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掃除自心的塵垢
各位法師,各位同修:
今天我們又要來講佛法。大家學習佛法已經有很長的時間了,尤其是學習道次第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我們大家也清楚下士道的目的就是要讓我們不生起煩惱,中士道的所有的目的要讓我們如理斷除煩惱;上士道的目的就是要斷除習氣。這個就是很清楚告訴我們:第一步,不要讓我們生起煩惱;第二步,要對治煩惱;第叁步,斷除習氣。無論不要讓我們生起煩惱,還是對治煩惱、斷除習氣都需要靠佛法。佛法才是對治煩惱的藥。煩惱很多,煩惱的作用也很大,煩惱的害處也很嚴重,我們把許許多多的煩惱概括爲叁種:貪、嗔、癡。又把貪嗔癡比喻爲叁毒,“毒藥”的“毒”。人如果吃了毒藥的話,吃多一點就會死亡。毒藥輕一點的話,對身體也會有很大的傷害。這是指有形有相的、看得到、摸得著的物質方面的有毒的藥。我們心裏也有毒藥。這叁種毒藥對我們自己的生命毒害非常的嚴重。我們常常說,要把自己當病人想。佛法裏面說把自己當病人,不是告訴我們說,我們的身體哪個部位、哪個器官有毛病、不健康,而是一種比喻。意思是,比我們身上的器官的缺乏、身體的不健康還更嚴重。也就是說,我們生命的深層次已經中了毒了,我們的內心裏面有問題,不是一般的問題普通的問題,而是非常嚴重的問題。
我們不容易認識到自己的內心有那麼多、那麼嚴重的問題。比如說我們起了一個煩惱,動了一個念頭,就猶如我們吃了毒藥一樣,對自己對別人都會有很大的傷害。這種傷害不僅僅說當下彼此之間傷感情、不和睦、令人難堪、心裏難過而已,實際上這種的作用還會持續,持續到明天、持續到未來、乃至持續到你的來世,更長遠的未來。就是我們吃了這個藥以後,中毒了。這些毒要把它拔掉、去除掉,就需要吃另外的一種藥,才能夠來救治我們自己心裏邊所中的這些毒——貪、嗔、癡的叁種的毒,就需要靠佛法。
大家在家裏的時候呢,也有很多的佛經。那麼你生起煩惱的時候,這些佛經起不了作用。爲什麼呢?因爲你在煩惱的時候,經文你也看不進去。反過來說,你是以這個煩惱的心,面對境界的時候,煩惱的作用更強烈。那怎麼辦呢?就要換一個環境,比如說寺廟。那大家都在修道、用功,那我們的內心比較容易甯靜,不容易生煩惱。同時我們在寺廟裏邊又容易聽到佛法、聽聞佛法。聽聞佛法的時候,本身就是對治煩惱的生起、對治煩惱的現起,不起煩惱。而不起煩惱本身就是共下士的基礎和特點。問題是,我們自己在看經聽帶子的時候,因爲以煩惱的心,所以我們聽的聲音、我們看到的文字也會都變成煩惱。在寺廟裏邊的時候,有同行善友、法師們爲我們講佛法的時候,那我們內心有希求心、內心有信心,就會去接受、會去領納外在的這種境界,領納別人給我們講說的佛法的內涵。當我們領納的時候,佛法就起作用了。如果不是這樣子的話,因爲我們的煩惱的心很重,並且常常在起煩惱,習氣也很嚴重,自己不曉得,也沒有能力去對治。這樣子的話,雖然學佛的時間很長,而實際上同自己的煩惱了不相幹,沒有真正意識到認識到煩惱是對自己生命的毒害性有那麼的嚴重。
那麼如何來正確對治自己的煩惱?就要如理修行佛法、修持佛法。如理修持佛法,我們常常聽到六加行。那麼六加行的第一加行:灑掃住處,莊嚴安布身語意的所依。“灑掃住處”就是我們常常所講的清潔工作,打掃衛生、布置場地等等這樣子的一些例子。莊嚴安布身語意所依,身所依我們常常講到的是佛像,語所依是佛經,意所依是佛塔。在印度、在南傳佛教國家的寺廟,在泰國、伊斯蘭卡、緬甸這些國家,廟裏面都是有塔、有菩提樹、有佛像。那我們中國也有很多廟裏邊有塔,塔、佛像、佛經,那麼這代表著身語意之所依。
佛經裏邊告訴我們說,掃地有五種功德嘛。第一種功德,令自心清淨;第二種功德,令他心清淨;第叁種功德,衆天神歡喜;第四種功德,造就猛利的業;第五種功德死後往生天界。往生天界就是往生淨土,造就猛利的業就是戒律清淨,天神歡喜,自心他心清淨,也就是說我們灑掃住處的時候,清潔衛生的時候能夠令自己的內心清淨,那麼這是五種功德的第一種。我們如何又能夠把清潔衛生的工作同對治煩惱、如理修持佛法結合在一起?事實上我們從來就沒有這樣的一種聯想,說我們修行、對治煩惱要從搞衛生開始。那我們常常覺得這種搞衛生、做清潔的工作,都是沒有文化的人、都是智力比較差的人、歲數比較大的人做的事情。那個實際上,佛法就是告訴我們從這樣子一個最簡單的事情開始。以前我剛剛出家的時候,那麼寺廟裏面的老和尚他就告訴我說,你學掃地要學叁年,學泡茶也要學叁年。當時我們就很不好理解,讓我們就學掃地還要學叁年,這很容易就會學會,一個小時兩個小時就學會了。並且呢,每天都要掃,不管是有沒有灰塵、有沒有垃圾,都要去清掃。那麼這就是修行的一種功夫,培養我們的長遠心。
那我們在清除塵垢的時候、清除垃圾的時候,那這些塵垢、垃圾是外在的,它更重要的是我們要清除內心的貪、嗔、癡煩惱的塵垢。通過外在的塵垢這種比喻、這種象征,來認清我們內在的煩惱的垃圾。釋迦牟尼佛有一個弟子,周利槃陀伽,他出家以後,釋迦牟尼佛告訴他“掃塵除垢”四個字,他學了叁個月都記不住,但是最後他能夠大徹大悟。佛陀授記他說,周利磐陀伽是他所有的這種聲聞弟子當中轉變心意最殊勝的人。那他天天就是掃地,掃地掃到最後,佛陀這樣爲他授記。
他掃地爲什麼能夠會有這樣的一種成就呢?他就是能夠很認真根據佛陀的開示、佛陀的教授去實踐。佛陀爲他講,“此塵是貪非塵土,塵乃貪名非塵埃,諸智者衆除彼塵,如來教中不放逸”。我們掃來掃去,都是要掃內心裏邊的這些塵埃,貪的塵埃、嗔的塵埃、癡的塵埃,這是叁毒的垃圾。所以我們修學佛法不能認識到說自己內心當中的有垃圾、自己內心當中有問題,我們又如何來對治呢?我們又如何來清掃?這是非常重要的一點。因爲我們常常說,我們修行嘛就是念經、持咒、磕頭才算修行,很難說我們打掃衛生是在修法,那實際上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我們意識不到內心當中煩惱的塵垢的時候,那即便說我們天天坐在這裏念,口裏念念有詞,而實際上你念的跟我們心裏是兩個不同的情況。一直念佛經,內心一邊在起煩惱,甚至煩惱包裹的越來越緊,不僅不能對治,還會包得越來越死。
我們內心怎麼樣子能夠有這種清靜的狀態呢?我們內心只有煩惱對治了,內心才會清靜嘛,內心才會開明,內心才會有安樂。同時呢,因爲我們自己內心清淨,別人看到我們,也生歡喜心,內心也清淨了。別人聽到我們說話,也很高興,內心也能夠得到清淨。天神看到我們,戒律無有虧損,內心清淨也很歡喜。所以說,我們要真正去認識到底怎麼樣叫做如理修持佛法。如果我們缺乏了最基本功、最基礎的條件,我們又能怎麼樣子去修行呢?我們自己的心不能打開,不能淨化自己的內心,修行佛法的人內心裏面還有很多的障礙,這是不夠條件的一種表現。所以六加行的這第一加行,它本身就是要清除自他的障礙、自他的違緣、同行善友之間的違緣,以及同善知識的違緣,認清自己的煩惱、認清自己內心狀態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如果把我們自己內心提得很高,覺得我們這種現況、我們這種條件,一定要怎麼樣去修才叫做修行,那無疑就是我們在繞著這個路在走。繞著路在走就是,你不是走的一個直的路,你走了是一個彎的路。也就是你繞道繞了一圈最後還回到你原來這個點上去,就走錯路。所以我們學佛法,學習道次第的話,你真正要按照佛陀告訴我們的一點一滴去實踐,如果不是根據這樣子的正法去實踐的話,都是在白忙活一場。根本內在的煩惱調伏不過來,不可能的事情。所以前一段時間我也講過開示——《認識煩惱是修行的開始》,它的緣由就是在這裏。
我們如果沒有去對治煩惱,我們的各種痛苦會越來越多,不能解除。我們常常講到八苦。這些痛苦,現在有這些痛苦,過去也是這些痛苦,那麼我們未來呢,一樣也是這些痛苦。今生今世我們得到人的身體,固然是因爲我們在過去造做了成爲人的業因,所以今生能夠得到人身,但是不等于說,我們過去世就修行,修到什麼程度。當然也有人過去就有修行過,那不等于說我們所有人在過去都有修行過。你看世間上面還是有那麼多的人,你讓他來到廟裏邊來,來拜佛、來聽經,他肯定不聽,那麼,就缺乏善根啊。但是他們也是人呐,甚至也很有身份、很有地位的人,很有學問的人。所以說你得到人身,不等于說你前世修行就很好。我們如果不修行的話,這些痛苦、這些問題肯定不能解決,一直會在不斷的累積,不斷地持續下去。佛法把這八苦最後都歸到五蘊熾盛苦。這個的痛苦既不偏重于物質方面,也不偏重于精神方面,它五蘊和合。我們前面的那些的痛苦: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等等,這叁種是我們內心的痛苦。生老病死,是我們身體上面的痛苦。
那麼身心上面的和合的痛苦,這是最後一個五蘊熾盛。那麼無論是身體方面的、心理方面的、身心和合方面的,你要把它免除,不要讓它有這方面的痛苦,惟獨需要佛法才能夠去除、解脫,解脫什麼,解脫痛苦。痛苦怎麼解脫?不要有業,不能造作召感痛苦的業。我們如何不能去造惡業,要斷煩惱。煩惱怎麼斷,要靠佛法來對治。所以我們用佛法來對治煩惱,煩惱對治了就不會造作業。沒有這種業就不會感招八苦,沒有了八苦我們就解脫,這樣子一種功績。在廟裏面我們常常聽到無限生命這樣一個命題。我們如何以無限生命來審視自己的人生?如何以無限生命的基本框架來看待自己的一生?如何以無限生命來認識到自己的完整的存在?那麼也就是說,我們能夠完整認識到自己存在的時…
《如何掃除自心的塵垢》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