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宗鏡錄略講上冊 (第二十七章)▪P2

  ..續本文上一頁事是真事,什麼事呢?把《法華經》研究完了也不曉得是什麼事。《法華經》之妙難以言喻!《法華經》與《金剛經》一樣,從南北朝以後,影響整個中國文化一千多年,儒家、道家、諸子百家、民間受其影響至深。

  念《法華經》,有時念得頭大,尤其令知識份子頭大。因爲裏面專說神話故事,你要透過神話故事,才曉得這麼一件事。等于《莊子》一樣,但比《莊子》難讀多了!《莊子》都是寓言,以一個故事代表一件事情。《法華經》卻拿許多故事代表一件事:成佛。怎麼成佛?你要從諸多故事中自己去領悟其方法,這是它的特點。我們年輕喜歡搞佛學的,一看《法華經》就把它“束之高閣”,懶得看這些神話故事。到了中年,年輕大了慢慢翻來看,唉呀!這裏頭有東西。你看多難!

  莫把客棧喚家鄉

  世界上的真理只有一個,絕無第二個,有第二個不叫做真理,所以“余二即非真”。翻開《法華經》,這一件事是什麼事實?你就找不出來了!全是神話故事。“若悟自心,即是智城。離愚癡故”,你真悟到了自心,你就達到了智城。《法華經》中講了許多東西都是化城,化城是沿途的上下站,不是終站。公共汽車到了終站,司機請全體下車,終站就是寶所。

  禅宗也好、淨土也好、密宗也好,各宗各派方法不同,佛法的宗旨是一樣的,終站的目的是涅槃、實相,那是寶所。公共汽車沿途的站都是化城,你要在哪一站上、下車都無妨,如果你坐這一站覺得不好,下車走二、叁站再上車也無不可,那都是化城。所以他說,若悟此心就到了寶所。成佛就是這麼回事。在沒有成佛以前,佛說衆生愚癡——笨蛋,那是很恭維的名詞,只有真正成佛,到了智城,大徹大悟的人才不笨。

  《思益經》雲:愚于陰界入,而欲求菩提;陰界入即是,離是無菩提。若悟自心,即是寶洲,具法財故。

  《思益經》是大乘經典,全名爲《思益梵天所問經》,其中佛說得更妙,他說凡是愚癡的衆生,在生理與心理上都是“陰界入”。“陰界入”是叁個層次,陰是五陰:色受想行識;界是十八界: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色聲香味觸法六塵,以及根塵之間的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六入即六根,都被佛罵成愚癡;愚癡衆生在生理上、心理上求道。佛把我們罵慘了!想想看!我們搞打坐、念佛、參禅,哪個不在這上面求道?真正學佛要提醒自己警覺,兩腿一盤,不要在陰界入上面去求菩提;在這個上面求明心見性,求不到的喲!愚癡衆生都在陰界入而欲求菩提,這是佛罵的第一句。

  第二句,“陰界入即是,離是無菩提”,這也是佛說的話。他說生理、心理全體都是道,離開這個生理、心理就沒有道,你說佛他老人家說的什麼話?都是他講的,一方面說這個不好,這個不是拳頭,是手心;反過來,又說手心握起來就是拳頭。這個道理何在?

  難怪清初有我的學者顧亭林,看佛經看得厭煩,他就看不懂,學問那麼好,卻沒有智慧。顧亭林比方得很好,他說佛經沒有什麼,一個桶裝水,一個桶是空的;倒過來是空,倒過去還是空,始終是這麼一個東西。他當然看不懂,“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是名佛法,”這是什麼話?一桶水倒來倒去。“愚于陰界入,而欲求菩提”是不對的;接著又說:“陰界入即是,離是無菩提”;倒過來、倒過去都是他說的。

  對的。其實我們不管怎麼樣,這些經典我們最容易忽略過去。實際上,想學佛修道,真正踏實的功夫,就要從這個地方去了解。先要離身見、離我見,離開陰界入,空掉了,然後回轉來了解這個心理、生理全體都是它,那才可以。你不要只看它反過來、反過去。以求證功夫來講,先不能空去身心兩面,認爲這個就是,而在這上面轉,那全錯了!如果空掉身心,認爲空的一面對,那是小乘、羅漢;要反轉過來起妙有,才是大每菩薩境界,才能證得菩提。

  “若悟自心,即是寶洲,具法財故。”你真正能夠悟到自己是佛,悟道、證道了,你就到達空所了,也具備了法財,佛法的智慧福德,你全都具足了!佛再叁強調心外無法,離心以外沒有佛法。

  接著,引用李長者的《華嚴論》:

  《華嚴論》雲:寶洲在何處,即衆生心是。若悟自心,即是最勝無所著處,離住相故。若心外立法,則隨處生著。《法華經》雲:拔出衆生處處貪著。

  講了半天,寶洲在哪裏?就是我們的心。

  “最勝無所著處”,就是剛才講的《金剛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此即寶洲。如果心外求法,處處都在執著中,執著就不是佛法。

  “拔出衆生處處貪著”,《法華經》的這八個字很妙,古文很簡潔,以現代眼光看有兩種釋義:一、佛法幫助衆生跳出了處處貪著,二、真正超出叁界的衆生就成佛了。在哪裏超出呢?就在處處貪著上。跳出叁界外到哪裏去?等于平常恭維人的一句話:“百盡竿頭更進一步”,更進一步到哪裏去?高明到極點還是下來到平實。跳出叁界外,沒有第四界喲!第四界也在叁界中。《法華經》不但故事妙,經文也妙。

  “拔出衆生處處貪著”,佛法教衆生離開貪嗔癡才能成佛。反過來說,若要成佛卻要大貪嗔癡。什麼叫大貪?明明知道衆生度不完,還要度盡一切衆生,這個貪心多大!嗔是發脾氣,一切情感,一切世界情欲,拔起慧劍一刀斬斷。這是多大的嗔念!金剛怒目,降一切魔。明知衆生永遠度不完,生生世世永遠在輪回中,每位成佛的卻都再來,你看這多癡!真是癡到極點!大慈大悲就是大有情、大癡心。

  所以真正成佛,是把個人的小貪嗔癡轉化發展到愛護一切衆生的大貪嗔癡,升華到如此偉大,如此崇高!這是這個東西。因此真正成佛的人,是“拔出衆生處處貪著”,那才是真貪著,雖然貪著,但是拔出衆生種種的苦。

  春去引得千春來

  《金剛經》雲: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

  六祖因《金剛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而開悟,這句話是《金剛經》的重點。

  《金剛經》是須菩提問佛修大乘的方法。他問:“雲何應住?雲何降伏其心?”就像同學問:“在什麼境界才能定住?”打起坐來煩惱妄想不斷,怎麼把它降伏?佛說:“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佛答覆得很妙。弟子問:“老師,心怎麼降伏?怎麼定位?”佛回答:“是啊!就是這樣降伏,就這樣定住。”說了等于沒有說。如果你們問我,我這樣回答,你不翹嘴巴也會瞪眼睛。你問:“怎麼定?”“說定就定啊!”“怎麼樣把妄想降伏下去?”“說妄想,妄想就沒有啦!”你說:“不懂。”“你不懂,我也不懂呢!”其實就是這樣嘛!很簡單。因爲須菩提不懂,佛只好一再說明,最後才說出來:“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加個應該,已經變成方法,落到下一層。此心本無所住,在哪裏住?住在哪裏?打坐學佛所以不能得定,是你想把心留住啊!留得住嗎?任何一法怎麼留?“逝者如斯,不舍晝夜”,留不住的。因爲留不住,此心活潑潑的,常生一切法,它本來住在這裏,要從這個道理上去悟。

  接著佛提出種種比喻,比如以布施來講,布施分叁種:一是內布施,包括法布施等等;二是外布施,即財物布施;叁是無畏布施,包括內外等等。現在我們所講的比較偏向內布施。

  “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布施就是舍。大家念《金剛經》要懂《金剛經》,佛不是把方法傳給你了嗎?“心不住法而行布施”,結果你打起坐來、念起佛來,阿彌陀佛一次,阿彌陀佛二次……准備念一萬次,你心住于法嘛!念佛只是個法門,念過就念過了,此心就是淨土啊!“有時且念十方佛,無事閑觀一片心”,這就是念佛。“有時”,有的時候,不但念西方阿彌陀佛、東方藥師佛、南方寶生佛、北方不空佛,隨便你念。“無事”,沒有事的時候,閑觀一片心啊!此即“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

  大家在這裏修定慧,定也定不好,慧也慧不起來,換言之,既不定又不慧,什麼道理?“心不住法而行布施”。你不是修大乘道嗎?最喜歡禅,“饞”,給你你又不吃,金剛鑽端給你吃,你又吃不下。可見你肚子很飽,不饞;真“饞”(禅),就吃下去了!

  “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果做到這樣,此人張開了眼睛,一切道理都看通了,本空嘛!就是金剛般若波羅蜜,這道理不是明白清楚得很嗎?《金剛經》都會念,可惜《金剛經》都會念你,你不會念《金剛經》。如果真曉得念經、真曉得修淨土,好好體會這兩句:“有時且念十方佛,無事閑觀一片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是知心目開明,智日普照,光吞萬像,法界洞然。豈更有一纖塵而作障翳乎,如是則空心不動,具足六波羅蜜。

  這是永明壽禅師自己的結論。上面引用那麼多“一切唯心”的經典,就是要告訴我們,真正的心地法眼打開以後,智慧就如朗日普照一切。智慧之光是“光吞萬像,法界洞然”,空空洞洞都明白了,這個時候自然解脫,沒有一點灰塵可以障礙。本來無障礙,爲什麼修行修道會有障礙?因自生障礙、心住于法。要做到“心不住法而行布施”,那就無障礙!

  這段重點在“心目開明”。有一點千萬要注意!一般學佛的一看到“心目開明,光吞萬像”,都會産生一個有相的觀念,閉起眼睛找心,把現有的眼睛當成目。這個心目並不是有相的眼與心。比如人在作夢,在夢境中也覺得有眼睛看到景物,所看之物並非這個肉眼在看,這個眼睛在休息。夢中身也類似于菩薩境界的意生身,意識所生的身,眼、耳、鼻、舌、心都有,有感覺,吃東西也覺得飽,實際上是意境中的東西,那個意不純是第六意識的明了意識,是第七識緣第八阿賴耶識所生的獨影境。我們平常用功做功夫,都是拿現有肉體的心目去找,基本上是個大錯誤。

  “光吞萬像”,禅宗引用得很多,大家往往也有錯誤有觀念,追一個有相的光。有相的光不能吞萬象。研究地球物理、太空平常的就知道,地球外面到其他星球之間是黑光,超過地球,有一層外面全是黑的,這個黑不像地球上黑夜的黑,那又是另一咱黑。過了這一階段,慢慢接近其他星球又有光進來了,當然還是屬于這個太陽系統。現在科學界又有新發現,太空中另有黑洞,不知道是什麼?目前科學界正在追究這個東西,不管什麼東西,什麼光進入黑洞,全化爲烏有。實際上以中國玄學來霁,有太陽有光明,就有黑暗,有陽就有陰,自然有類似黑洞道理存在,跟人體一樣。像這類科學知識必須留意,科學知識越淵博,對修持的道理越有幫助。大家學佛打坐,不要拼命把自己投入情緒的迷信,走入宗教的路線,忘記了這是一個最高最深的佛學道理,要搞清楚。因此,對“光吞萬象”一語,不要執著有相的光。

  

  

《宗鏡錄略講上冊 (第二十七章)》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