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从内心深处寻找苦乐源头

  从内心深处寻找苦乐源头

  各位法师,各位同修,各位同学:

  诸位来到寺庙学佛法、当义工,积聚福德智慧的资粮,成为师法友和合增上团队当中的一员,我们如何能够很真切地感受到自己是和合增上团队当中的一员?要怎样才能够感受到自己是团体当中一员的意义?就个人来讲,我们每个人有一具身体,自己把这具血肉之躯的身体当成是自己,就会百般爱护、种种照顾。冷的时候穿衣服,饿的时候要吃饭,身体脏的时候要洗澡,每天要洗脸、刷牙等等,一天当中要花很长的时间照顾自己的身体。如果自己能够很真切地感受到自己是家庭当中的一员,很重要的一员,比如说,你是一个家庭里面的家长,那么你就会千方百计去工作,去赚钱来养家,照顾家庭里面的每一个人,甚至自己所居住的房子,家里人的生活条件、用品用具,都会很用心去照料。 如果自己能够感受到是单位中的一员,那么你在哪一个单位里头工作,都会很认真负责,天天为自己的单位着想,不断去发展各方面的业务。

  为什么我们对自己的身体、家庭、单位会有不同的态度,不同的发心?都根源于人的思想的认知。只有真正认识到这些方面对自己来讲是很重要的,才会去尽心尽力,才会去想各种办法。学佛法也是一样,你只有真正感受到自己是师法友合和增上团体当中的一员,接下去才会考虑如何来扮演自己的角色,如何在这些同行道友当中发挥自己的作用,自己如何为团体的发展出力、发心。

  佛法的团体顾名思义,是为了学习佛法,要落实佛法的理念。佛法的理念就是要引导众生究竟离苦得乐、圆满佛果。佛教告诉我们,人的生命和其他的人是息息相关的,同一切众生紧密相连,自他不二。也就是真正能够把所有的人类、一切的众生当成自己要去关心、照顾、利益的对象,我们的心就是没有分别的心,我们的心就没有界限,能够以一颗平等的心、包容的心、清净的心去对待所有的人、所有的众生,去对待自己周围所发生的一切事情。特别是我们以一颗清净的发心去面对、接受一切人、事、物、自然环境、社会环境,那么我们的所作所为、一举一动就会直接、间接利益许许多多的人,我们的行为就会越来越有价值,我们的宗旨目标就会越来越明确。假如一个人仅仅认为这个身体才是我,自己家里面弟兄姐妹、父母以及单位里面的同事同仁都无足轻重,或者说这些人都是自己不相干的人,甚至都是自己的对立面,那么我们就会有一种不同的心情、不同的心态。

  父母对我们来讲,是最有恩德的。我们如果想以一种对待自己、关心自己、爱护自己身体的心情和态度去对待父母、兄弟姐妹和与我们有关联的人,那就需要一步一步去学习,学习这种发心,学习如何来培养这样一种善良的心态,所以学习佛法就是培养善良,增长自己的善心。是从动机、意乐、发心上面去下手。

  我们每个人内心当中都有很多痛苦,这种痛苦是因为烦恼和贪欲引起的。因为我们有烦恼,所以我们对外在的人、事、物、客观环境,不能正确去认识和认知,我们总是很容易同自己以外的人、事、物对立起来。

  我们一个人的一生,就好像在足球场上面踢一场球一样,我们不仅仅是足球场上的运动员 ,同时也是足球场上的教练员。什么意思呢?运动员也好、教练也好,都希望自己的球队能够把球踢好,取得冠军。但是真正进行比赛的时候,甲队也好,乙队也好,最后终归有一支是失败的。我们就很容易为自己认为要胜利的那支球队成功感到高兴,会为那一支球队失败感到沮丧。所以真正在看球的时候,无形当中,内心就不平静。总是希望哪一支队赢,哪一支队输,这是我们内心的一种期待。反过来另外一边的人也是如此,。总的来说人的内心都是不平静的。如果真正从体育的角度,从踢球的角度看,完全就是看他的技术、人的体能,输跟败都是一个结果,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我们人生几十年,每天都在做事。做一件事情就犹如自己在看一场球赛、在踢一场足球一样,输和赢的时候,都要以无分别心、平等的心、清净的心去对待,不要为外在的、暂时的、内心的、不真实的、输跟赢、胜跟败、是跟非,来影响到自己的心态,困惑了自己的心态,让自己的内心越来越无明,越来越黑暗。不知不觉,我们内心所注重的就是一些不真实的境界,一些渺小的情景,缺乏更远大的目标、更大的抱负,缺乏更加冷静、客观的一种对事物认识的态度。这些都是我们的问题。因为我们内心当中有这样一些问题,自然而然我们对外在的境界,不论看到的、听到的、接触到的,与自己有关的、与自己没有关的,都会引发许许多多莫名其妙、无以言状的痛苦和纠纷。学习佛法,就是要培养对事物能够有一个很正确的认识的态度。我们看到踢球最后的结果,不管谁赢、不管谁输,都会高兴,都会欢喜。高兴跟欢喜,是自己内心里面的一种感受。我们就是要用这样一种高兴的心、平常的心、欢喜的心来面对接受世间上的一切一切,一切的人与事,一切的环境。

  我们一生不断在追求,有物质方面的追求,也有精神方面的追求。物质方面的追求,这样一个清单我们很容易开。在家里的时候,那些小朋友、小孩子,看到自己的爸爸妈妈上街的时候,就会说自己要买什么东西;或者父母,就会问小孩子,要买什么东西。小孩子就会告诉父母要买玩具、要买衣服等等。我们从小到大,从生到死,内心当中的清单都是物质方面的,我们很清楚需要什么东西。而精神领域的清单,我们内心所需要的精神资粮,不容易开得出来,很迷惑、很迷茫,搞不清楚需要什么东西、不要什么东西,这些东西到哪里去找?怎么样我们才能够找得到?怎么样才能够得到?不知道。而实际上,一个人的痛苦跟快乐,欢喜跟悲哀,都是人的一种情绪,人的一种心情,内心当中的感受。内心当中的感受是非常不可思议的、也是非常微妙、非常深奥的。比方我们觉得一个水果不干净,打过农药,我们就会用水去清洗,用刀把皮削掉。反过来说,我们如果不认为水果、食品、蔬菜很脏,如果知道这些都是很干净的,就不会去削皮。我们要去削皮的时候,已经对这个水果的不干净做了结论。实际上这个水果的皮究竟是干净还是不干净,吃下去到底是有利还是有害,我们还是不清楚。有些皮可能很脏、不干净,吃下去有害,有些皮可能比里面的肉更有营养。 但我们会认为外面的皮不如里面的肉,这就是我们一般人对事物的认识。这种认识的方法,不知不觉,就成了一种习惯。生活上的一种习惯,行为上的一种习惯,很不容易改,就影响到我们的一生。

  学习佛法,是要培养一种很好的学习、生活、工作、发心的习惯,要来修改学习、生活、工作、发心不好的习惯。反过来说,我们只有把不好的习惯慢慢去掉,好的习惯才能够一点一滴培养起来。这两种习惯,是一体的两面。坏习惯改不掉,好习惯就不容易培养起来。如果没有好习惯,我们的人生就不知何去何从、何作何为,就显示不出它的意义。一个人,如果仅仅是独善其身,不管别人、不顾别人、不理别人,心量就很小、心胸也很狭隘,他的人格自然也就有问题,不会圆满,智慧跟慈悲的力量也会很弱,生命的意义会很渺小,更不要说有什么终极的目标、有什么成佛的愿心。

  从一般世俗社会的标准来看,分析个人一些比较渺小、有局限性的认识,是很不容易接受的。比如说我们到寺庙里面来学佛,从北京城里坐车一两个小时过来,回去又要两个小时。我们在这里听听经、听听法、念念经,大家交流交流。不学佛法的人很难理解我们来到寺庙里的意义。不学佛法的人,他更希望周末不要出门,同家里人团聚、吃饭,或者大家一起去做一些什么事情。不学佛法的人不容易体会学习佛法的人的心情、发心,以及所作所为的一种意义,更不用说出家了。出家长年累月不跟家里人在一起,到寺庙里边来,跟很多原来不认识的人在一起。也就是原来大家是很不熟悉的人,到庙里边越来越熟悉,反而变成一家人。原来自己是一家人,反而不跟自己家人在一起,在一般的常理上面,是很费解的,也不容易接受。

  到寺庙里面,师法友和合增上的团队,因为佛法的摄受,彼此之间比自己的亲人还亲。为什么呢?大家见面都高高兴兴、欢欢喜喜,内心没有障碍、没有什么疙瘩隔阂,为什么呢?因为大家来到这里,发心清净、目标也很清楚,就是要修改自己的习气毛病,要很好地发心,培养好的习惯,因为大家都这么认识了,都来查找自己问题的,来克服和对治自己内心里边的问题,自然而然外在的一些行为就不会去计较、生活上面的差一点好一点就不会去计较。因为不会以物质条件的多跟少、优跟劣作为一个标准了,而是以内心当中的成就作为一个标准。这样一个标准就跟自己在家里面不一样。自己家里面一个标准就是你对父母,或者父母对自己的子女好,总是要给他好吃的、好穿的、好玩的、好用的,在物质上面着眼。一家人如何相处,也讲一些道理,但这些道理都是很简单的。在庙里我们所听到、所传播的道理是不一样的。反过来说,庙里面是更究竟、更圆满、更全面的。我们是以所有的人类、所有的众生为我们要面对的一个对象,并且这些众生都是平等的,冤亲平等。没有仇人,大家都是众生、都是佛弟子。都有习气毛病,都有问题、都有烦恼,都是在修行。

  建立这样的一些观念、一种佛法的知见,才容易做到 “兼济天下”,在过去讲“小善独善其身,大善兼济天下。”在无始生死轮回的链条上面来看,我们每个人都只是这个链条当中的一个环节、一个阶段而已。也就是说,在家的父母兄弟姐妹的人伦关系仅仅是今生今世的。比如这世你的父母生了你,父母去世以后,也可能再投胎、再生到你家里面,可能就会变成你儿子的儿子,。我们在生死轮回过程当中,都曾经互为父母。所以《梵网经》里面讲到:“一切…

《从内心深处寻找苦乐源头》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巨赞法师全集序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