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們做功夫求證。
到達那個境界,就知道萬物皆歸于己,此即莊子所說:“無地同根,萬物合一”,那個力量自然回向。乃至于山河渠水、海水、井水,光的力量一吸引,自然冒上來。不要說池水被智慧的神光吸引,氣功、太極拳練得好,手一提可以把臉盆的水吸起來,這個還是氣的道理。智慧神光是什麼力量?他說歸納一句話:“以智境大慈法合如此”,是智慧成就,發了大慈悲,智悲雙運的功德的力量,這是自然的力量,說明了明心修證的重要。
花爲情凋,智開光華
若衆生情識所變之境,即衆生不能爲之,如蓮華藏世界中境界,盡作佛事,以是智境非情所爲。
這一節很重要。那麼,悟了道的諸佛菩薩何以有這樣大的神通力量?我們聽了簡直不可想像,只能說是神話,稀奇嗎?一點都不稀奇!我們都有,這是我們人性本有的功能,不過因爲我們被妄想、情意、煩惱等情識所遮住,發不起來。
實際上諸佛菩薩的神變,也就是凡夫衆生的情識所變之境。情就是感情,喜怒哀樂七情六欲,如父母之情、兄弟之情、男女之情。這個世界最容易了解的是男女之情,男女談戀愛,想得厲害時在夢裏呈現,兩個做同樣的夢,那種情識是普通的情。衆生的情識也有這個力量。
譬如畫家構思一幅山水畫,當他進入構思的情境,你叫他他都懶得動。修密宗的人懂得這個道理,觀想就容易了。一個寫文章、寫詩的人,想到入妙處渾然忘我,你過來碰他一下,他也不知道,這是情識所變的境界,屬于凡夫境界。把這種凡夫情識境界轉化放大歸到本體,即變成佛菩薩的力量,佛菩薩也是凡夫做的。所以說:“衆生情識所變之境,即衆生不能爲之”,衆生可憐的是自己這個功能發不起來,自己做不了主,都被依他而起。
比方,天氣熱的時候,假定有修定力作觀想專一的人,一上坐觀想自己坐在阿裏山頂很清涼,馬上不流汗,這很容易實驗到,因爲情識所變,甚至定的力量較深的,過一會兒就要加衣服,阿裏山下雪。那是假的嗎?假的,是你情識所想。真的嗎?真的,你真會發抖、感冒,因爲自他不二。
你們沒有受過這種訓練,不知道,坐在那裏一邊打坐一邊擦汗,那早就依他起,你打什麼坐?通通跟著情識所變,被外境所轉。凡夫衆生不能爲之,自己轉變不了這個業識,因此依他而起、隨他而變。能夠轉得了,差不多了!所謂修持的功力就在這裏,這個境界轉得了,慢慢地心理行爲的境界也能轉,想發脾氣,把脾氣轉爲慈悲,把煩悶轉爲快樂,這就叫一步一步修行,修正自己的行爲。
譬如有一位老同學要求我上譚不要穿長袍,我問爲什麼?他說他看得受不了,他們在下面熱得要命,我這裏密不通風,他看我既不流汗又不擦臉,怎麼搞的?有問題。我說我是有問題,因爲有怕冷的病,再加一件也沒有關系,你在心境上不要理它可以轉掉,你越在意越轉不掉,這些自己都可以作實驗,非常非常重要。
“如蓮花藏世界中境界,盡作佛事”,所以他舉蓮花藏世界的例子,《華嚴經》講整個蓮花藏世界,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每一個灰塵、每一處髒的地方,都是佛的世界、佛的淨土。看你能不能轉得過來,轉得過來都是蓮花世界。蓮花不垢不淨,處處沒有分別。所以蓮花藏世界中的一切境界,善的惡的、是法非法都是佛法。這種功力如何修得到呢?
“以是智境,非情所爲”,注意這八個字,這是智慧成就,不是情緒、不是情感、不是情識、不是我們現在心量的知識。做功夫的要注意了!“以是智境,非情怕爲”,你心裏想,我想做到,那是用感情、用妄想去做,做不到的。
那麼,剛才說觀想阿裏山下雪,感覺清涼,這是情還是智?這是情轉智的過程境界,因爲你曉得這個時候在做觀想,怕熱也是情識、感受,把怕熱的情識拿開,硬把它轉過去,就是這一轉,轉不動只好先把鑰匙拿到,什麼鑰匙,念阿彌陀佛就是這一轉的鑰匙,這把鑰匙有時候你打不開,轉不動,生鏽得厲害,你只好慢慢去轉。
故聖者以智歸情,令有情衆生報得無情草木山泉河海,悉皆隨智回轉,以末爲本。
修成功,智慧成就就悟道了,是“以智歸情”,智是主體,使情感歸向智慧。也就是說,情的境界化成智的境界。心能轉物,使一切有情衆生、物質世界山川草木河海等等,跟著精神世界轉動。“皆隨智回轉,以末爲本”,由枝末回到智慧的根本。
故如世間有志孝于心,冰池湧魚,冬竹抽筍,尚自如斯,況真智從慈者欤。
他引用二十四孝的故事,世界有志于孝順父母的,都能靠堅定的意志,使冰河跳出鯉魚,冬天哭出竹筍,更何況智慧成就的人,大願大行力量更大,願就是志。
“冰池湧魚,冬竹抽筍”,現代人可能會以物理作用來解釋,這一點我們不管,據我所知,曆史記載有好多忠臣,當敵人打進來,硬是甯死抗拒,最後只剩下一個人也不投降,死了屍體也不倒。元朝、清朝就有好幾位這樣的人物,搞得敵人將領都不敢動,跑下來禮拜,等到敵人精神投降,屍體才慢慢倒下來。這就是唯心。
抗戰時,有一、二位中級將領對日作戰,要從敵方手中把陣地搶回來,身負重傷硬闖,自己都看到肚子破了,非打進去才死,結果打進去一笑、眼睛一閉倒下去,這就是精神的力量。以世間法來講,世間的肉體尚能如此,慈悲與智慧的力量更大。
故知得法界之妙用,用何有盡?從真性中緣起,起無不妙。
所以,智慧上悟了道的人,知道法界的妙用,本體就有這個功能,我們自性的本體有無窮的妙用。爲什麼修道的人有神通?你說他修來的?修行修個什麼?就是把本有的自性的功能發出來,所以得了法界的妙用,悟到本來面目,悟到自性功能而發生作用,這個作用“用何有盡”,智慧無窮盡,神通妙用也無窮盡。
“從真性中緣起,起無不妙”,從真空的自性中,因緣所感而起了作用。任何一起用都妙不可思議,不曉得從哪裏來。它無根的,從空性中來,空得越大,力量越大。任何事物的原理都是如此。所謂鯉魚跳龍門,爲什麼鯉魚的力量那麼大?因爲腹中有兩個空的氣囊。你真正得了空,發出來的智慧神通就大。
知行合一方爲道
則理無不事,佛法即世法,豈可揀是除非耶?
到這個時候,理就是事,事就是事,你理論智慧懂到哪裏,功夫就到達哪裏。我們現在打坐學佛,不但智慧與功夫是分開的,兩條腿與頭腦也分開,頭腦想靜,我的媽!腿麻得受不了!心裏想多坐一下,腿實在熬不住,分成兩截。至于理與事更分兩截,空的道理都懂,坐在那裏都是有。聽到人來,趕快張眼睛動一下,空不了。
講起佛法來頭頭是道,嘴巴厲害得很,那有什麼用?自欺欺人的話講多了,只是快一點下地獄,因爲你妄語,你沒有證到。說空有什麼用?以爲自己空,做的都是有,那很糟糕!已經種下了地獄種子。所以理真到了、慧也到了、事也到了。自以爲理到了,卻定都定不住,不要說定,坐都坐不住。理與事合不起來,那這個理就不是真到了。隨便講不是真到的理,豈不是造口業嗎?雖然講的是出世法,卻以善因而種惡果,因爲你隨便談空,把因果談錯了,很嚴重!
動嘴巴的朋友要特別注意!
到這裏“理無不事”,入世法、出世法沒有分別的,這個時候,佛法就是世間法,也就是六祖所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這時,“豈可揀是除非耶”,平等平等,無有分別,沒有出世入世的分別。
事無不理,世法即佛法。甯須斥俗崇真耶?
這個“事”就是定力的功夫,功夫到了,智慧就出超,雖然身體在世間,做生意也好、做公務員也好,挑蔥賣蒜開車乃至挑糞都可以,但他是出世的高人,他已經是菩薩的境界,世法即是佛法。
“甯須斥欲崇真耶?”這時你不要認爲這個是在家人、普通人沒有佛法,認爲住山的、出世的才是真的佛法,那完全錯了!在這個時候沒有差別的。
但是未入宗鏡,境智未亡。與夢念而異法現前,發阃(焰)想而殊途交應。致玆取舍,違背圓常。所以不能喧靜同觀,善惡俱化者,未聞宗鏡故耳。
但是一般人沒有悟道,沒有證達宗鏡的境界,境界是境界,智慧是智慧,兩者均未達到空。真正大徹大悟是“智境雙亡”,好像等于我告訴你們這杯茶不冷不熱,只有叁分熱,你們聽懂了,沒有喝體會不到,喝了一口才知道這杯茶溫到什麼程度。境智雙亡,既沒有茶,也沒有著溫也沒有著涼。你們諸位聽了,也懂了,不是你們的,這是“理”上懂。“事”上到了以後,境智雙亡。沒有到達這個境界是境智未亡,沒有空掉。
“與夢念而異法現前,發阃(焰)想而殊途交應”。又是一副對子,永明壽禅師文章寫到最後的結論,才氣就洋溢出來了。“與夢念而異法現前,”他說平常都在打妄想,白天瞪著眼睛做白日夢,夜裏睡覺做妄想夢。妄認這是小乘那是大乘,這樣對那樣不對,妄起分別心。“發阃(焰)想而殊途交應”,所有想法都是虛妄的陽焰之想,把各種事情弄得亂糟糟。
“致茲取舍違背圓常”。因此有分別心,此對彼非,有取有舍,違背了佛法真正圓融常住的真心。
“所以不能喧靜同觀,善惡俱化者,未聞宗鏡故耳。”到這個時候不能喧靜同觀,靜與鬧不能同觀而達平等境界,因此有是非善惡之分別,不能泯然俱化,達到圓融的境界,都是因爲沒有明心見性,沒有悟到宗鏡。
《宗鏡錄略講上冊 (第叁十一章)》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