所以地藏王菩薩可以在地獄中度衆生,提婆達多可以在地獄中受叁禅之樂,大菩薩是這個境界。
以此如來教令卻生想念,去彼十地中染習出世淨心故,此明十地緣真俗出世余習氣惑故。
所以普眼菩薩看不見普賢菩薩在哪裏,佛告訴他錯了!偏向于清淨中去找普賢菩薩找不到的,既然叫普賢,即無所不在,淨土中有,穢土中也有;善法中有他,惡法中他更在度人,他是乘大願的,如同一樣,無所不入。
“以此如來教今卻生想念”,你不要偏于空,偏于空找不到,你在念頭起處去找,就找到普賢了。念頭起處一切皆是幻有。那麼,偏于空還是十地以前的境界,由真空起妙有,由法空起緣起的時候,才超出十地。
十地菩薩的習氣被什麼所染汙?被清淨心所染汙、被出世的思想所染汙。大菩薩如果偏向于清淨、便被清淨的觀念所染汙,永遠達不到究竟,你只能肥皂,不能做墨汁,那有什麼用!水可以做清潔劑,也可以做墨汁,它無定性,那就是平等。所以說“去彼十地中染習出世淨心故”。
“此明十地緣真俗出世余習氣惑故”。永明壽禅師很細心地爲我們引用《華嚴經》這一段經典,引用了原文的道理,又加上評論,使我們了解《華嚴經》這一段的境界是什麼?這就叫我們明白十地菩薩在性中生緣起,緣什麼?
“真俗出世余習氣惑”,出世入世、出家在家、清淨與不清淨的煩惱沒有了,連最後剩余這一點習氣的力量都拿掉了,非常自在,可以出世也可以入世,即山世即入世,無所謂出與入。哪裏有個出?哪裏有個入?
已上意明治十地菩薩,緣真俗二習未亡,寂亂二習未盡,于諸叁昧有出入習故,未得常入生死,猶如虛空無作者。
永明壽禅師的結論告訴我們《華嚴經》這一段經文的原意。經典都是教理,教理的原意叫我們明白“治十地菩薩緣真俗二習未亡”,治即修治、修行,十地以前的菩薩還有在家出家、入世出世的觀念。難怪平常有些人有這個觀念,不怪他,因爲他不到家,不到家有這個清淨的方便,到家以後,“道”無所謂出入.“寂亂二習未盡”,十地菩薩以前的境界,寂、亂二習未盡,還有貪圖清淨、怕亂的習氣存在,清淨地方蓮花穩坐;把蓮花擡到菜市場鬧亂的地方他就完了,蓮花變成藕,花瓣一瓣一辯掉下來。
“于諸叁昧有出入習故”,十地菩薩境界還有出定入定的觀念在,打起坐來入定很舒服;放了腳好討厭,又來搗亂,余習未斷。
不見世間過,多逢菩薩來
“未得常入生死猶如虛空無作者”,因此,十地以前的菩薩不敢在生死輪回中翻翻滾滾,你叫他涅槃了再來變人,于苦難的世界中度衆生。“對不起!等到下次太平了再來。”太平衆生好做(度),苦難中難度。除了超十地菩薩盡一切願力,最苦難的地方他都來了。你說沒有看到,如果他告訴你:“我是菩薩”,那非菩薩地,菩薩何必要你知道!
所以我經常看到世上很多都是菩薩再來,但是他不一定講一句佛話,很多是再來人也,越是多災多難的地方,菩薩心腸的人越多,你不要看他只有一點行爲、一點好事,這就是菩薩。
菩薩並沒有什麼稀奇,你不要以爲騎在獅子大象上坐朵蓮花就是菩薩,那有時變成馬戲團了。菩薩就在人世間,就在苦難中間,到處都有,你慢慢去找,你看每一個人都是菩薩,你就變菩薩了,很簡單,普賢就是這麼賢。
如果你覺得這個人不對、不懂道、不學佛,不是菩薩;這個人吃葷不是菩薩,你就變成“薩菩”了。你看每個人都有一點長處,忘記了他的缺點,只看到這一點就是菩薩的長處,世界上遍滿菩薩,衆生心理就太平了!學佛的人應該學這個心境,學這個行爲。
可惜一般學佛的人,專門拿一把聖賢的尺放在手中,看到人就量,某個人這裏不對,那裏不好,差一點、太長了,都不是。最後量量自己,長也不夠長,短也不夠短,那就糟了!千萬要學普賢菩薩的行,看一切世界衆生個個是佛,個個是菩薩。這就是儒家“恭敬”的道理,能夠敬一切人,自己才能夠達到至真至正的境界,也就是佛法普賢的道理。
十地菩薩沒有到達普賢的境界,“故未得常入生死猶如虛空無作者”,這句話是講普賢菩薩境界像虛空一樣,做了等于沒有做。昨天下雨、今天晴,下雨並沒有把虛空打濕;晴天也沒有把虛空曬幹,它永遠是虛空。明天臺風來也沒有把虛空吹跑;後天臺風過後,它也沒有覺得臺風很討厭,它還是那個樣子。心如虛空,一切所作用,作無所作,過去了就不留。那麼,當起用、起有的時候皆是幻有,幻有本來無住,一定要成爲過去。譬如說老子就曉得: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
最強烈的臺風中心不到一天就過了;夏天的大雷雨最多下一、二個時辰。同樣的道理,一切境界是無住的,很快過去,虛空還是虛空。“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是它妙有的作用,你不要認爲這個是壞現象!偏于空的人,把“起有”當作是壞境界,菩薩境界“緣起一定性空、性空知道緣起”,不即不離。
衆生體是佛體
而常普遍,非限量所收,一切衆生及以境界,以之爲體。普賢之智,猶如虛空,一切衆生以爲生體,有諸衆生自迷智者,名爲無明。
了解這些道理,曉得普賢菩薩境界、自己自性境界無所不存在,不是我們知識的限量所能達得到,因爲知識限量是妄念境界;放棄妄念境界,你一體會它就到了!一切衆生以及一切境界,都是以普賢這本性爲體,普賢代表無所不在。
“普賢之智,猶如虛空”。普賢的智慧猶如虛空。
“一切衆生以爲生體”。一切衆生依什麼爲生?依虛空般的普賢而生。
“有諸衆生自迷智者,名爲無明”。一切衆生自己迷掉了,不是別人把你迷掉,是自己迷失,迷掉的境界叫“無明”。
普賢早現你我心中
普賢菩薩隨彼迷事,十方世界對現色身,以智無體,猶如虛空,非造作性,無有去來,非生非滅,但以等虛空之智海,于一切衆生處啓迷。智無體相,能隨等法界虛空界之大用故。
所謂普賢菩薩就是這個作用,衆生的迷是自己迷,普賢菩薩就在衆生迷的當中點醒你,十方世界同現在這個色身。“以智無體”,智慧是什麼東西?智慧不是什麼東西!智慧無體,你明白了本來是虛空就是智慧的體,這體“非造作性”,不是你們打坐修來的,本來有的,也無去也無來,不生也不滅,你只要以心量放大,等于虛空的智海,在一切衆生迷處,也就是自己心裏迷掉的地方觀照,無所謂迷,無所謂悟。智無體相,大家求智慧,什麼是智慧?“空”就是真的智慧,智無體也無相。
一切相、一切用就是它的體,這個體在哪裏見?就在一切相一切用上見普賢菩薩。
豈將十地之位諸菩薩,以出入叁昧有所推求,雲何得見?
一切不及普賢菩薩程度的,總拿一個有所得的心,去推測普賢菩薩的境界,他哪裏見得到!講了半天“普賢”,由菩薩名詞了解到什麼?大家自己可以體會,“賢”就是現出來,現成在我們心中,你自己找一下就找到普賢的境界。
《宗鏡錄略講上冊 (第叁十五章)》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