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宗鏡錄略講上冊 (第叁十章)▪P2

  ..續本文上一頁,後來又有一專門念法念矬(音錯)。這兩句比喻的對子,皆是永明壽禅師才華的流露。赫赫是形容太陽光出來的威光,光芒耀眼四射,使眼睛睜不開,高高法座,不是矮小陋劣的人所能爬得上去。

  “唯文殊大人,普賢長子,上上根器方堪能爾”。大乘佛法中有所謂四大菩薩,觀世音菩薩代表大悲,地藏王菩薩代表大願,普賢菩薩代表大行,文殊菩薩代表大智。大悲、大願、大行是連貫而密不可分的,因此,也可歸納爲:智慧與行願。

  中國叢林廟子以大乘佛法爲標榜,大雄寶殿的叁尊佛像,中間是佛,兩旁是文殊與普賢,代表“智悲雙運”,此即大乘佛法的精神。“智不住叁有”,真的跳出叁界得了道的人,就不想到叁界教化衆生,度人是好痛苦的好麻煩的事。但菩薩要起大慈悲,自己跳出,別人沒有跳出,因此犧牲自我,再入叁界度衆生,所以叫“悲不入涅槃”。

  大乘之道即這兩句話:“智不住叁有,悲不入涅槃”。“智不住叁有”文殊菩薩代表,“悲不入涅槃”普賢境界。菩薩道講行願,而且行願與智慧兩者並進。你光想學佛跳出來,對六度萬行有利于他人之事不肯做,沒有用的。悲心不堅固,功德不圓滿.智慧就發不起來,這是大乘的精神。

  所以他說,這個境界只有文殊菩薩、普賢長子能做得到。實際上文殊、普賢、觀音都是古佛,在釋迦牟尼佛之前早已成佛,爲什麼再來當學生?釋迦牟尼佛在這個世界教化在家出家弟子,他們“悲不入涅槃”,而再來輔助釋迦牟尼佛的教化。所以稱普賢爲佛的長子,當家的。爲什麼當家的大兒子那麼重要!行願最重!行願不夠,心理行爲不合願力,你修得再好也沒有用。永明壽禅師說,只有文殊和普賢才能做得到。

  如《華嚴論》雲:大光王入菩薩大慈,爲首叁昧,顯所行慈心業用,饒益自在。

  《華嚴論》上說,有一位成佛的菩薩叫大光王,他進入菩薩大乘境界以慈悲爲首,也就是儒家所講的仁慈,以仁慈爲第一個境界。學佛先要使自己心性發起以仁慈爲首的叁味,才能夠顯出慈愛的心,這個慈愛的心發不起來不行。所以大光王菩薩以大慈爲首叁味,以慈心起種種業用。以慈悲心入世做人做事,是不是在造業?對,也在造業,造的是善業。佛家講造業包括善惡兩業。造善業不一定是造成佛的業。不爲惡而行善,善也不住,功德我不要,全歸衆生,那就是佛業。如果有心造善業則是人天之果,不是佛乘的道理。獎勵善業,不住善業而舍掉,是佛菩薩的行道。

  饒益,相當于現代所說的社會福利。利益爲什麼加一個饒字?饒代表無限量,非常充沛、無止境、沒有範圍地利益衆生,所以叫饒益。利益衆生而一切自在。有人說今天睡得好舒服,爲什麼?因爲做了一件好事,這樣利益衆生並不自在,心中有一個今天我做好事有觀念在,已經不行了。所謂善業不住,過去不留,六祖聽《金剛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如果修佛法做善事,有一個行善的觀念存在,你心裏早有所住,何以言“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此非佛道,重點在此。

  令後學者仿之,以明無依之智,入一切衆生心,與之同體無有別性,有情無情皆悉同體,入此叁昧所感業故。

  他說由這個道理,使後世學佛的人仿效佛菩薩的行爲,依教奉行,這就是大光王菩薩大慈叁昧的道理。這個作用在哪裏?就在我們明白“無依之智”,大智慧無所依傍,所以《金剛經》說:“菩薩依法,行無所住”。住法布施,有所住,住在某一點,已經不是智慧。禅宗對大智慧形容得最好:“如盤之走珠”,沒有方位、定所,它用之于哪一點就是哪一點,好比我們平常說某人做啥像啥,要他演戲扮小醜,他就是小醜,扮皇帝就像皇帝,唱青衣就像青衣,唱花旦就像花旦,這就叫“破格高人”,不住在一個模式、範圍。此之謂“無依之智”,乃至絕口不談佛法也不講佛經,同樣可以用佛法的真義教化衆生。假使這個世界沒有佛學,他可以不利用佛學而利用科學來講,學藝術的用藝術來講,學法律的用法律來講,同樣能把佛法真義講出來,這就是“無依之智”,佛的大智慧成就境界。

  以“無依之智”進入—切衆生的心裏。一切人的心理變比、愛好、習慣各有不同,佛是大教育家,他可以用不同的方法,進入到你的心裏,與你合一。“與之同體無有別性”,與你相同,沒有兩樣。

  有情是佛耶?無情是佛耶?

  “有情無情皆悉同體”,下面兩句話嚴重了!什麼叫有情?人、豬、牛、馬、狗一切生物都是有情,不過生物的有情有分類,看《楞嚴經》就知道,有些生物知覺小,但它有感覺,打了會痛。我們挨打,格老子、討厭!知覺就會起來罵人。有些生物知道痛,會躲開,並個曉得罵人。《楞嚴經》上說到情想的差別,情多想少則墮,想多情少則飛,思想智慧高,情欲慢慢減少,想多則飛.向上界走。天人神仙看我們是下界中人,如公寓的一樓,也可能是地下室,還有地下室的地下。情多則墮,純想則飛,由這個道理可以了解念佛法門的道理,念阿彌陀佛,意識純想,歸到佛的境界,那當然往生。

  《楞嚴經》把生物界的有情歸納爲十二類,十二類又可分爲胎生、卵生、濕生、化生四種,其中又有有色、無色之別。有一種生物有物質形體可看到,有一種生物連物質形體都沒有。譬如細菌是有情或無情?在醫學界和生物界還是個問題,在顯微鏡下看得見細菌,我現在還不敢確定細菌有沒有知覺,用高倍顯微鏡看細菌在其世界中活動得很厲害。可見我們身上有多少世界衆生在裏面,我們坐在這裏聽《宗鏡錄》,說不定他們在裏面開運動會、賽跑、打籃球,有時你覺得頭痛,細菌把球打得太高了,你頭就發漲。無情是礦物質。植物有一部分屬有情,有一部分屬無情。

  礦物屬無情之物,無情之物能不能成佛,這個問題古人討論過。

  叁十多年前西藏DL班禅的師父東本格西,(格西是大法師之意),到成都講經,那時章嘉活佛也在成都。東本格西在臺上講述宗喀巴大師的《菩提道次第論》,口頭之下,把中國佛學一把抹煞,老一輩的居士涵養好,聽後笑一笑而已!年輕一代學佛的就受不了。後來有一位同學站起來問西藏大法師,山河大地成不成佛?這個地球土地是不是佛?東本解釋說不是佛,嘩!一班年輕人哄堂而起,站起來就走,連招呼也不打,什麼都不理,也不合掌。那真不得了,在一個公開場合演講,你們現在的學生都很老實,那個時候年輕人多調皮!

  後來搞得老一輩很不好下臺,鬧到章嘉活佛那裏。我正好在旁邊,他們讓我來答,山河大地是不是佛?石頭呢?我說很簡單,都在佛性中。這個問題不在是不是佛,因爲山河大地是依報,西方極樂世界國土是阿彌陀佛的依報,正報是阿彌陀佛。證到菩提,悟了那一點是正報。所以“有情無情皆悉同體”,都在一個佛性中。那麼,這是心物一元的道理。物質世界一切物質是正報的渣子,等于我們經常說的一個比方,蠟燭的亮光是正報,蠟燭燃燒的黑煙是依報。黑煙凝結變成物質世界,亮光的光明變成無形的精神世界。這是比方,還可以做各種比方。

  “入此叁昧所感業故”。這是佛業所感。所以成了佛,依報世界就很莊嚴。

  

  

《宗鏡錄略講上冊 (第叁十章)》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