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徒弟等一等,從身上穿的破舊衣服上找到一根布毛,用嘴一吹,小徒弟悟道了,這就叫“鳥窠吹布毛”,跟瞪眼睛的道理一樣。我們也用掃把掃了好多布毛,怎麼不悟道?
成就者一切事都是佛法,“所以普賢佛國以瞪目爲佛事,南間浮提以音聲爲佛事”,南閻浮提就是我們這個世界,以音聲爲佛事,此語出于《楞嚴經》《觀音菩薩圓通章》:“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我們這個南閻浮提世界,以觀世音菩薩最流行,衆生容易因聲音而悟道,並不是別的聲音,因此佛要說法四十九年。在其他佛國並不一定要開口的,有的佛瞪一下眼睛你就悟道了;有些則招一下手就悟道。我們看有些佛像,手勢各有不同,阿彌陀佛的手相就是大施印,他把手一擺,什麼話都不講,讓人一看就悟道。
“乃至山海亭臺、衣服飲食、語默動靜、異相施爲”,各種不同的現象都是接引衆生的妙法。
“一一提宗”:沒有哪一點不提示心法的宗旨。
“皆入法界”:世間任何一個動作、任何一種現狀、音聲都可悟道,都可進入法界。法界一詞引自《華嚴經》。
花飛钏動悟禅心
但隨緣體妙,遇境知心,乃至見色聞聲,俱能證果,華飛钏動,盡可棲神。
又是文采風流的句子。
“但隨緣體妙”:只要隨緣體會那個妙用。
“遇境知心”:碰到任何的境界都可以明心見性。
“乃至見色聞聲俱能證果”:隨便你看到一切色、聽到一切聲音,都可以證果。
“花飛钏動”:風一吹,花飛了!钏是手镯子,尤其女孩子喜歡戴手镯子,一碰叮叮當當響。
“盡可棲神”:都可以悟道。“棲神”二字一時雖難解釋得清楚,他引用道家名詞來寫。正統的道家,非旁門左道,這個“神”字,近似于佛學裏的“心”字。
講到這裏,我們也可以說,永明壽禅師寫《宗鏡錄》,充分顯示出他佛學學問的淵博。我們平常看經典,沒有讀完叁藏十二部是看不到的,他在這裏引用出來,不需要我們讀完叁藏十二部經典。接下來引用一部經論:
如論雲:有國王觀華飛葉動得辟支佛。
這是印度的故事。佛過世後的像法時期,這一階段證得羅漢的弟子還不少。他說有一位國王看到花飛葉落,悟道了!因此不當皇帝出家了,所謂出家並不一定剃頭,而是出世去了!所謂“辟支佛”,是在佛過世後,自己無師自通,因因緣而悟道的“獨覺佛”。
钏動者。禅經雲:有國王令宮女摩身,爲镮钏鬧,令漸漸減钏,乃至唯一,則不複聲,因思此聲,從因緣生,悟辟支佛。
鸠摩羅什翻譯的禅經說,也是像法時期,另有一位國王,每天晚上命一宮女爲他按摩方能入睡。宮女手戴一串手钏,一按摩即叮鈴當當響,國王覺得吵鬧,命宮女每天除一只手钏,最後只戴一個,當然不會發出聲音,國王由這個因緣而悟道。由此可見學佛處處反省。“因思此聲從因緣生”。國王警覺到突然一反省,這個聲音從因緣而生,好清淨!當兩個東西一碰當然發出聲音;講話也是一樣,少了一瓣嘴唇就發不出聲音,一切音聲皆因互相摩擦有之。譬如風無聲,但是一碰到東西便發出聲音。國王因此悟到萬法皆因緣生,相對而起,依他而起,因此悟了道,證到辟支佛果。
重法更要重人
禅經中也提到現在打坐最普遍的七支坐法,我們先說明七支坐法的由來,才會明白下文的意思。
據佛說,七支坐法是前一劫留傳下來的打坐姿勢,我們現在這個劫數叫“賢聖劫”。前劫是指莊嚴劫,最後一尊佛是思舍浮佛。賢聖劫有一千佛出世、釋迦牟尼佛是第四位,第五位是將來佛——彌勒佛,後面還有很多佛要出世,算不定我們當中有第五百位佛在座,我們不知道而已!最後一位是樓至佛,就是現在護法執金剛神(韋陀菩薩),執金剛神發願護法,等衆生都成佛,他才清場——成佛。
上一位佛圓寂後,釋迦牟尼佛還沒有出來,末法時代,也有些人要修道,修定做功夫不能得定。有五百羅漢在昆侖山頂,就是西馬拉雅山頂修道,當然不是最高峰,得不了定,爲什麼?因爲在冰天雪地修苦行。有一天,五百羅漢看到對面山上有五百只猴子在盤腿打坐,這五百只猴子是前佛末法時期的時候活下來的,猴子喜歡學人樣,模仿人打坐,坐雖然沒有悟道,卻得到長壽。五百羅漢見猴子安詳而坐,定有道理,由此因緣而又把七支坐法找回來。所以我們現在的打坐姿勢其實早已失傳;是靠五百只猴子而流傳下來的,每一位修行者,都必須透過七支坐法才易修成禅定。
亦如猕猴見辟支佛坐禅,後于余處見諸外道種種苦行,乃教外道加趺而坐,手撚其口,令合其眼,諸外道歎雲:必有勝法。外道受教皆證辟支佛。
禅經上記載,這些猴子神通廣大,因爲在前一佛那裏學到這個打坐方法而得長壽,看到世界上沒有正法,各種外道在修道。印度外道修法有各種姿勢,現在瑜伽術各種姿勢也都可以入定,有些人入定時翹一只腳、或拄一枝拐杖,幾天幾夜不動;或頭腳倒立,一定就是好幾天。猴子看了發慈悲,乃教外道盤腿而坐,雙手相疊,大拇指相拄,閉上眼睛。外道看猴子這麼熱心,贊歎必有勝法,接受教導,結果也因這個坐姿而證得辟支佛。
這一段禅經強調,想成佛證果,非盤腿坐七支坐法不可,不從此入不可能,叁世諸佛皆以此法而證道,有如此的嚴重!所以不能任性說腿盤不起來就不盤,那是自己吃虧,犯了我慢之見,我慢會害了自己。
故知但遵教行者,依法不依人,無不證果。唯除不信人,千佛不能救。
《大智度論》上有四句話:依法不依人,依智不依識,依義不依語,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依佛所教的法, 規規矩矩地相信,不要因人而不相信法。有許多人認爲,老師到底是人不是佛。你要聽聽老師教的法是不是正法,自己要有智慧的眼睛去選擇,如果老師教的是正法,就要依法,不要因爲他是人而不相信這個法,如果依人看人一定氣死人,衆生懷疑,比較的心性多很。當年我在上海,一位老和尚介紹一個人來看我,此人一進門跟我握手就把我的手一抓,我立即知道此人是學外道的,想試探我有沒有功夫。我被他一抓,手心馬上冰涼。我平常手心發熱,他一抓就變冷了。這人個轉過頭對老和尚搖搖頭,我笑笑,懂了:他的意思是:你宣傳他有道,他連手心都冰涼,好像有病,怎麼會有道?老和尚埋怨我,說我平常手心發熱,怎麼那天反常?我說他拉錯了手,我一只手冰涼,另一只發熱,他握錯手了耶!
衆生都是依人不依法,很可憐的。實際上重法就要重人;重人也就是重法。
《宗鏡錄略講上冊 (第二十八章)》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