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生種種的感受,他因爲有了這種經驗感受,所以他形成了一種定解,這屬于觀照般若的階段。那在調整這個定解這個確實經驗感受的基礎上的時候這將趨入這個對實相般若的證悟。證悟的時候就是一種直接的了達,他就不再是通過分析等,都不是的。他本身就是。按照宣照法師說的“如人飲茶,冷暖自知。”所以說前期的文字般若就相當于我們看見這杯水,口很渴,看見這杯說,我想喝水,水可以喝得到,知道這是一杯水。到了觀照般若階段,就相當于說我現在把它嘗一口,哪怕你知道他是水再好但你不去喝一口你永遠不能解渴,但是在這個觀照般若階段他的智慧還沒有完全透徹的,他産生一些定解還不究竟,所以這個時候他喝了水還不能完全解渴。那麼真正達到一種證悟的階段就是達到悟入實相般若的階段就如同把整杯水喝下去完全地解渴了。所以必須明白修道的次第,這證悟的叁個次第。有時候我們經常把證悟上的見解悟以爲通過了知階段就能夠了解,有時候修行上只是出現一些感受産生一些定解罷了,他就以爲我是不是已經證悟了。有的比如說象這個的例子非常明顯。很多人也談論《金剛經》講《金剛經》學《金剛經》,可是你是否知道你對《金剛經》奧義的了解是停留在文字般若的階段,還是觀照般若階段。還是實相般若階段?你對這個文字般若的了解是正是邪呢?你對這個觀照般若的了解是正是邪呢?你對實相般若的了解是否是佛的心印呢?靠我們自已這樣瞎修盲練自我固執地修行能成就嗎?絕對不可能。因爲他必須仰賴善知識,你沒有善知識對你的攝受沒有師父爲你作詳細地辨別印證開示,你想修行說不走上歧途偏道那幾乎是不可能的。若自我執著自我固執那麼偏離正道這個是注定的。所以說雖然跟在師父身邊修行,必須一邊修行一邊調整,不斷地聞思修,這樣才不會偏離。這樣還好一點。比如說經常他還沒有離開師父的教導,每天功課也不斷,修行天天地修,加上經常能夠聽聞師父的教導,他就不容易偏。那些長期遠離師父的自我固執修行的因爲沒有善知識偏離了師教,這樣的人非常容易偏離修行的方向。
師父教弟子修行也有不同的方式,大家要明白,可以支分兩種。一種大家知道的就是傳授的方式。比如說我今天跟你講一個經講一個內容,大家在一起聽,聽完以後我受了這個法,今天法師是說叁皈五戒的內容,聽完以後得到這個傳承後我就去修,這種是以傳授的方式來教導。另一種教導方式不太一樣,他是一種成熟教導。怎麼說呢。就是說師父教你這樣修,你達到一定的經驗以後再進一步來求師父印證,在師父印證的方便下你進一步再去修,那師父就根據你修行經驗的結果再進一步地來指授你該怎麼修,這種修行方法叫成熟教導。這不一樣。我們現在很多修行人大多數有接受傳授教導這種方式,聽完後回饋也很少,至于修到哪裏也不太清楚。或者說再好學的人這裏書看一下那裏大德處聽一下,如此而已罷了。真正進入這種成熟教導那要具備福緣,被上師完全攝受。其實在過去的這種高僧大德當中都是長期地依止他的上師,大家熟悉的密宗裏面的蓮花生大師二十五年的時間依止他的根本上師西日桑哈。蔣華西甯也是大圓滿的祖師七十五年的時光來依止他的上師極喜金剛嘎讓多傑。我的大圓滿傳承法系裏面的師祖阿秋喇嘛法王他四十四年依止昌根阿瑞仁波切。這些高僧大德獲得這樣的成就都是近侍叁寶依止善知識侍奉善知識而得成就的。所以說這些過去的祖師大德們經驗難告訴我們什麼是修行解脫的正途,今天就先講到這裏吧。多的今天就不說了,怎麼理解上師?上師從外相上的理解內在的理解還是究竟意義上的理解等等。今天作爲講止觀之前的前行略爲講到這些,講到修行上的事。同時我們要天天觀想,我們來到這世上一趟不容易,能得暇滿之身能聽聞佛法今生得解脫的機會太不容易了,今生能得遇叁寶能夠遇到善知識那真是千載難逢的機會,所以要觀想這個人生難得。要想想人生得來是多麼的不容易,如果過去世沒有這個願力今生得人生得不到,過去沒有修行今生得不到,而且是輪回了好幾生才因緣成熟的情況下才有的,不是說每一次輪回都能夠得這樣寶貴的人生。還要經常想這個壽命無常,一切皆無常,觀想無常。時不我待啊,切莫虛度年華拖延修行。還要想因果不虛輪回處處是苦這樣一個真相,這樣你就會生起出離心來來修道,若心不生出離心欲求解脫道那是龜毛兔角,這是根本實現不了的。好了這些是我們平常經常講的這種發心修行。好了,在了解這個的基礎上我們來看今天的內容。(好了,大家看經文。屏幕上管理員可以打出來。)今天講到正修行第六,修止觀有二種,一者于坐中修。一共有五意不同。首先講了對治初心粗亂修止觀,今天講第二種對治心沈浮病修止觀。
“二對治心沈浮病修止觀。行者于坐禅時。其心闇塞無記瞪瞢。或時多睡。爾時應當修觀照了。若于坐中其心浮動輕躁不安。爾時應當修止止之。是則略說對治心沈浮病修止觀相。但須善識藥病相對用之。一一不得于對治有乖僻之失。”這裏說到第二種對治心沈浮,什麼是心沈浮呢?沈就是沈倒、昏昏沈沈,浮就是浮燥不安、散亂掉舉的意思。簡單說就是昏沈和散亂,這是一種病,是禅病,在昏沈與散亂心中想開悟心地想獲得智慧這是不可能的。前面也說過,它們也是禅定五蓋中的內容,因爲它們掩蓋藏覆的緣故使我們不能夠證得智慧,所以說在整個修習止觀的過程當中最核心的就是要與昏沈和散亂作鬥爭。有的人在昏昏沈沈當中這個覺性沒有顯現出來就說哦~我開悟了,他開哪門子的悟啊,對不對,開悟是圓照十方,圓明,明亮的明,你這個昏昏沈沈的,難道說世上還有昏昏沈沈的佛嗎?顯然不是的。既然這是個禅病應如何對治呢?這裏說了,行者于坐禅時其心暗塞,暗就是不明不白迷迷糊糊不知發生了什麼,塞就好象這頭腦反應不了,老是絞在一種境界當中不通暢。比如一個人處在昏昏沈沈當中,別人問他,你幹什麼事啊?他卻說哦你說什麼?他心處在暗塞的狀態。無記瞪瞢,無記就好象是記不得東西,迷迷糊糊的剛才發生了什麼他不知道。瞪瞢就是眼睛睜得大大的好象很清醒但實際上他迷迷糊糊的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他處于這樣一種狀態,嚴重一點就是會睡覺會睡著。在五蓋中告訴我們睡就是昏昏沈沈地,眠就是睡著了,都是一種昏沈狀態,這時候怎麼辦呢?應該修觀照亮,前面有說到觀,這裏的觀是觀照,我們拿一個手電筒是爲了看清楚東西,修觀就是爲了讓自已的心明了。比如說我現在念住在佛號上,如何修觀照了呢?就是說你要去聽這個佛號的聲音怎樣怎樣傳出來的,對它明明了了的,這是一種觀,要照亮。迷迷糊糊的就不叫修觀。你有腦筋裏面拼命想著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是西方極樂國,這不叫修觀照亮。觀就象用手電筒照亮讓心明亮。比如說你念住呼吸的時候你看到這個呼吸進出進出,你如果隨著它睡著那你就睡著了。如果這時候你修觀,打個問話,這呼吸它從哪時進來的從哪裏出去的?你給自已這樣一個任務你去修這時候你人就會越來越清醒,你這樣就能夠去對治這種昏沈。前面講修止也講了叁種,一種系緣守境止二是製心止叁是體真止等等,這個止觀經常互相交融,前面介紹了止觀交修的方法,所以要修這個。如果反過來在坐當中心浮燥不安應怎麼辦?這時候應該修止。讓心慢慢專注在一對境上,雖然是這麼說,這裏略略說一下對治心沈浮病去修止觀。“但須善識藥病相對用之。一一不得于對治有乖僻之失。”這話什麼意思呢,大家理解一下。我舉個例子。比如修呼吸的時候如果你不善加對治,善加對治就是你要明白我現在的狀態是處在昏沈狀態還是處在散亂狀態,如果你處在昏沈狀態你自已覺得無所謂,你今天打坐修行好象等于睡了一覺,那麼修與不修有什麼區別呢?對不對,比如同樣念住呼吸,如果你已經意識到這個昏沈非常嚴重必須去對治它的時候,你不善加對治,你只是把心安住在你的呼吸上,呼吸進來出去,你說你知道呼吸如何進來和出去,這樣慢慢的你就睡著了,這就是不善識藥病相對,你就不覺得定,對治有乖。因爲昏昏沈沈導致的糊思亂想,實際上應該用修觀把它照破,你不去這樣做,只是把心修止安住在這個呼吸上迷迷糊糊的這跟睡覺沒有什麼差別。“于對治有乖僻之失”,乖就是違背,已經偏離了修禅所要達到的目標了。好了這就叫做第二對治心沈浮病修止觀。接下來我們再看第叁個。
“叁隨便宜修止觀。行者于坐禅時。雖爲對治心沈故修于觀照。而心不明淨亦無法利。爾時當試修止止之。若于止時即覺身心安靜。當知宜止。即應用止安心。若于坐禅時。雖爲對治心浮動故修止。而心不住。亦無法利。當試修觀。若于觀中。即覺心神明淨寂然安隱。當知宜觀。即當用觀安心。是則略說隨便宜修止觀相。”先到這裏。這裏面在告訴我們一個什麼道理呢?這裏說到要止觀交修。按照前面所說的,我這時候的心非常昏沈,那我修觀照亮,我可以讓他明了明了,可是這心越來越迷迷糊糊,所謂心不明淨,這時候沒多大的意義。這時候要怎麼做呢?要去除這種昏沈,這時候應改成修止來止息這種昏沈。如果你變成修止了,這時候不會讓心更覺知,而是集中在守住一點意念上,止越來越止在這個禅觀對境上的時候,這個時候反而明覺起來。所以這時候你感覺到什麼呢?身心安靜。反之也一樣,心浮燥的時候如果用止不行就修觀,心神甯靜自然安甯,所以說明修觀可以。這裏教我們善巧方便,所以叫隨便宜修止觀。好了,道理是這樣,後面一句話“但須善約便宜修之則心神安隱煩惱患息。證諸法門也。”就是說要不斷地于當下清醒于剛才前面所說的去對治。這很重要,前面講到一些前行的時候也說了很多,比如說如何調身、如何調心,禅定五蓋等等,這些道理必須通達。然後在實…
《童蒙止觀 第八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