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百法明門論》(第四講)
【原文】何等一切法。雲何爲無我。
此設疑問。意在欲人了悟。知一切法本自無我也。以問有五種。一、利樂有情問。謂菩薩知一切法無我。而衆生不知。爲欲利樂。故問于佛。使其了悟革凡成聖也。二、不解問。謂自己于一切事理不明。而問于人也。叁、愚癡問。謂愚暗癡迷于理事不分。而問于人也。四、試驗問。謂以己所知問于他人。以驗他知不知也。五、輕觸問。謂我慢無狀。而戲問于人也。此菩薩設此一問。即五問中利樂有情問也。
甲一、佛法要解決的問題
乙一、唯有佛法,才能帶來快樂
【審視自身】我們有習氣、煩惱障、業障,我執、法執,種種的問題,所以不能通達緣起,不能通達諸法;不能知道、了解和把握與佛法相應的快樂。
只有同佛法相應,才有快樂可言。
丙一、外在快樂與內在快樂的差別
【觀察思維】有人買了衣服覺得快樂;有人買鋼筆覺得快樂;有人買房、買車覺得快樂;有人旅行覺得快樂。這些快樂都是外在的,有條件的。
只有同我們的法性光明相應,同最高的佛法相應,那我們所得到的生命的喜悅和快樂才是我們要追求的離苦得樂的意義。
丙二、情緒和快樂的差別
【應機譬喻】來到寺裏,看到寺廟很莊嚴,大家很用功,覺得感動、快樂;但過了幾天,快樂就消失了,痛苦就生起來了。
【辨析原因】這只是一種情緒,只是因爲我們的習性與外在的環境和氣氛相應而産生的快樂的感受,而不是內在體會到佛法所獲得的快樂。
丙叁、對比認識
【情緒的快樂】都是生滅法,都是短暫的、無常的、把握不住的。
【(佛法的)快樂】讓我們內心遠離了障礙,消除了隔閡,內心沒有束縛,內心對喜怒哀樂、悲歡離合、對五欲六塵八風都能超越,對順境、逆境都能夠超越。
【錯誤現行】我們(雖然學佛了,但仍)以世間的觀念、價值評判體系來感受快樂,快樂與痛苦都是共世間的。
【應機譬喻】不學佛的人來到山上,也會覺得法師很有修行,義工很有禮貌,大家很善良等,但是這些只是對有形有相的外在人和事的印象,這種印象在自己內心中留存的一種感覺。我們來到山上以後,(開始可能也會覺得快樂),住的時間長了,如果放棄了對佛法的追求,就會感到痛苦,並不是說住在這裏就會感到快樂。
【辨析原因】(這是因爲)對佛法、對信仰沒有堅定的皈依,沒有真正意義上的追求,追求的都是外在的成就和喜悅,離我們的本心越來越遠。外在的人事都是無常的、會變化的,人多了你覺得嘈雜,人少了覺得寂寞,都是觀念的問題。
【師父強調】實際上是我們內在對自己的信仰,內在對佛法相應,已經越來越離譜,而不是外在的人和事影響、妨礙了我們。
【反省自身】如果我們出現問題,就是和煩惱相應的標志,而不是同佛法相應。如果同佛法相應,就不會有問題,這是非常重要的!
乙二、以法轉心,化苦爲樂
丙一、非理作意引發痛苦
【錯誤現行】覺得我在這個地方住了很久了,這個地方的佛法都學完了,沒有可學了。
【師父破斥】法都在人的心裏頭,你怎麼能知道呢?我們對外在的東西了解都非常不夠,更何況人內心的佛法呢?
【喻】手,五個手指頭各有名字,合起來爲拳,分開來爲掌,就一只手都有這麼多說法、意義、作用,還有左右手之分;還有腳呢,頭呢,有耳朵、鼻子……它們彼此是有關聯的,一體的,生命整體的意義。手指頭爲何有長有短?這麼長都是有道理的,長短各有用處,都是生滅法,都是相。
【心與相】我們認爲一個相好不好,都是我們的觀念。相的和合與隔閡,都是人心造成的,都是非理作意造成的。
【錯誤現行】看到一個人,就覺得自己比他強,其實對方並沒有與你比較的本意。
【團體觀念】實際上在群體中,再能幹的人也需要別人幫忙,才能成辦廣大事業,和合才能把事情做好。
【師父破斥】如果觀過、比較、分別,就有高低、有你我,都是世間法,與佛法的本意是相違背的!
我們常常把世間的思維模式帶到佛門裏面來,看到自己比不上別人,心裏難過;看到別人不用心,心裏也難過。無論比別人好還是壞,都難受。對方也是如此,無論如何都是痛苦。
【究其原因】爲什麼會痛苦呢?因爲跟佛法不相應,無明!
丙二、策發希求轉變苦樂
【如理轉化】如果換一個角度,換一套思維方式,痛苦就沒有了,問題就解決了。唯識“叁能變”,初能變阿賴耶識、二能變末那識、叁能變前六識。苦樂都是從我們內心變出來的,內心能夠轉變的,再苦的境界我們也能把它轉變爲快樂的境界。
【喻】得了癌症,要開刀把腫瘤去除。開刀雖然是痛苦的,甚至有生命危險,可是你知道開刀對自己生命有好處,就會心甘情願接受,不會覺得苦,還要花錢找醫生開刀;平時如果叫人拿刀砍你一下,給你多少錢都不會願意。
【認清關鍵】(有這些差別)都是你內心求不求的問題,希求的問題。(希求就不會覺得苦)。
【師父強調】學佛法也是一樣,你沒有希求怎麼會得到快樂?這是不可能的事。
甲二、百法之功用
乙一、觀察諸法生滅
“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
百法不是告訴我們結果,而是告訴我們怎麼觀,怎麼入,住,出,你怎麼進入這種觀察的狀態,你怎麼一直保持這種觀察的狀態,最後你怎麼超越于這種觀察的狀態。
【脫離誤區】如果掌握不了這種入、住、滅,一直在“住”想,就會産生種種的幻覺。
幻覺出現就是與現實狀態脫節了,你能夠住,但是出不來,很多著魔就是這樣的原因。常常聽到居士出現這種情況,眼睛一閉就看見佛菩薩,耳朵聽見什麼人跟自己講話,佛菩薩告訴他什麼,他就是住在這裏,出不來,不知道怎麼辦。他沒有觀察到這都是生住滅,不會出。
乙二、破除名相對立
佛法在動靜語默中都有,並非只有哪一種才是佛法,關鍵看我們怎麼用心。
【錯誤知見】有些人認爲說你一天喋喋不休,說那麼多話,一點不寂靜,都在散亂,沒有佛法;另外一邊的人就說你是個自了漢,一天坐在那裏一句話也不說;有些人說你這個人一天到晚都是在承擔、都是在做事,沒有佛法;有些人說你在那裏很懶惰,什麼事情不管。互相埋怨,互相觀過。
【名相對立】那這些問題實際上都是沒有真正理解到什麼是佛法,它都是在名相上的對立。喜靜的人看不慣好動的,喜歡說話的人看不慣不喜歡說話的,這樣就很難共處,很難和合。
【解決辦法】這些都只有從我們內心的境界去體會,用佛法去體會,才能過得去。否則就會出問題,有障礙、有麻煩。
乙叁、從外相體會境界
【喻1】拈花微笑。花、微笑都代表人內心深處的一種境界,是無形無相、至高至聖的境界,我們供養佛菩薩都是香花,通過這些有形有相的,來表達我們內心無形無相的一種境界。
【喻2】插花。普通人不知道花的意思,但是插花的人知道什麼花代表什麼意思,代表人的思想、心情,只有體會到了這種境界才是有意義的。
【喻3】生病送禮物。在城市裏會送花,如果在農村你送花他反而會罵,到處都有,不實用,還不如送點饅頭。那如果在城市裏,別人生病你送饅頭人家會覺得你頭腦有問題。這就是知境界的問題。你送的東西對方要能領納、能懂得你的意思。
【喻4】寶石。鑽石、寶石、水晶,本質與石頭一樣,也沒有什麼用,但是人爲什麼會喜歡?因爲喜歡它的象征意義,大家給它賦予了一定的意義和價值。
【與法相應】佛法也是如此,它是古往今來,許許多多祖師大德們的一種證明,(只有當我們體會到它的意義、體會到它的境界,)同佛法相應,我們才會有這種快樂。如果不同佛法相應,我們就沒有快樂可言。
乙四、從有爲通達無爲
對外在相和內心觀念的把握、轉變,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沒有這種能力,學的佛法名詞越多,障礙越大,消化不了。
【修學誤區】所有的法相名詞在心裏不能融會貫通,不能消歸自性,不能圓融,不能産生觀照力。
【修學次第】對任何一個法,從相上觀察與從性上觀察是不同的。先從行相上觀察,再悟入諸法的真實性(空性)是比較容易的。如果一下從法性上面(入手),非常容易進入斷滅空的狀態。
【對照本論】百法的前面九十四個法都是有形有相的,宇宙萬法概括成九十四個法,便于我們來修學。百法是凡夫到聖者心路曆程轉變的一個過程的需要,從有爲法、生滅法,轉到無爲法、不生不滅法。後面的六個無爲法就是不生不滅法。
有爲法也好,無爲法也好,都是無我的。也就是從有爲法的本身來體會它的無爲法,從生滅法的本身來通達不生不滅法。
甲叁、學習“無我”對我們的意義
乙一、淨化信心
我們常說對哪個法師有信心,對哪個法類有信心,那麼,我們有沒有信心如何來衡量呢?我們有信心,歸根究底是看我們對佛法有沒有信心。無論哪位法師、哪位善知識他都是要引導我們皈信叁寶,行持戒定慧。
【衡量標准】如果我們有信心,內心一定清淨,信的本意就是淨心爲信。內心清淨的特點就是沒有執著、沒有高低、沒有你我他種種的障礙、沒有對立。
【師父破斥】不是說我們對哪位法師、對哪位大德、對哪位菩薩有信心,我就比你高一等。那另外一個人說我對哪尊佛…
《大乘百法明門論 第四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