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宗鏡錄略講上冊 (第叁十一章)

  宗鏡錄略講上冊 (第叁十一章)

  南懷瑾教授講述

  第叁十一章 遙兮飛天鳳

  有情無情皆悉同體,入此叁昧所感業故,令一切衆生及以樹木湧泉悉皆歸流,悉皆低枝,悉皆稽首。

  他說由于善業的業力所感而到達叁昧(悟道)的境界,此時一切有情的衆生,及無情的樹林、湧泉,全都歸到法性之流,平靜了!佛經甚至記載,樹木自然躬身合掌、彎腰、磕頭。

  中唐以後唐玄宗時代,皇帝親自在朝廷主持佛學辯論,就有人辯到有情無情說法的問題。有人說沒有見過無情說法,浙江南陽忠國師即引用《華嚴經》“刹那說、衆生說、叁世一切說”等經典記載,作爲無情說法的根據,說明一切物質世界都在說法。譬如《阿彌陀經》講西方極樂世界有七寶行樹、水、鳥等一切音聲皆在念佛、念法、念僧,這就是無情說法。所以洞山禅師于此有省,作了一首偈子:也大奇!也大奇!無情說法不思議,若將耳聽終難會,眼處聞聲方得知。

  有情說法,那還容易懂!山河流水無情之物說佛法,實在不容易懂、悟道了!他說用耳朵聽無情說法永遠聽不到,用眼睛聞聲,才知道無情皆在說法。這其中有非常奧秘的道理。

  遙兮飛天鳳

  夜叉羅刹悉皆息惡,以明智隨一切衆生,皆與同其業用,一性無二。如世間帝王有慈悲于人,龍神順伏,鳳集麟翔,何況人焉,而不歸仰?

  真到達明心見性悟道的境界,夜叉、羅刹、一切惡魔自然沒有壞心眼,都在慈心的感化之下,發了慈悲之念。這就是智慧的成就、智慧的解脫。“以明智隨一切衆生,皆與同其業用”,到了悟道的境界,有情無那情都會跟著善念起作用。“一性無二”,本體是一個,本體的功能發起來就是一股力量。

  “龍神順伏,鳳集麟翔”。根據中國文化的觀念和曆史記載,中國上古時代天下太平,社會人心都是至善的時候,龍、鳳、麒麟自然出現。到了孔子的時候,這些動物都絕迹了,最後有個地方得麒麟,死了!孔子聞而絕筆,不再作書,准備“涅槃”,爲什麼呢?在一個亂世生出這麼一個東西,非其時也!時間生的不對。孔子因麒麟而知道自己的命運,麒麟死了!人中之麟也該走了!當太平盛世之時,龍神順伏、鳳麟齊集翺翔,更何況人,哪有不向善歸仰的?

  況此大光王,智徹真原,行齊法界,慈心爲首,神會含靈,與衆物而同光,爲萬有之根本,如摩尼寶與物同色,而本色不違,如聖智無心,以物心爲心而物無違也。明同體大慈悲,心與物同用,對現色身而令發明。

  這一段一氣呵成,無法切斷,此乃古文寫法,一個觀念接一個觀念,有如一股流水,一個浪頭接著一個浪頭,文章氣一筆下來,卻是很多觀念連成一氣的。

  他說大光王“智徹真源”,《華嚴經》提到大光王。智慧的光明與宇宙有相的光相關連。有幾位同學打坐到了這個境界,在定中自己的光明起來了,但是這個光遠不是自性之光,雖然有光明還是自性光明起的用,即所謂子光。子光從母光來,母光是大光王,是本性自性無相之光,即常寂光。《楞嚴經》大勢至菩薩的念佛法門,也就是子母光相會,有相光與無相光會合的道理。

  何以稱爲大光王佛?因爲“智徹真源,行齊法界,”悲智雙運。“智徹”,徹底透徹,大徹大悟,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他的智慧已經透徹宇宙萬有的本體,了悟本源自性,證到真知。真即真如,代表本性,源即根源、根本、自性。那麼他的大慈悲的功德、行爲是“行齊法界”的,他的慈悲與我們一般人的慈悲不同。例如,媽媽愛兒女是母親的慈悲,可是有些媽媽真到了要他命的時候,甯可把孩子舍棄,並不是每個母親都真愛兒女。就算這個媽媽犧牲自己,也只是愛自己的兒女,不能愛別人的兒女,雖是慈悲,但有限量。

  真慈悲的佛菩薩“行齊法界”,沒有範圍,這個行是他的大悲大願、大愛之行。一般所謂普愛天下人還是限量、只愛這個世界的人。叁千大千世界雖各有其天下,但只要法界圓融,是沒有界的。所以“智徹真源,行齊法界”八個字,包含了佛法的智悲雙運,一般人的觀念中的偉大二字還不足形容,因爲偉大二字仍有範圍。

  “慈心爲首,神會含靈”是講悟道的境界。如果有人問中國禅宗所謂悟道的境界是什麼?就是“慈心爲首,神會含靈”八個字。光是撲通一下,青蛙跳下水,那很容易,沒有什麼悟不悟。夏天天氣熱,突然到了阿裏山頂,好舒服啊!我們可以形容它像禅一樣,但到底不是禅,只是偶然比較性地得一個清涼、清淨而已。真的到達那個境界,自然慈心發起,並沒有刻意要自己生起一種慈悲之念,自然對一切衆生慈悲。

  那麼,慈悲心發起是怎樣?看到人就掉眼淚嗎?那是神經病,那不叫慈悲。慈悲發起,“行齊法界”,無所謂慈悲!喜怒哀樂都是慈悲,現菩薩低眉是慈悲,現金剛怒目也是慈悲,已經沒有慈悲的形迹了,此即謂滅迹。你看不出來他的慈心,這才是慈心。你看他瞪眼睛,說不定還要揍你不拳,但是他是真慈心,這個是“慈心爲首”。

  “神會含靈”這四個字沒有辦法解釋了!中國文化常講精氣神,神,升華到精神領域,與所遇物、法界會合成一體,等于某個光與其他的光合成一種光,最後分不出二十燭光、四燭光或一百燭光,此爲“神會”。神會了,光還是相、還是用,換句話說,講光,光雖已不是普通的物質,但它仍是物理的東西。神比物理還要高一層,中間有一個東西,這個東西講不出來,叫它靈性,這個東西含在光明中間,也包含著光明。

  我這樣解釋也並沒有把“神會含靈”這句話的意思解釋清楚,無法解釋,也只好如此帶過了。這八個字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等于兩個好朋友坐這裏,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連下巴都用不著翹,兩雙眼睛一看,“神會含靈”,笑一笑,懂了!

  悟了以後,“與衆物而同光,爲萬有之根本”,心物一元,物理有形的光,與自性無相的光配合。以現代觀念牽強地說,中國曆代祖師物理都是通的,他們知道萬物本身都在發光,連煤炭也在發光。像我們的眼睛,光光相接才能看到,其實一切衆生也是如此。“爲萬有之根本”到達這個境界,才可以說明心見性悟道!你不但見到那個本體,你本身也變成那個本體的功能之一了,爲萬有之根本。

  這個時候,你見到自性“如摩尼寶珠”。摩尼是梵文,有珠寶、離垢、如意等譯名,《涅槃經》說:“摩尼珠投之濁水,水即爲清。”《仁王經疏》還說:“會意翻雲如意寶珠,隨意所求皆滿足故。”總之,是無價之寶。但是有誰看過摩尼珠?沒有人看過。只有《法華經》記載:龍女“年始八歲……有一寶珠,價值叁千大千世界,持以上佛”。她把自己生命之珠獻給了佛,大概只有佛看過。

  那麼,這顆摩尼珠怎麼看不見呢?因爲它“與物同色”,在什麼環境就變成什麼顔色,色盲也好、近視眼也好,個個都說看到了。事實上,摩尼珠是什麼顔色?無定色,隨衆生的業跟它所知的量而呈現,如《楞嚴經》所說:“隨衆生心,應所知量,循業發現”,所以是“與物同色”而“本色不違”。

  摩尼珠本身有其顔色,什麼顔色?不得而知,只有摩尼珠本身知道,或者成佛的人也知道。《金剛經》上說成佛的人有五眼,肉眼、天眼、法眼、慧眼、佛眼。天眼有很多種,欲界天、色界天、無色界天的天眼各有不同,慧眼、智慧之眼。佛眼是什麼眼?不知道,大概與我們的眼睛差不多,但佛眼看到什麼是摩尼珠的本色。等到一切色看不見時,看到自己本性的本色是什麼。這是拿物理世界的光來說明物理世界的相,都因光而呈現。

  那麼,絕對黑暗的地方,什麼都看不見,是有相、無相?有相,那是黑相。黑相也是相,因爲光波排列不同,把別的光遮住了!真到達無相之相,也並未離開一切相。這是勉強拿物理世界的光來解釋本性的光明,是合一的,諸位修光明定的,要特別留意這個道理。

  無心處好用心

  其次,講明心見性的心,“如聖智無心”,悟了道的人智慧成就,那個心是無心之心,有個心已經不是,所以《瑜伽師地論》有“有心無心地”。什麼是有心地?十地菩薩都還在有心境界,至于二乘羅漢更是有心地,並沒有到達成佛的無心地,只有無余依涅槃境界是無心地,有余依涅槃仍是有心地。聖智到達無余依涅槃是無心。

  那麼,悟了道的人一切無心,還不是道,禅宗祖師說:“莫以無心便是道,無心猶隔一重關。”所以無念還不是道,無心要能夠起用。在哪裏看出無心?以無心爲心,以萬物之用爲用,以萬物之心爲心。

  如果拿這個道理來解釋孔孟思想,講人心即是天心,這個境界就大了!所以張商英說,因爲學了佛悟了佛理以後,才懂得孔孟之學,這是真實的道理。“以無心爲心”,即儒家所謂的“天人合一之心”。“以萬物之心爲心,而物無違也”,同物理世界一切物質不相違背,這就是悟後起用。

  “明同體大慈悲,心與物同用”,到達這個境界,才曉得大慈大悲沒有一個大慈大悲的作用。看可憐就掉眼淚、動不動就哭起來,那是小慈悲。大慈大悲不一定掉眼淚,還凶得很呢!可是卻在一怒之下而拯救天下蒼生。

  “對現色身而令發明”,注意這個話!相對呈現。真正達到了同體大悲,心物同用,自然相對地呈現在色身上。肉體本身每一寸肌肉、每一個細胞的光明都出來了、都變現了!這已不是一般所謂的“相由心轉”,而是徹底地心相一如了。所以佛的色身可以放光動地,“對現色身而令發明”,就是透視了這個道理。

  故山原及諸草樹,無不回轉向王禮敬,陂池泉井及以河海,悉皆騰溢注王前者,以智境大慈法合如此。

  《華嚴經》上又形容大光王菩薩以大光王佛的境界來修法,當他一出來,一切山河大地自然被這個光吸引住,馬上歸心頂禮,等于磁石吸鐵。“禅宗”及“華嚴宗”講互回,一般學佛說回向,就是這個道理。念經回向,回向就是感應,相互的關系。他說大光王佛修持到達光明自性的境界,當然這些話都要我…

《宗鏡錄略講上冊 (第叁十一章)》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