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百法明門論 第十叁講▪P3

  ..續本文上一頁合,衆緣和合,也是無自性的。

  【錯誤原因:不通因緣,只看果相】

     我們看到果相存在的時候(産生)成就感,看到果相分開的時候,因緣分離的時候,人就有一種挫折感,這就是對因緣、緣起不通達的表現。

   晚會辦得成是有因緣的,辦不成也是有因緣的。如下雨了,缺少一個因緣,氣候不行,辦不成;停電了,沒有光明,也辦不成;沒有話筒、擴音器,都辦不成。這都是有原因的。

  我們要探討什麼問題呢?我們要探討的人、事、物都是跟我們的心有關。

  我們看到這些果相的時候,如何來認識它的價值?即:和合的時候,如何來認識和合的價值;分離的時候,如何來認識分離的價值。這是很重要的。

  【不通緣起的其他現行】

  如果反過來,那我們的用心就會有問題。

  怎麼反過來呢?

  喻1 如大家在一起,互相觀過、障礙、排斥,一個事情自己想做又不好去做,別人去做了,我們看別人做不好就觀過,觀過的話,就種下分離的因。這樣一念一念的熏習,熏習到最後就完了,你一直在觀過。

  喻2 有時,某位法師或哪一位講師講課講得很好,忽然間不講了,就很難受。如果他天天在上面講,你就會想:“他怎麼天天講這個內容呢?”又會有另一種心態。人的心都是非常無常的。

  喻3 有時,過去有的東西現在也有,不容易接受,如“怎麼天天都上課?”;過去沒有的東西現在有了,也不容易接受,例如“過去沒有這麼做,你現在爲什麼這麼做?”

  丙叁、看不清自己的心念的産生和變化——“魔術喻”

  人的心無常到我們自己都搞不清楚,就那麼無常。 

  釋迦牟尼佛悟道,從時空的維次上悟到無常的道理——無常迅速,非常非常快速。

  所有一切的業、煩惱,都是從心生、心造,然後受果報。

  喻:變魔術,一下子變出一只老鼠或兔子、魚,你眼睛看不出來,想象也想象不出來。他隨便一抓,一只兔子就抓出來了,你知道是假的,肯定是躲在什麼地方,但是你看不出來。

  我們人的心念也是一樣,它就這麼想,你說它是怎麼出來的,不知道。就是不了解自己的心,就是這麼一回事。你說:“爲什麼會這麼想呢?”不知道。想完了之後知道是對是錯,但是爲什麼這麼想,自己看不出來,沒有這種觀照的能力,觀照不到。

  丙四、稀裏糊塗,不識緣起

  任何一個法都是有自性的,“任持自性,軌生物解”。法任持了自性,我們才能有辦法去認識它;法有了名言,我們才有辦法去表達。

  但是法的本性是因緣有,自性無。

  如果我們顛倒過來,“因緣無,自性有”,這就麻煩了。

  “自性有”就是認知不變;“因緣無”,就是你看不到任何一個法是緣起的。這是不是人的認識上的問題?

  如果一個法我們能用因緣去觀照,自然就沒有執著了,因爲我們看到的是一個緣一個緣,一個條件一個條件,就不會在這些緣上去分別、執著。

  如果不是這樣的話,我們學了百法、經論,但是我們所講出來的東西依然還是有我的,依然還是會變成名言所執,依然還是自以爲是。

  自以爲是,就是自己以爲是,不是本來是或不是,而是我們自己認爲它是,認爲它對,自己認爲它是佛法。

  諸法的差別性是很重要的,諸法的差別性是緣起。

  我們有時對一個事情解釋不了,自己也不知道是怎麼回事,常常就說“這是緣起”,這是錯誤的。緣起恰恰是能夠說得清楚才叫緣起,不是說不清楚才叫緣起,那緣起就變成自己說不清楚的一個代名詞了。緣起是有,自性是無。

  佛說緣起,他說得清楚,什麼因導致什麼果。

  【教授:培養佛法力量面對種種境界】

  我們人在這些成就感、挫折感、失落感的境界、過程上,是否能夠作爲自己心靈提升的機會和條件、境界,就是非常重要的地方。

  如果我們有了成就感,就會越做越有興趣,越來越努力;如果我們有了挫折感、失落感,就會想“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爲什麼做不好?我們內心爲什麼會有這些感受?”那我們就會提升、進步。

  如果不是這樣的話,我們就走不出這些陰影。要麼心很高,要麼很失落。“今天做不好,今天又在空過,沒有達到理想的目的”,人就會有失落感。我們看到別人都進步那麼快,學得這麼好,就會有挫折感。

  這樣的境界都是很強烈的,我們肯定過不去。所以我們需要培養佛法的力量來面對這些名言。

   這些感受也可以說是在不相應行法的範疇。

  乙叁、通過學習法相,破除我執來解決問題

  丙一、我執深重的表現

  釋迦牟尼佛及過去的祖師大德們,他們悟到了凡夫心裏的種種問題,不平衡、失調,所以就告訴我們怎樣讓我們的心態平衡,怎麼把握這些規律。佛法就是告訴我們用心的規律。如果我們沒有根據佛法善用其心,我們看到的、聽到的就會出現很多問題。

  剛才說到盲人摸象,我們聽也是一樣。

  【六根隨自性執著而産生幻覺】

  常常,用功的人會聽到別人跟我們說話,耳朵裏聽到什麼聲音,或者說什麼菩薩給他說話,這是常常會有的。你不信,自己心靜下來坐在那裏不動,你去想:耳朵裏面是不是有什麼聲音在說?這個聲音就出來,你想什麼聲音什麼聲音就出來。這就是返聞聞自性。每個人都有聞的自性,你一聽,怎麼一只蚊子飛過來了?或者說,前面汽車的聲音叫了,都知道。再聽一聽,自己的脈搏在跳動,自己的呼吸,都聽得到。自然而然腦子裏就會出現各種各樣的聲音,沒有也會想象出一個聲音出來。

  只要你想聽,就能聽到聲音;你想看,就能看到東西;鼻子想聞,就能夠聞到味道。這就是人的分別,就是很奇怪的,這麼分別就能分別出來。

  六根、六境、六識,你只要這麼去分別,就能夠分別出什麼答案來。

  【把自己所緣的感受強加給別人】

  我們還會把自己去分別出來這個答案當成別人也是這個答案,問題就會很大。

  喻1 打比講,我們現在在佛堂中,(溫度)叁十度,有的人會覺得這個溫度剛好;有的人會覺得叁十度太熱了;有的人身體不好,還覺得比較涼。你說到底是涼還是熱?每個人的感覺、認識不一樣。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會把我們六根所緣的部分當成別人也是這麼認識的,別人也是這種境界。

  喻2 吃飯也是一樣。你說:“你怎麼吃這麼一點點呢?”有時看別人,又說:“你怎麼一頓吃這麼多?”沒有想到這個人就是要吃這麼多,這個人只需要吃這麼一點點就可以了。每個人的身體對食物的適應能力、情況、量都不同,我們有持午的,吃兩餐的,還有吃一餐的。

  所以我們不能把自己的少分見解當成別人跟我們一樣,或者說別人都應該像我們這樣,這就會有很大的問題,就沒有看到諸法的差別相。

  看到別人與自己不同,內心中的自性執、自性見解就會發生碰撞。人的很多不和都是因爲見解的不同,見解的不同就是因爲有執著。

  你執著“應該這樣”,(就會以此要求別人)“你明明知道應該這樣做,爲什麼不這樣做?”其實你沒有理解到,他根本沒有搞清楚,根本沒有這個概念,就不知道這回事。

  丙二、解決問題的方法:建立佛法的共同標准——“直播喻”

  我們對佛法需要重新認識的一個共同的標准,就是法相。如果沒有這個共同的標准的話,怎麼來通達諸法的實相呢?肯定你說你的,我說我的,他說他的,扯不到一塊。

  喻就如我們做直播一樣,必須大家都清楚怎麼做最好,才不會有爭執。剛剛開始的時候,大家各有不同的看法,都認爲自己是對的,實際上我們每個人都只懂一點。如果來了一個高手,一下就明白了,每一步怎麼做,一點問題都沒有。

  學佛法跟這一模一樣!我們剛開始有很多很多的問題,全是見解上的對立,如果來了一個大德,自然這些問題都不在話下,都不成問題。都是一樣的。

  【佛法名言是不會産生對立的】

  我們的見解上的執著以及名言方面的對立,常常都是這樣的:我們內在的執著是佛法名相的執著,語言上的對立是世俗名言的對立——還不是佛法上名言的對立,佛法上的名言不可能會對立,布施、持戒、忍辱、四谛、十二因緣……不可能會對立。但談世間法就容易對立。

  一對立,就會用外在的一些條件來逼迫對方接受。“你要這麼聽,你要這麼說,你必須要跟我這麼學”,讓大家勉強地、威逼地(接受)跟自己一樣的見解、觀點、行爲,這樣,你自己很苦,被說的人也很苦。

  有時要你管學生,學生很苦,管的人更苦。(大家)有時不知道我們當法師、講師,要去說別人,其實更苦。因爲說別人還要考慮你說的對方聽不聽,接受不接受,講多還是講少,講輕還是講重,說出來有沒有效果,等等,這些都是要考量的,都會造成我們心裏的苦受。如果角色換過來,我們就會有體會。

  我們學這些法相,就是要建立大家都一樣的對佛法的認知。

  【如理認識法相殊爲不易——顔色喻】

  【起诤】你(也許會)說:“我們學佛的人怎麼會不一樣呢?對佛法的認識怎麼會不一樣呢?”

  喻其實不是那麼簡單的事情。法相是心相,內心的相狀。外在的物體也有相狀,比如我們看到這個柱子,牆壁,是什麼顔色?柱子是灰色的,牆壁是黃色的,桌布也是黃色的,怎麼來表達這兩種黃色的不同?我們穿的海青也是黃色的,雖然都是黃色,但這叁種黃色差別非常大,只用一個“黃色”就不足以說明牆壁、桌布、海青叁種黃色之間的差異,只有一樣一樣說。

  對人也是一樣,只能一個人一個人說,不能說大家都怎麼樣,肯定不行;一個人也只能一件事一件事說,很難下結論說這個人怎麼樣,一下結論就會有問題,人家絕對不會接受;只能說你這個(事如何如何),而這個(事情)也只有搞得非常清楚去講,才不會出問題,如果沒有搞清楚去講,都會出問題。

   這都是叫做緣起,不是那麼簡單的事情。

  【依照次第漸次通達法相——叁種形相】

  【物質的形相】我們常常會把一點當成全部,我們對物的形相都說不清楚。

  吃菜,你中午吃了什麼菜?都不知道,忘記了。菜裏面放些什麼東西,什麼佐料?你記得住嗎?吃完了都不知道。人都非常無明,不是一般的無明。

  【情緒的形相】人情緒的形相更複雜。

  有些人表面上看起來很開朗,其實內心很苦;有的人表面上看起來很苦,其實內心不苦,因爲他內心有佛法,就不會苦。

   你是看不出來哪個人苦,哪個人不苦的,這都是內心的功夫,只有修行到了一定的境界才能看清人情緒的形相,情緒的形相比物質的形相要複雜多少倍,非常複雜。

  【思想的形相——法相】人的思想的形相,即法的形相,就更複雜,更不容易看。

  只有從物質的形相、概念的形相、情緒的形相(層層深入了解),最後我們才會了解佛法的形相是什麼。

  【破斥不依次第的誤區】

  一下子就說“佛法是什麼形相”,這是不可能的事情!學來學去,我們只有更加無明。無明到什麼程度呢?

  無明到:菜是什麼我們也不知道,菜怎麼炒的我們也不知道,菜從哪裏來我們也不知道,這個菜放在那裏會不會壞掉我們也不知道,米會不會壞掉我們也不知道,米應該怎麼保存,面應該怎麼保存,油應該怎麼保存……也搞不清,也不去管它。這都是會有的(情況)。

  喻1 有時我們廟裏面菜多了,這個菜怎麼堆都是有技術的,堆不好下面的菜都爛掉了。(這都是)常常發生的(情況)。菜多了怎麼處理?怎麼讓菜通風、透氣它才不會爛,這裏面都是非常有學問的。但我們認爲這都是有別人管的,(我自己)不要去管那麼多。

  喻2 但是有時候,別人多用一點水,你馬上就起煩惱——(別人)刷牙的水多用一點,(你就會想:)“缺水還用那麼多水!”

  一大堆菜放在那裏也不管,視而不見,人家多用一點水,就起煩惱。

  喻3 人家吃飯沒吃完,剩下兩粒米,你就說“(要)下地獄!”

  你說這是一種什麼心態?

  這些都是我們的一些偏差、錯誤、問題,都是造成我們生死輪回的原因,造成不和合、對立的原因。

   我們的內心變化是非常快的,轉變是非常快的,我們內心世界都非常豐富。怎麼樣對外的形相認識清楚,物的形相認識清楚,人的情緒的形相認識清楚,再到心的形相認識清楚,最後到法的形相認識清楚,這樣一個層次一個層次來提升,我們在學法的路上就會越來越穩定,就會越走越好。

  

《大乘百法明門論 第十叁講》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