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就是把所有的人都當成、看成自己的父母。如果我們從無始無終、無限生命來看待這個問題,來推演,這樣的一個命題是能夠成立的。
從無限生命、無有窮盡的時空來認識自己的生命,和僅僅從一生一世來認識自己生命的,或者只是從眼前這樣一個境界上來認識自己生命的意義和價值,得出來的結論和答案是不一樣的。所以我們應該從更長遠、更寬廣的境界來認識自己的生命的價值和意義。大家到寺廟裏邊來,環境很好。這個山非常雄偉,晚上也能夠常常看到月亮,早晨能夠看到日出,傍晚能夠看到彩霞,寺廟裏面有古老的石橋、銀杏樹,也有這麼多的法師在修行,在帶動大家,還有好多好多的義工發心護持,所有這些都是非常殊勝的。我們要用心去觀察,用心去注意,全神貫注所接觸的這些境界。如果我們不細心、不專心去看待、感受外在的這些境界,就不容易在內心當中産生作用。我們面對境界的時候,內心認識是非常重要的。內心的狀態、起伏是有標准的,也是有境界的。外在的人、事、物、環境,有形有象的東西,也是有標准、有境界的。一個是外在的標准,一個是內心的標准。反過來說,只有內心的標准好了,內心的標准建立起來了,標准比較高,我們對外在的評判才不會有錯誤,才能夠有個好的結果。如果內心裏面沒有標准,或者標准很低、很差、不規範,外在再好的東西我們都會認識不清楚。
我們有些同參道友在廟裏面住時間長了,就會覺得在廟裏住好像跟在家裏面沒有什麼兩樣。實際上,這兩個環境是大大不同。只是因爲剛剛開始的時候,你很喜歡這個環境,到一定的時候,你不喜歡這個環境,內心當中喜歡的是原來世俗的那種環境,你在廟裏的這樣的一種心又開始在起作用,不知不覺你就會覺得這種環境不是我所要的,我要的還是原來那種環境,這個標准就模糊了錯亂了。實際上,都是自己的內心在起伏、在變化,一種無明在起作用,所以學佛法修行用功,固然同時間有關系,但不等于說學得時間越長功夫就越好。爲什麼佛經裏面常常告訴我們要不忘初心?最初的發心是最重要的,最初發心學佛法,那樣的一顆心是最重要的。所以我們學習佛法就是要把自己最初對佛法追求的那顆心一直保護下去,讓它持續下去,並且還要讓它增長廣大,最初這顆心就是善良的心、出離心、菩提心。當我們認爲外在的環境有問題的時候,當我們認爲說修行不修行界限模糊的時候,當我們看到別人有很多很多問題的時候,我們要反觀自己,要問自己,爲什麼會有這些想法?這些想法是怎麼出來的?這是很重要的。我們學習佛法,不是爲別人做主,是爲自己做主。因爲只有內心對善惡是非、煩惱菩提很清楚,其他的同行道友、居士們,我們盡量去關顧、去幫助、去啓發,這也是一份發心跟責任。外在的人有問題,人有錯,僅僅是人的一些行爲在我們看來有錯,在我們的標准看來有問題,在我們的觀點看來不應該,實際上是不是有問題、是不是不應該,是另外一回事。我們一天當中要面對、接觸的人、事、物非常多,我們只有培養了能夠很好地去憶念不同的人、事、物差別境界的時候,內心才能夠保持如如不動,不動搖,不受外在的環境所影響和左右。
內在戒定慧的功夫越來越充實的時候,反過來我們能夠去影響外在。也就是說,外在的人如果有問題,就說明內在自己的戒定慧的力量不足以去影響別人,我們的功力還不夠,所以不能去幫人,要這樣去認識問題。那我們回到家裏也是一樣,不要總認爲別人有問題。別人有問題我們有沒有去幫助?有沒有發過這種心?有沒有具體的行爲?在幫人、利人的過程中,方法得當不得當?等等。
我們只有在這些方面,不斷根據佛法來修行來用功,來對治內在的無明狀態,功夫才能夠不斷得到培養和增長。否則依然還是自己那種未學佛以前的動機跟心態,佛法就依然離自己很遙遠。無明不等于什麼都不知道,無明更重要的是充滿了錯誤的見解、片面的見解、稀奇古怪的想法。這些錯誤的觀念導致了生死輪回的根本。因爲你不知道什麼是善什麼是惡,不知道什麼是錯什麼是對,不知道什麼是因不知道什麼是果,不知道什麼是凡夫的世界,什麼是聖者的世界,不知道什麼是事、什麼是理,就很成問題。因爲不知道,不了知,內心當中完全沒有境界跟標准。也就是善惡是非、因果等等都分辨不清楚了,那我們如何去種因?又如何去轉凡成聖?
我們要培養對善惡是非、因果觀念的認識、標准已經很不容易了,能夠對這些善惡是非真正在內心當中建立觀念,有這種分辨的能力就需要學很長的時間才有可能做到。分清善惡是非之後,我們才知道哪些該做哪些不該做,哪些是對的哪些是錯的。從更深一層的意義上面來講,無明狀態還表現在世間上所有一切無常的東西,我們很容易把它當成永恒的。世間上面很多痛苦的現象、不快樂的現象,我們都會把它當成是快樂的:很多不真實、虛假的東西,都會把它當成真實的。我們常常談到的無常無我,我們會把它當成有常有我。反過來說,對生死流轉,生死還滅,這樣一些對生命本質有最大價值的命題,我們不清楚。要麼是常見,要麼是斷見。常見反正認爲人就這麼一回事,生老病死,死了以後再成爲人。實際上,今生做人,後生能不能再做人呢?未必。後世要再做人,跟你今生今世的行爲有關。造了做人的業,後世才能做人。斷見的人認爲死了就沒有了,死了就死了。常見斷見的觀念是深深在我們內心當中紮根,去左右人一生的行爲。那我們只有通過對佛法教理的認識跟學習,知道怎麼是成佛、怎麼是寂滅、怎麼是寂靜、怎麼是永恒,內心當中的觀念建立起來,自然而然就會對世間虛假不實、有漏有爲的東西有一個更好的更超越的更通達的認識,就不會被這些東西所左右所影響。所以學習佛法,就是要在內心當中,建立起佛法對世間種種問題的態度、觀點。
人的心心念念都是有生滅的,從小到大,從少到老,都在變化。人都是一個相續存在的假我。今天的我不是昨天的我,明天的我不是今天的我,相續存在,但是虛假的、不實在的。由此我們産生了各種各樣的我見。今天的我會認爲今天要怎樣做,今天要怎樣生活,今天要去哪裏,今天要做些什麼事情。每一個人常常都會在今天這樣一個狀態下,去考慮、去做那些自己今天所認爲有意義的事情。我們都在變化,都是一種五蘊和合的假我,更何況,外在的境界,更是虛假的、不實在的。在這些方面,要常常去學習。這些方面,就是佛法的根本的立場、根本的觀念。這些立場站得穩,這些觀念、知見真正建立起來以後,我們對佛法才能夠談得到正確的認識。
因爲佛法是以人爲中心,以有情爲中心,以一切衆生爲中心,它的著眼點是在衆生。在人,在人心,在衆生心,是從衆生的心理上面去做功夫,尋找生命的意義和價值。從內心方面去說明,有哪些狀態、哪些問題、哪些煩惱,是從內心裏頭去開顯出無量無邊的智慧、功德寶藏。在世俗社會中,常常認爲說,自己的痛苦根源是外在的,外在給我們造成的。不容易很真切地認識到所有的痛苦在我們的內心。也不容易認識到說,我們所有的快樂也根源于我們的內心,而不來自外在。當一個人能夠真正認識到苦樂的根源在自己內心的時候,就會在內心上面去關注。內心當中做不到這一點,就說明我們具有的佛法還沒開顯出來。需要去突破、去尋找和皈依,需要去學佛法。內心開顯出來,內在智慧的寶藏才能夠顯露出來。也就是說,內心真正有法了,真正與佛法相應,不與煩惱相應,煩惱就會得到淨化;煩惱得到淨化的時候,內心這種景仰、虔誠、恭敬就能夠産生、發揮作用。這樣我們的所作所爲點點滴滴,就不同于一般的人。自然而然,我們的舉動、言行,所代表的一種意義,它所散發出來的一種善良的氣息就會影響很多的人。很多人因爲我們的發心、努力、造作,因爲我們的出現,能夠感到快樂、清淨,感到有光明、有希望。也就是,自己到什麼地方去,不僅不會給別人添麻煩,還會給別人帶來歡喜跟快樂,帶來希望跟光明。這就是佛法的力量,都是佛菩薩給我們的力量,都是曆代傳承祖師大德們給我們的力量。
世間上的種種學科,無論教育、經濟、法律、科學、政治,沒有一個學科、一件事情、一個領域,不與有情的生命有關系。也就是沒有一樣事情不與人有關系,沒有一樣事情不與人的心有關系。所以世間上面種種學說、種種技能,都是因爲有情而出現于世間的,沒有一樣東西,不是因爲有情而存在。
如果離開了人,離開了衆生,政治、經濟、科學、文化、法律也就沒有意義了。反過來說,政治、經濟、文化、科學、經濟,都是爲人服務的,都是要讓人的心越來越快樂,越來越幸福,都是要告訴我們怎樣去關心人、幫助人、利益人。所以,佛法一開始就在這一點上特別關注,就是要指出人性的弱點,指出人性的問題,告訴我們人內心的陰暗面,然後慢慢去培養。讓我們內在的無明狀態一點一點淡化,無知一點一點消除,智慧一天一天成長,佛性一天一天顯示。這些就是我們學佛法的意義跟價值,也是人生奧妙之所在。
大家到叁寶地,就是要來尋求自己人生的價值和意義,來揭開自己生命的一些奧秘,認知生命的真相。所有的佛法、佛經,都是告訴我們這些經驗、方法、下手處,以及修行用功的過程當中存在哪些問題,這些問題怎麼辦,怎麼去面對,怎麼去解決,讓我們越學越有信心,越學越好。
龍泉寺每個禮拜六、禮拜天都有共修,諸位皈依之後,有時間常常來參加共修, 很重要的,只有常常參加共修,常常薰習佛法,內心裏面佛法的力量才能不斷得到增長。如果皈依以後,不常來寺院,或者說就不再來寺廟,就很難把佛法學好。所以,我們皈依了,找到了生命的依靠,就要真正把佛法僧叁寶作爲今生今世的依靠,乃至生生世世的依靠。
以此供養大家!阿彌陀佛!
《從內心深處尋找苦樂源頭》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