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煩惱是修行的開始
各位法師、各位同修:
今天第一次在德塵居的講堂同大家講講佛法。因爲這個講堂啓用不久,還比較新,所以大家來這裏,都會有一個新的感覺,新的面貌,那麼也是一個新的起點。
我們這一生能夠遇到佛法,是一件非常值得慶幸的事情,也是非常難得的事情。多生多劫以來,都是在六道當中輪回,頭出頭沒。今天,我們能夠來到叁寶的清淨地,並且,有這麼多非常優秀的出家的同學,在家的同修,一起來修學佛法,就顯得更加難能可貴,更加的難得。在末法時代,就是非常的不可多得的。那麼爲什麼,有這麼多人發心純正,知見正確,又能夠認認真真,踏踏實實照著佛陀的教法去實踐?換一個角度說,我們在未接觸佛法以前,我們身邊,是一些什麼人,我們結識的,結交的是一些什麼朋友。那我們現在自己身邊的是一些什麼人,是一些什麼朋友;在過去那些朋友,他天天是告訴自己一些什麼內容。我們自己又是同對方,天天談些什麼話題,說些什麼話,做些什麼事。有時候一回想回想,就會覺得很害怕,也會覺得很無聊,更多的情況下會覺得很無奈,很無助。那麼這些都是大家能夠感受得到的,能夠覺察得到的。來到叁寶地以後,同大家接觸的,認識的,周圍的良師益友,同行善友那種的歡喜,快樂,那種自己對生命最深層次的體驗、感受是無法用語言來表達的。
我們所得到的佛法的真實的利益,不是我們自己能夠創造的,也不是我們自己能夠發明的,我們都是跟佛法僧叁寶,跟曆代的祖師大德、善知識學習的,未成佛以前都是要學習的。難學能學,盡一切學。我們都是在學習的階段,修行的階段,完善自我的階段,超越自我的階段。
不僅僅說我們在家的同修要學,我們出家的同學亦複如是,更需要學。要學得更好,才能夠有這方面的能力去帶動在家的同修,大家一起來學。那我們學得比較久的同學,學得比較長的同學,也要越來越好,這樣子的話,我們才有能力對僧團做更好的護持的工作,去引導和帶動更多的人進入叁寶地,進入佛門,一起共同修學佛法。這就是我們生命同佛法的聯系,佛法在自己生命當中的紮根、體現。我們學習佛法的時候,常常也會遇到問題,遇到困難,遇到煩惱,這在所難免。那麼我們遇到煩惱的時候怎麼辦?我們遇到煩惱,發現煩惱的時候,就是我們修行的開始。
我們如果不學佛法,就會認爲,煩惱是很正常的,甚至會認爲說,自己要把煩惱發露出去才不會在自己內心裏邊留存。而我們學佛法,剛好相反。因爲我們內心裏面有煩惱的種子,有業的種子,有煩惱、業的原因就會導致對外在的人、事、物種種境界的非理作意,虛妄分別。錯誤的,片面的看法和見解一大堆都會出現。釋迦牟尼佛修行成佛,他已經完全了知、通達、親自證悟到諸法的本來面目,也就是勝義谛、涅槃、成佛的境界。那麼這些成佛的境界是可以達到的,是可以用語言、文字、邏輯去說明的,也是能夠爲所有的人所驗證的。那我們要來體驗,我們要來用功,照著釋迦牟尼佛的教法、開示,一步一步去實踐,我們也是會有感受的,會有體會的,會有快樂的,逐步逐步也會進步,也會越來越好。
那麼在這裏,我要說明一個什麼問題呢?就是,我們學的教法,是佛陀的語言,佛陀的語言是要表達佛的境界,佛的境界就是十善圓滿,清淨圓滿。所謂圓滿,它就是代表一切的,所謂圓滿,它就是沒有欠缺的,沒有偏頗。
凡夫的語言都是世間法,凡夫的文字,也是世間法,世間上面所有一切的語言跟文字,它不足以用來說明、诠釋佛法。也就是這樣的原因,佛法傳入中國以後,我們有很多新的名詞、詞彙、文字出現。那麼在這裏很重要的一個概念就是我們學習佛法,要從語言、文字、音聲入手,但是佛法的語言、文字、音聲跟世間法的語言、文字、音聲又有差異。其問題是我們長期以來,在世俗社會所熏習的,所理解的,所掌握的語言、文字、聲音,我們的思維,我們的思考等等,這一切,都是根據世間法來的,根據世間法來進行思考,根據世間法來進行思維,根據世間法來進行邏輯的推理。這樣子的話,久而久之,我們對佛法不僅學不進去,甚至會越走越遠,越學越離題。因爲學來學去,我們無法真正體會到,佛陀他要告訴我們一個什麼道理,他要讓我們做什麼,他要讓我們成什麼。世俗社會上面有很多的痛苦,當然也有少量的快樂,歸根究底,苦多樂少。
那我們學佛法,就要慢慢慢慢去解決這個問題,讓快樂越來越多,痛苦越來越少,世間法它沒有辦法解決這個問題。它只是會讓痛苦增加,快樂減少;而佛法會讓快樂增加,痛苦減少,最後沒有。所以這種價值觀,這種究竟的目的與世間是不同的,也可以說是兩條完全不一樣的路子。那麼這就是宗教,就是佛法。
那麼佛法本身就是每一個人的生命當中所需要的,也是我們一個人的生活的核心內容。一個人如果沒有佛法的行持,沒有佛法的實踐,不懂佛法,那我們的生活就缺乏了核心的部分,那麼也就是我們生活的意義彰顯不出來,體現不出來。體現不出我們生活的意義,自然而然我們生活的樂趣也就沒有了。那我們的生活爲什麼有樂趣?我們的行爲爲什麼有意義?其原因就是有佛法。
那我剛才又談到,這個佛法一方面即要借助語言、文字,一方面又要不被語言、文字之所拘泥,超越于語言文字,那麼這就關系到我們人如何來理解語言、文字的問題,名跟相的問題。比如說我們大家看到我們這只手,那我們也可以說這是一只手,那我們看這邊也可以說是一只手,那麼我們也可以說這是一只左手,那麼我們也可以說這是一只右手,那爲什麼說這是右手,這是左手,這是對我的這個身體來講,它這只手在我身體的右邊,就是右手,這只手在我身體的左邊,那麼它就是名爲左手。但是它同時又可以叫做手,那麼每個人的身體上都有兩只手。那我要舉這個喻的目的在哪裏?左跟右的名言,是對自己的身體來講,反過來講,如果不對自己的身體,那麼左跟右名言就沒辦法安立。那我們對世間上面一切的事物,都會給它安立一個名言,安立一個名言以後,我們才有辦法,聽到這個名言以後,內心浮現出這個物體的相狀,這個物體的形象。我們聽到某某人的名字,我們內心裏面即刻就能夠顯示出某某人的形象出來,我們聽到某一個建築物:人民大會堂、故宮,即刻內心裏面就能夠顯示出這樣子的一個相狀出來。
那麼這就是名跟相的一種關系。反過來說,名裏面它是包括了一定的內容,或者說是包含了特定的內容。那麼相呢,相狀,它每一個法,世間法也好,出世間法也好,它也是包括了它自己所特有的一些狀態和內涵。而這個問題是,世間上面所有的名跟相它是會變化的,它是假名假相的安立,假名假相的安立什麼意思呢?比如我們人從小到大,時時刻刻,每一天都在變化,所以這個相是假的,它是能夠變化的。我們的名字也是一樣的,你可以改,你可以改名字,你今天可以這麼說,明天你換一個說法,你說我現在把名字改成什麼名,到派出所裏面一改就可以了。而事實上,我們人很容易把自己的這些假的名,假的相當成真的,執著于我們自己的假名跟假相,由此引發一切的問題。那麼釋迦牟尼佛就告訴我們五蘊皆空,名跟相也都是空的,都是無自性的,我們眼睛看到的,我們心意之所感覺得到的,所有這一切都是不真實的,都是虛妄的。佛陀告訴我們世間上面一切法的虛妄分別種種的名跟相,目的不是要來否定這個世間,而是要告訴我們不要執著于這個世間,不要迷戀于這個世間,要超越于這個世間,要解脫于這個世間的一切的名跟相。那麼也就是說我們要用對治法,用佛法來對治自己這樣子對假名跟假相的執著。那我們慢慢慢慢要去培養這種力量,這種力量的培養,就需要靠佛法,靠修行用功,才有辦法去對治。我們認識煩惱的時候,就是修行的開始。
那麼我們怎麼樣去下手呢?怎麼樣去對治呢?剛才談到了對名跟相的認識,再下面呢?怎麼辦呢?現在的人,都非常的聰明,非常有智能,智力很好,聰明過人,我們常常會聽到這句話。但是我們沒有聽說過,說善良過人,很聰明的人他不一定很善良,很善良的人不一定是說很聰明。所以我們學佛法的目的,就是要讓自己越來越善良,就是非常好,要對所有的人都是善良,因爲他的本性、他的本心,他的身語意叁業,清淨無染,無自無我,並且具足了悲心,具足了願力,他自然而然就會善良。所以我們學佛法,與其說是培養我們的能力,培養我們的文化、知識、智慧,倒不如說是培養我們的善心,良心,培養我們的這種悲天憫人的情懷,啓發我們的佛心。那麼反過來說,我們有這種心理,我們心裏有這樣一種力量,有這樣一種極其強大的力量,這就是佛法的種子,在我們內心的紮根,內心的發芽的一個體現。那我們內心如果具足善良,自然而然我們的智慧就會顯發出來,因爲他對人、事、物的看法認識和判斷是不同的,不同于世間人,不同于其他人。我們要從有漏的善法,逐步逐步從有漏的善法轉變爲無漏的善法,無畏的善法,所以要解決的是善跟惡的問題,也就是煩惱跟智慧的問題。那麼智慧,就是善;煩惱,就是惡。所以善惡的特點,就是從智慧、煩惱裏邊來區分。
我們要了解一個民族,要看一個民族有沒有希望,這個民族好不好?那麼就要了解這個民族它有沒有信仰。那麼在世界上面也好,我們國家也好,有好多個民族信仰某一種宗教,比如信仰佛教啊,伊斯蘭教啊,也有好多個民族信仰同一個宗教,當然也有一種民族裏邊的人信仰不同的宗教,或者說也有人不信仰宗教,都是有的。那我們了解一個人也是如此。他相信什麼,他信仰什麼,那麼這是很重要的,如果一個人他什麼都不信,問題就很大。他什麼都不信,他這個人就進入虛無主義的狀態,那他總之要有信仰。那麼信仰佛法是最…
《認識煩惱是修行的開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