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百法明門論 第十九講▪P3

  ..續本文上一頁到什麼層次,是不同的。有時候很難說到底是哪一個人修得高,哪一個人修得低,這都不好說。但是必須要有僧伽作爲我們的助伴,這是非常重要的。

   “由如是門而正歸依”,從這方面來正說皈依。“如毗奈耶廣釋中說”,在這上面有更加詳細的開演。

  這一科主要讓我們明白說,受皈依是自己發願要受的,如果說自己沒有發願,沒有發誓,別人強迫的,那這個都不能算,都不是自己心甘情願的,不是發自于內心。或者說自己沒有願,沒有誓,沒有發誓,沒有發願,別人念幾句經文,自己也跟著,順口溜,念幾句,當然效果就不好。

  【常見問題:內心沒有真實皈依心,對叁寶不希求、不恭敬。】

   我們爲什麼學佛法不能受用,跟這個皈依有沒有真正發起心來有很大的關系,如果我們真正皈依發起了心,那麼你對佛、對法、對僧就有恭敬心,信心就培養起來。培養起來,就是不同。比如我們看到經卷,我們看到法師說法,我們聽到佛法,我們內心的感受是不同的。如果我們皈依心沒有真正生起來,沒有持續下去,叁寶就離我們很遠,乃至內心當中就沒有叁寶的形象,沒有真正叁寶的內涵,內心當中真正對叁寶就沒有希求,這就無求了,沒有希求,就沒有恭敬心。

   我們常常說要有希求心、恭敬心,那麼,什麼叫做希求心,什麼叫做恭敬心呢?叁寶爲什麼名爲寶呢?他珍貴、尊貴。就用世間的比喻來說,比如金銀財寶,你家裏的金銀財寶,你肯定把它收藏得很好,不敢亂丟,亂丟就會被人偷走了。你心心念念就會挂礙,出門以後,家裏的好東西是不是會被人偷走。如果是值錢的東西,被人打破了,丟了,我們內心就會很難受,就會很難過,一件古物、古玩弄破了,心裏很難受。叁寶,讓我們用這樣的比喻說,佛、法、僧對我們來講是寶,對修行人來說是寶,是最重要的,就名爲寶。我們光這種心要用起來是非常難的。

   爲什麼我們聽法聽不進去,昏沈、瞌睡?都是因爲有業障。業障怎麼産生?是因爲對法不恭敬。不是說你過去世不恭敬,現在世也不恭敬。現在如果恭敬,就會有希求心,有希求就不會困,就看得下去,對不對?我們常常說,看書,看一本好書,很好看,我借來也要看。看一部電影,大家都喜歡看,就是有希求心。我們讀佛經,天天讀,讀久了,心就沒有了,他說,“我讀過,到處都有”,希求心就沒有了,沒有(希求心),就不恭敬,不恭敬,在自己心裏就造成障礙,障礙的時候,你就聽不進去,法就起不來。

   所以我們常常講,對法寶、佛寶不恭敬會有業障,我們總覺得很遠,不是很遠,當下都能兌現。喜歡聽法的人,肯定對法寶就恭敬。對佛法有受用的人,都是對法很恭敬的。印光大師說:“佛法從恭敬中求。”恭敬都不恭敬,說明這個法就不尊貴,不尊貴肯定不會去求,不去求你就沒有,你有的話也都會丟掉的,這都是有關聯的。

   不是法本身需要我們去恭敬,我們恭敬心生起來,才能跟法相應,因爲法是清淨的,世間法是雜染的,不一樣的。我們只有生起恭敬心,生起信心,才能夠跟清淨的法相應。恭敬心、清淨心起不來,就不相應,我們情緒、煩惱當道,沒辦法相應,相應不了,這就是很簡單。

   但是我們的心轉不過來,難就難在這裏,心轉不過來。你說我們也要有恭敬心,我們也很想學,但學不進去,那怎麼辦呢?你就培養恭敬心。恭敬心培養不起來,就去淨罪集資。淨罪集資,做什麼呢?你先到廚房裏面去洗菜、洗碗,你先去洗廁所,你就去幹活。幹半個月,幹一個月,罪障就消了;培福,有福才能開智慧,沒有福智慧開不了。沒有福報的人,天天生病,天天都是業障,福跟慧不可偏廢。

   但是我們這種恭敬心不是說要做給人家看的,是發自于內心,不是說有人就恭敬,沒有人就不恭敬了,做樣子,那個不行,我們要真正發自于內心的恭敬。這個是“自誓受而皈依”,自己要皈依,非常重要。不是說,我本來不想皈依的,是因爲某某人帶我廟裏邊來,所以才皈依的;是因爲法師讓我皈依,這個都不算,都不算真正的皈依。

   乙二、不言有余而正皈依

   自己發誓、發願,那麼以後就不能再皈依別的宗教,不能信仰別的宗教,所以說“由不言余而歸依”,就是不可以再去說皈依別的,天魔外道啊,其他宗教啊,爲什麼不能皈依呢? “謂由了知內外大師及其教法”,佛跟外道的教法,“諸學法者”,出家人,“所有勝劣”,通過比較,“唯于叁寶執爲歸處”,我們認爲說,只有叁寶才是真正的皈依處,“不執與此相違師等,是所應歸”,不同于叁寶的,不是我們皈依的對象。

   這一段話的意思是,我們皈依叁寶以後不可以再去皈依別的宗教。皈依叁寶後再去皈依別的對象,就證明說我們信仰不虔誠,立場不堅定。

   信仰的立場不堅定是肯定不行的,肯定就學不好。社會上面有些有錢的人,我都有遇到過,他家裏死了一個人,他法師、道教、牧師全部請過來,阿訇,他認爲這樣最保險,總有一個神會接他。後來我就問他,到底你要讓你的祖先去什麼地方?你自己也搞不清楚。很多人都是內心有缺陷,內心不信賴,認爲沒用,這個是迷信,是一種迷信。這是真的,不是我亂說,是確有其事。

   我們很多居士,很多信佛的人,只是問題沒有這麼嚴重而已,但是我們也有相應的問題。相應的什麼問題呢?比如我們人,平時也有念阿彌陀佛,也有念藥師佛,也有念觀音菩薩,也有念釋迦牟尼佛,我們要死了,臨終的時候,要念阿彌陀佛,我們平時遇難的時候,就念觀音菩薩,也念藥師佛,也念釋迦牟尼佛,當然我們佛、法、僧,菩薩,跟外道不好比,但是就是說,如果我們對這些佛真正有信心,我們現世、後世都能得到庇佑,爲什麼有這麼多佛菩薩,也就是爲了適應我們不同根性的人,佛菩薩的用不同。

   “此二所有差別之中,師差別者”,就是佛差別,“謂佛圓滿無邊功德,所余大師與此相違。”與此相違,不等于說他一點功德都沒有,而是沒有達到圓滿的這樣一個境界。“殊勝贊雲:“我舍諸余師,我歸依世尊,此何故爲尊,無過具功德。”又雲:“于余外道教,如如善思惟,如是如是我,心信于依怙。如是非遍智,宗過壞其心,心壞者不見,無過大師尊。””這個是教主的差別。

   下面是法的差別。“教差別者。謂佛聖教,由安穩道得安樂果,息生死流,淨諸煩惱,終不欺罔樂解脫者”,如果我們好樂解脫的人,追求解脫的人,這個法不會騙我們。“唯一善妙,清淨罪惡,外道教法與此相違。”其他宗教,有的宗教認爲說,不信他的,都是魔鬼,都要殺頭。佛教沒有這麼說:你不信佛就要殺頭。不信佛的人,我們可憐,我們慈悲,這個不一樣,教義有很大的不同。

   “如殊勝贊雲:“何故由尊教,安樂得安樂,故于說法獅,尊教此衆生。”贊應贊亦雲:“謂應趣應遮,清淨及雜染,此是雄尊語,與余言差別。此純顯真如,彼唯欺罔法,尊語與余言,除此須何殊。此專一妙善,彼唯障礙法,尊語與余言,除此有何別。由彼染極染,由此能清淨,此即依怙語,與余言差別。”僧伽差別由此能知。”僧伽就是我們修行的助伴。

  乙叁、攝彼等義

   這些論裏頭,就是告訴我們佛、法的殊勝,目的也就是讓我們能夠更加堅定信仰,堅定信心,去了解佛法僧的殊勝處。我們受了皈依,都是自己要受的,自己發願要受的。然後,我們受了皈依以後,應該要怎麼做,天天應該怎麼堅持,乃至盡形壽,一直到我們生命的結束,這些在皈依當中,都是有很好的說明。也有很多大德都說:“我們一生都是修皈依。”我們早晚課都念叁皈依,無論漢傳的、藏傳的、南傳的,都非常注重皈依,所以不能把皈依當成一個很簡單,好像很初級的、入門的,它是非常根本的一個法類。

   通過我們這幾天的學習,大家對叁寶的恭敬心、對叁寶的皈依心,對皈依的理論,對皈依的一些方法,以及對皈依的一些下手處,慢慢、多多少少也會有所認識,法會完了以後我們也可以去借錄音帶,好好去學。學,不要貪多,應該要學懂,要學明白,然後要能夠給自己的行爲配上套,然後要慢慢去實踐。實踐,要一直去實踐,實踐到任運、無間,這很重要。你不能任運,就會有造作;你不能無間,就東動西進,東動西進,你狀態好的時候就可以,狀態不好就完了。這樣的話,一個法類實踐有效果,再修別的法類就比較容易。好,我們就講到這裏。

  

《大乘百法明門論 第十九講》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