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鏡錄略講上冊 (第十八章)
南懷瑾教授講述
第十八章 多聞方許叩禅關
《宗鏡錄》四十叁卷引用了許多佛經原文,重點在說明佛學修持不一定看經,道在自心。但反而言之,看經卻又非常重要,不要認爲明白道理便可以不研究經典,那是很大的錯誤,他已經說過理由。
禅解相應
如《華嚴經》雲:欲度衆生,令住涅槃,不離無障礙解脫智;無障礙解脫智,不離一切法如實覺;一切法如實覺,不離無行無生行慧光;無行無生行慧光,不離禅善巧決定觀察智;禅善巧決定觀察智,不離善巧多聞。
平常我們敲木魚念經,或自己看《華嚴經》,這些文字一看都懂,實際上都沒有懂。現在是白話文時代,在過去古文時代,這種古文非常美,文字曉暢,曉是明白,暢是痛快。因爲翻譯得太好、太明白了,反而容易看了過去。根據這許多的經驗了解,文字越好,使讀者越不能深入,就像現在的教育,有各種視聽教材輔助,一般年輕人看了好像都懂了,實則越來越不懂,學問貧乏,只有知識。譬如這段經文,我們一讀過去了,實際上有好幾個層次。第一,他首先提出,《華嚴經》說,要想度一切衆生使他們成佛悟道,第一個條件:“不離無障礙解脫智”。
譬如禅宗講悟道,第一步悟道就是無障礙解脫智,要一切無障礙。在座有很多打坐的,坐起來有無障礙呢?兩個腿子酸的麻的腿子障也;身體感覺忘不掉,身子障也;妄念斷不了,煩惱之障也……處處是障礙。那麼,你懂得空的道理嗎?理論上都懂得,真解脫無障礙做不到。例如他首先叫我們忘身,忘掉這個身體,無身見,還不要說無我見,這裏頭有層次的,身體的感覺統統空掉都沒有做到,即使身體的障礙完全空了,你還有一個空的境界,就是還有我在。以禅宗來說,初步破參就要達到這個程度,見到空性,換句話說,初步悟道就應該達到無障礙解脫智,大家仔細研究,誰能做到?
這個修證層次是反過來述說的。第一句講“欲度衆生,令住涅槃,不離無障礙解脫智”,至于無障礙解脫智如何來呢?“不離一切法如實覺”,又進一步了。勉強下個注解,無障礙解脫智是見到空的一面,真的空了,不是說有許多事看開、算了,那是理論上、意念上勉強空掉,那個靠不住,還是有障礙,屬凡夫的空。如何達到無障礙?離不開一切法如實覺。什麼叫一切法?理論上都認爲見到空應該是把身體、四大,一切丟掉,一切物理世界障礙、心理障礙沒有了才算達到空。其實,進一步,不然。這一切法,包括一切事、一切理,世間出世間一切法都是如實,本來如此,用不著空它。妙有即是真空,真空也就是妙有,一切法如實覺,要悟到這個道理。換句話說,“不離無障礙解脫智”是見空性,見空性根據何來?“不離一切法如實覺”,亦即妙有,就是現在的境界、現有的世間,就在這個有當中自然是空的。
那麼第叁步,一切法如實覺怎麼到達呢?一切法如實,都實在,不需要離開。這個東西必須靠“無行無生行慧光”,既不是智,又不是覺,是慧光,是什麼功夫呢?這是功夫境界了!實際修養到,不需要再修行,不需要做功夫,不需要做功夫的功夫是無行,無生是一切念頭生而不生,雖在生生不已中,當下無生。要有這個智慧的了解,這個智慧的了解不是智,也不是覺,而是慧光,自性光明,智慧的光明自然照到。這是第叁步。
再進一步,無行無生行的慧光怎麼來的?要打坐做功夫——不離禅定,不是普通的禅定,是不離禅善巧決定的觀察智。譬如禅宗叫大家參話頭、天臺宗修止觀、聽呼吸……,爲什麼大家搞了半天沒有成功?功夫與智慧配合不起來,理論與事實不能合一。所以,做功夫要注意善巧,一切法要善于應用,即使如普通說做人,仁義道德是絕對的原則,仁義道德用之不當則害人害已,善性還要曉得善巧,可哥善巧之重要。功夫理論那麼多,真一考試,理論完全沒有融會貫通,可見智慧沒有善巧。把經典理論用之于修證功夫上更不成了!爲什麼無此本事?智慧沒有善巧運用。比如參話頭也好,念佛、修密宗念咒子觀想也好,你不會善巧運用,夜裏聽呼吸聽久了睡不著覺,睡不著不是壞事,因爲你氣充滿了!如果要睡覺,趕緊換方法,這是方法問題,要善巧運用。
許多同學跟我說:“老師,這樣實在不行,我們在老師這裏聽的太多,這樣那樣,不曉得哪樣好?”我只好說:“你笨蛋,我辦了一桌菜端上來,你胃口不好少吃兩樣菜喝碗湯算了嘛!能夠吃就多吃,還有什麼辦不了的?怎麼辦?我說涼“拌”!那有什麼不好辦!”這就是不懂得善巧。八萬四千法門,千萬不要弄成死法,都是善巧,有些用在這裏對,有些用在那裏對。比如吃飯,飯好不好吃?吃多了出毛病。你說我今天吃不下,可是老師端來我就吃,我看會吃又端上來,非把你肚子撐破,吃不下不吃嘛!
所以永明壽禅師說,要達到這個境界要不離禅的善巧,善巧什麼?決定性的能夠觀察。這個觀察是經典上的名詞,就是我們平常說的:參啊!要觀察,但是有許多人學佛聽經看經,哪裏有經都去聽,結果聽不聽?都不聽,他沒有觀察研究,因此聽完了講些什麼?“嘿嘿,不知道!”我們這裏也經常有,昨天講什麼?不知道,是不是都悟了道,聽而不聽,見而不見?“老師講的好喲!”但你問他看到哪一行,還要我找一下,都是這樣,沒有觀察智。沒有觀察智一切都白學的。
多聞方許叩禅關
好了,禅善巧決定觀察智怎麼來的呢?“不離善巧多聞”,要學問淵博。多聞就是要淵博,眼睛多看經典,耳朵多去聽,然後把聽的理論吃進去,融會貫通,研究一下,這個對我有沒有用?或者我現在是不是這樣?要對證。所以,永明壽禅師引用這一段《華嚴經》引用得非常好。
大家反省一下,平常都覺得自己看了經書,不要說看佛經,看平常書籍也一樣,每一個字、每個句子都要慎重地想,留意怎麼深入,站在兩個不同的立場觀察,就比較容易了解書中的問題。結果看書的人一晃就過去,沒有深入,以爲自己看懂,其實沒有懂,像永明壽禅師引用的這段經文,你把它反轉過來看就了解了,學佛第一先從理論下手,理論即多聞,然後從多聞求證、修定,在修定中,把理論與事實配合來觀察,然後再發展智慧自性的光明,使你悟道而得真正大解脫的般若智慧。因此,經典怎麼不重要!非常重要!
接下來是結論:
是以因聞顯心,能辯決定觀察之禅。
這是永明壽禅師的文章,我們剛才用現代話一打散重新組合而了解其意。在宋代當時,因風氣不同,文章理路與我們寫作的方法稍稍不同,同時那個時代觀察事物的思想習慣也與我們現在不同,當時這些句子都是很美的文章,這是中國哲學與西方哲學兩者在方式、形態上的不同。西方哲學靠思辯、邏輯的分析、推理而認識一個東西;中國哲學討厭得很,靠文學境界,可以意會不可以言傳。大概,就是那個樣子,東邊起火,恐怕那邊也冒煙吧!想著想著煙就來了。而西方思想方法:東邊起火,那邊冒不冒煙再去求證,兩者不同,各有理由。
“因聞顯心”,修道的人求明心見性,必須先通教理,多聞淵博,才能顯出明心見性之相是什麼。
“能辯決定觀察之禅”,教理研究清楚才能辨別自己用功的情形:爲什麼今天用功腿子麻?容易昏沈?昨天打坐好一點什麼理由?都有個理由的!大家不從這裏觀察,光問老師。你要自己觀察好了再來跟我研究,那還差不多!結果我們這些人學禅不合邏輯,也懶得用腦筋,沒有觀察智。昨天爲什麼不好?昨天氣候不好?你在哪裏坐?吃了些什麼東西?睡了多少時間?有沒有感冒?都是問題,不去研究,因爲一研究,他馬上有個觀念:這不是妄想嘛?那麼你不要妄想好了嘛,不要妄想做不到,那就要想清楚,你來問我幹什麼?你做不到難道叫我替你做啊?真沒辦法!自己不曉得用善巧決定觀察。“因聞顯心”,因此要教理通,才“能辨決定觀察之禅”。
因禅發起無行無生之慧,因慧了達諸法如實之覺,因覺圓滿無礙解脫之智。
修禅定,定久生慧,不過這個定是方便說,其實本文這裏現在只講禅不講定。老實講,大家不大容易了解禅是什麼,爲表達只好說修定,但定是什麼也不懂,只好講打坐,其實打坐不過是定與禅的一小部分,一個形態而已!這一點千萬注意,聽過後不要又忘記了,然後硬把打坐當禅、當定,那就錯了,所以特別申明這一點。他說,必須因禅發起無行無生之慧,因慧再通達諸法如實之覺,最後“因覺圓滿無礙解脫之智”。
斯皆全因最初多聞之力,成就菩提。若離此宗鏡,別無成佛之門,設有所修,皆成魔外之法。
修道開始還靠多聞,亦即淵博的學問。
永明壽大師一再強調這本著作的重要。他說,現在幫助大家把多聞——經典修持成道的精華語句都搜編成冊,寫成這本《宗鏡錄》,有多聞才能夠成佛道,成就菩提。那麼,要想走這個路子,離開這本《宗鏡錄》,可以說,另外再無成佛之門,如果你不從這本集中許多教理的書來對證自己做功夫,不研究教理亂做功夫,“皆成魔外之法”,不是外道就是魔障,走錯誤的路子。這是他所強調的道理。講到這裏,他又要引經據典佐證其言,免遭亂舌之說。他引用龍樹菩薩所著《大智度論》的句子。
《大智度論》偈雲:有慧無多聞,是不知實相,譬如大暗中,有目無所見。多聞無智慧,亦不知實相,譬如大明中,有燈而無目。
“《大智度論》偈雲:有慧無多聞,是不知實相,譬如大暗中,有目無所見。”有智慧的人,比方在繪畫,作文章或教學,或研究電機等各方面有天賦的人,如果只有天才而沒有學問的培養,沒有和。“是不知實相”,永遠達不到實相般若智慧的體。這樣就等于在黑暗的房間,有眼睛卻看不見。注意!不要說學佛,我經常發現很多青年同學犯一個毛病,靠自己的聰明浮動,不肯徹徹底底沈下來研究,你叫他研究、讀經,他不幹,做…
《宗鏡錄略講上冊 (第十八章)》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