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宗鏡錄略講上冊 (第二十五章)▪P2

  ..續本文上一頁,問他怎麼不怕死?

  “僧答雲“怕何物””,和尚答覆,怕是什麼東西?

  “我初生童之時,刹那刹那念念已死。”當媽媽生下我的那個時候我早就死了。現在我每一秒鍾都在死,看到我還在,這個在是第二、第叁、第四個,而第二第叁第四以下也了不可得。所以,禅宗有個公案,《大智度論》上講的,梵志出家,梵志是人名,代表一個人,印度婆羅門教出家稱梵,等于在中國當了道士再當和尚。梵志出家六十年後再回到家鄉,家鄉人一看到他就說:這個人不是六十年前的某人嗎?梵志一笑說:“若有其人,實非其人”,你們看到的好像是六十年前的我,“實非其人”,六十年以後的我,實實在在已經不是六十年前當年的那個我,那個我早就變去了。

  這位和尚答覆梁武帝說,怕什麼?充其量只是怕死嘛!他說我早死了,媽媽生下來,哇……那一哭,現在已經死掉了。現在的現在隨時過去。生死既然如此,有什麼怕的?這是梁武帝測驗有道之士的一則故事。

  故知諸佛苦心菩薩誓志,爲救衆生,如是悲切應須遞相警策,不可倏爾因循。

  永明壽禅師引用上面這段,提出生死問題之快速、之嚴重,不容許你觀望因循,不要以爲今天過了還有明天。我經常看到年輕同學猶豫不決,一面想結婚成家,一邊又想修道,魚與熊掌不可兼得,我說你決定一下嘛!他說慢慢來!好,到中年以後再說,當然我不好講,能不能活到中年?這一句話不講了!只好說你到中年以後再說嘛!當然,運氣好,也許活過中年,但是我們看到世界上運氣不好,活不過中年的很多。其實,不僅修道,作學問、做事業也是一樣,諸位同學讀書四年,要做,下去就做了!說明天再講?沒有明天,明天不一定屬于我的,只有現在暫屬于我的,現在也馬上過去。

  他說,一切佛的苦心、菩薩的悲願,爲了教化救助衆生,是如此悲切,他很肯切告訴我們,應該警惕鞭策自己,不可“倏爾因循”,“倏爾”形容非常快,不可一絲一毫地因循,因循者,馬馬虎虎,等一下再說,等一下再說就不行了!有時候那一下沒有了,就不是你的了!

  死苦逼叁界

  且叁界受身未脫死地,新新生滅念念輪回。

  寫著寫著,永明壽禅師文字的才華又洋溢出來。叁界:欲界、色界、無色界中,“受身未脫死地”,始終沒有脫離生死。比如禅定修得好,持戒持得好,不一定跳出叁界外喔!修到無念最高處,如果沒有得般若智慧的解脫,住在無色界天,一生壽命是八萬四千劫,比我們長,但是沒有跳出叁界外。一般人修定修得好,充其量生到欲界天人,欲界天壽命當然比我們長,仍然沒有跳出生死。所以,要跳出生死很難,一般修持是在“且叁界受身未脫死地”。

  “新新生滅念念輪回”,此句引用儒家《大學》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有無比的勇氣,不斷前進。把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觀念一引用,就用到“新新生滅”上,看起來是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實際上,昨天過去,今天也過去,明天又成爲過去,恰與“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相對,他把這些文字套用在生滅中,一點都看不出來,這就叫寫文章的高手,“新新生滅念念輪回”。

  直饒天帝五欲之榮,輪王七寶之富。

  一個人做到皇帝不算高明,做到帝釋天主,享受世間的五欲之樂。佛經描寫帝釋天主,欲界天世界的婚姻製度,每一個天人(男人),最起碼有一千個夫人,福報大一點有無數千,要什麼有什麼,不過有一點:爲天人者沒有病苦,只有死苦。天人頭上有花冠,當花冠凋萎,表示即將死亡,衆人爲其哭泣。我說我不想當天人,只想當凡人。我們也有花冠,頭發白了就是萎縮。天人的頭發跟我們不同,是開花的,我們需靠電熨鬥才能燙成花。他說,當人間的皇帝還不算什麼。“輪王七寶之富”,轉輪聖王有七寶:玉女寶——比朱元璋的馬皇後還要賢慧百倍的皇後;居士寶——掌管經濟、財政第一的大臣;绀馬寶——軍事上的太空船……裝備。輪王有七寶之富(輪王七寶爲:輪寶、象寶、绀馬寶、玉女寶、神珠寶、居士寶、主兵寶)。

  阿育王的故事

  泰來運合,賞悅暫時,報盡緣終,悲憂長久,物極則返,因果相酬,處業系中,誰能免者。

  運氣好的,“地天泰卦”,萬事吉祥,無一不稱心如意,想賞識什麼、愛什麼,隨時有,不像我們在街上選件禮物送人,看了又看,還要考慮價錢,很痛苦!然而“報盡緣終,悲憂長久”,等到壽命、福報盡的時候,痛苦來了。因爲福報太大的人,在順境中不免造下許多錯,自己不知,人在順境中做的壞事最可怕,說錯一句話,後果有多壞,不知道!絕沒有人告訴你。爲什麼倒楣的人容易修行?倒楣的人沒地位,做錯事別人會瞪你眼睛、批評你,難過是難過,還會改進。人到了某個地位,你會說他討厭嗎?只有說對對、是是,所以造的業更大。富貴修行難。

  佛經記載印度曆史上阿育王的故事。阿育王是佛涅槃七、八百年後印度的名王,西方亞曆山大帝橫掃歐亞非,最後到印度時吃了一場敗仗,就是被阿育王打回去的。阿育王中年以後信佛,拼命布施,最後將死之時,躲在床上不能動還要布施。宰相告訴太子不能再布施,中央國庫已經沒有錢,都被阿育王布施光了,爲了權位、爲了國家政治著想只好限製他布施。阿育王有個好朋友,是活羅漢,他們倆永遠是好朋友,一個是高僧得道,一個是轉輪王。他們好幾世前,當孩童時,兩個人光著屁股玩沙,釋迦牟尼佛過來,兩個小孩看到就拜,阿育王什麼都沒有,抓一把沙放在飯缽裏供養佛;另外一個小孩身上只有一毛錢,也掏出來供養佛。佛摸摸他們的頭說,五百年後,印度佛教靠你們兩個。後來一個是阿育王,一個成爲高僧。阿育王同曾國藩一樣,一生有個苦惱,轉輪聖王威風無比,但有皮膚病,皮膚發癢,因爲他供養的是沙子,沙子怎麼有功德呢?狗供養大便也有功德,我們覺得大便很髒,狗吃大便,等于我們供養一碗很好的飯一樣。供養佛,由心念!價值問題不能拿人類或某一個人的立場、環境來評論。

  那麼,阿育王最後還想布施,但是宰相不准,阿育王曉得了!太監削梨給他吃,吃了一半,眼淚掉下來。召太子、宰相來,話吩咐完了問:今天世界上哪一個人權力最大?太子回答,當今之世只有阿育王權高位重。阿育王說你們不要騙我,我現在權力很大,但是只能達到半個梨子,我現在還有命令這半個梨子的權力,其他則沒有,我很清楚,現在我要下最後一個命令,半子梨子不吃了,你們給我送到廟上供養和尚。太子也流淚,只好用皇帝鸾駕把梨送到廟上,梨子還沒有到,廟子開始鳴鍾擊鼓,全體和尚都穿起袈裟,披上禮服,到山門外接駕,接阿育王最後一次布施。半個梨子怎麼辦?煮稀飯,和尚廟用幾千人吃的大鍋煮飯,把梨丟進去熬,跟大家結緣,最後一次布施。這說明幾個字“報盡緣終”,富貴、威風、權力沒有什麼。年輕大的都當過家長,家長打小孩屁股時的那個威風,比轉輪聖王還大;孩子長大後比轉輪聖王還厲害。我們的老頭子、老太太連半個梨子的權力都達不到,這是當然之理,沒有什麼怨恨,爲什麼?就是這四個字——“報盡緣終”,人生就是這四個字,家庭之緣、父子之緣、六親之緣,如此而已!真的,不是騙大家,學佛一定要把這個搞清楚。不要說子女不孝,即使極孝的子女也有一天“報盡緣終”,極孝順你也會受不了。這四個字,不是年齡到了、不是經驗到了不會懂。

  “報盡緣終,悲憂長久”,留下自己內心罪業的痛苦。因果是什麼道理?拿中國文化講,就是“物極則返”,印度文化講因果爲“因果相酬”,生命就在“物極則反”、“因果相酬”中系縛中,幾人能免?

  “處業系中,誰能免者”,生命的狀態流轉下去叫業,生命是股力量、業力,這個業力沒有一個人可以逃得出來,有一個人逃出來,逃出來的人叫做“成佛”。剛才有位道友問到壽命的問題,壽命與這股業力的連接是流注,構成了現生的生命,不生不滅的那個作用,本體的功能,那個非屬于生滅,屬于不生不滅,姑且叫它真壽命、真常、真我。現在永明壽禅師給這一節作結論:

  全在一念間

  故《法界箴》雲:莫言無畏,其禍鼎沸,勿言無傷,其禍猶長。爭如一念還原,紹隆佛種,念念不忘利物,步步與道相應,究竟同歸,莫先宗鏡。

  又推崇宗鏡,你們開廣告公司先要讀《宗鏡錄》,他叁句話不離本鏡,講來講去還是這個好,他跟你賣了許多貨,什麼西洋貨、日本貨,最後還是我們的好,他的文章就是這麼說!

  《法界箴》說,你不要說不怕生死。有些人是不在乎生死,土匪在槍決前還後胸脯說,不要緊,二十年後又是一條好漢。“其禍鼎沸”,生死倒不可怕,在生死階段所累積的善惡業果,果報太可怕。“勿言無傷,其禍猶長”,你不要認爲沒有關系,關系太大了!

  “爭如一念還原”,這句話太難懂了!禅宗喜歡講“一念還原”,什麼叫一念?一般人講一念還原,就是把心理的思想、分別的作用,生滅,當成一念,錯了!這是散亂、妄心。所謂一念,包括身心兩方面,五陰色受想行識,統統在這一念。換言之,以現代話說,所有的知覺與感覺,內在與外在同時並俱存在的,那一個了解之間叫一念,要特別注意。講它的速度,勉強以人世間作比方,是一呼一吸,講它的現象,就是人坐在這裏,身體也包括在念以內。身體不在念以外喔!一般人把念搞錯了!打起坐來閉上眼睛,把裏頭的思想當成一念,那一念不是在身體的色殼子之內嗎?身體還在念以內。內外、五陰、物理、物質、生理、心理,全部都在這一念之間。等于大家坐在這裏,空氣很熱,四周人的熱氣經過也知道。我們身體放的光有這樣大,放射的氣也有這樣大。普通人放射敏感的業力到達這個程度,再超越一點,看你的功夫。所以武功練好的人,差不多二十步以外,一個人過來已經感覺到,不是聽到聲音,而是這個敏感的力量聽到,生命的功能有那麼大,都在一念之間,所以要把一念搞清楚。

  諸位不要誤認,閉著眼睛打坐,拼命管思想的跳動。有首歌叫《跳躍的音符》,如果把跳躍的念頭當成一念,你已經偏差了!那是閉起眼睛玩遊戲,水上按葫蘆。身心內外,無邊上下,就是一念。

  能夠一念還原的人,才稱得上是佛弟子,才夠得上資格紹隆佛種。紹者繼承;隆者發揚,才能真正可以繼承佛法、宏揚佛法。諸位要注意!尤其出家的更要注意!所謂出家爲僧,是爲“紹隆佛種”,不要搞錯!出了家只顧自己。紹隆佛種的人要如何?要“念念不忘利物,步步與道相應”,這兩句話已將大乘戒律精神含蓋盡竟,是從彌勒菩薩的大乘戒本和《梵網經》歸納出來,然後再起用。念念不忘利人利世、救世救人。“念念利物”是入世的,入世後出世,容易迷掉;因此要“步步與道相應”。“究竟同歸,莫先宗鏡”,要想做到這個程度,最好是多研究《宗鏡錄》。

  所以《華嚴經》雲:佛子,此菩薩摩诃薩,複于一切衆生,生利益心、安樂心、慈心、悲心、憐愍心、攝受心、守護心、自己心、師心、大師心。作是念言,衆生可愍,墮于邪見惡慧惡欲惡道稠林,我應令彼住于正見行真實道。

  注意!中國人天天講大乘佛法,《華嚴經》給我們標出了大乘佛法的精神真正的中心所在。《華嚴經》上說,佛子啊!無論出家在家,夠得上資格紹隆佛種的,稱爲佛子。佛吩咐他的弟子,“此菩薩摩诃薩”,以此發心者叫大乘,大菩薩摩诃薩。大菩薩的心願是什麼呢?是自己悟道、了道以後,轉過來利益一切衆生的心,不是利益自己的心,爲衆生求得安樂之心。人家經常問我是不是學佛?我不敢說自己學佛,也不算佛教徒,爲什麼?沒有資格啊!一個真正學佛的人,隨時要有這樣的誠心;生利益衆生之心、使衆生得安樂之心。

  “慈心”,慈心與悲心不同。我常用的比方是,慈心是父性、男性的愛,父親愛兒女的心;“悲心”是母親愛兒女的心。慈悲有陰陽兩重的、情緒上的不同。

  “攝受心”,一切包容,好的要包容,壞的也包容;善人要包容,惡人也能包容。我的媽呀,那多難!所以我說不夠資格當佛教徒。攝受心還不夠。要“守護心”,你要像保護孩子一樣,保護一切衆生。而且進一步要“自己心”,一切沒有分別,他就是我。“師心”,絕對地謙虛,學佛的人注意!把他當成我的老師,把一切衆生當成師。師心還不夠,一切衆生都是“大師”,都比我高明,並不是我比他高明。這是佛吩咐學佛弟子的話,真正學佛是這種誠心和精神。

  “作是念言,衆生可愍”,大乘菩薩以此時存心和觀念,認爲一切衆生都值得悲憫。

  “墮于邪見惡慧惡欲惡道稠林”,一切衆生找不到正確思想之路,把自己墮落在邪門惡道中。“惡慧惡欲”,衆生不是沒有智慧,有高度智慧,那個智慧是“惡慧”,不是善慧;欲望不是善欲,是惡欲,比如要民道,一個人想成佛也是欲,屬于善欲,衆生所求的是惡欲。“惡道”一切惡道都去走。“稠林”,像走在原始森林一樣,在裏面鑽不出來。

  他說,一個真正學佛的人,要如此存心。應該說,這樣的世界,這樣的衆生,任何一個人都是我的責任,我要“令彼住于正見”,我要想辦法教他,使他歸到正見上。

  “行真實道”,走生命真谛的道路。這是《華嚴經》講一個學佛的人應當如此地發心。

  又作是念,一切衆生分別彼我,互相破壞,鬥诤嗔恨,熾然不息,我當令彼住于無上大慈之中。

  中國人喜歡講大乘佛法,永明壽禅師根據佛經給我們標出大乘佛法的精神,存心如此。所以我們不要妄談大乘佛法。這裏叫“大乘學舍”,我們在這裏學,並不是說這裏是大乘,學不學得到?不曉得哪一天呢?我們不過在學而已!要注意!大乘道是如此。至于一般學大乘道的,我經常感歎,佛法教我們先去掉人我是非、貪嗔癡慢,然而學佛的碰到人我是非反而比一般人多,因爲一學佛就買了一把尺子,沒事在口袋裏玩尺子,碰到人量量看,喲!不是佛,他忘記量量自己是什麼東西。這是非常可悲的事,是不得了的嚴重的錯誤,尤其學佛的同學要深切地反省!

  

  

《宗鏡錄略講上冊 (第二十五章)》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