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童蒙止觀 第九講

  《童蒙止觀》第九講

  隋 智顗 撰

  悲華禅師 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嗡門芝西日瓦Ra達 班匝茫嗦哈 嗡答Ra呢答Ra亞 摩匝呢摩匝亞 摩恰呢摩恰亞 芝旺瓦Ra得嗦哈

  南無Ra納紮雅雅 納美阿雅阿瓦洛格得效Ra雅 波德薩多雅 瑪哈噶熱呢噶雅 達雅塔 嗡阿噶這 波噶這 呢噶這 噶章噶這 噶若這 澤德作拉噶若哲波Ra耶所哈

  內外魔煞叁暗等 刹那寂滅于法界

  佛子誓願谛實力 祈願如是獲成就

  南無古魯貝

  原始怙主普賢王如來 叁傳曆代傳承上師尊

  由自吾等本師釋迦文 普紮布楚蘇伉等化身

  具足功德根本上師寶 請住我心蓮花月輪墊

  已于大慈恩門攝受我 祈請賜予叁門得成就

  金剛上師具德佛 頂禮叁世永住尊

  示現叁寶勝依境 無有分別作歸依

  真實意化清淨供 供養勝尊祈納受

  阻礙悉地海魔障 忏悔一切罪障過

  十方叁輪清淨法 無欲行持隨喜之

  清淨四邊無垢染 圓滿菩提而發心

  如來自在大菩薩 供養叁清淨之身

  世代所集諸善業 總集回向大菩提

  遍地香塗鮮妙雜花敷 須彌四洲日月頂莊嚴

  以此所緣諸佛佛土獻 願諸衆生清淨佛刹行

  章母古魯 Ra納 曼紮拉 波匝 美噶薩摩紮薩帕Ra納薩瑪耶阿吽

  依于一切有情之 各別根器與意樂

  大小共同乘教法 祈請常轉妙*輪

   如是祈願上師叁寶賜予加持,爲遍虛空之際如母有情證得一切種智大覺果位,我發心在此爲大家講解《童蒙止觀》,今天講到的內容是《修習止觀坐禅法要》卷下,這《童門止觀》是隋朝天臺山修禅寺沙門智顗法師所敘述的,在前面的六個章節中,我們講到了正修行,正修行已經全部說完了,今天接下去要講的是善根發相第七,就是說在坐禅的過程中隨著功夫的深入,會呈現種種善根顯發之相,都有哪些呢?今天就要講到,那一樣的,在我們正式講法之前,我們應該思考這樣一個問題,我們爲什麼今生皈依佛門而修行?我們皈依佛門的動機是什麼?大家會回答說,我是爲成佛,爲了得到安樂、究竟永恒的安樂而來皈依佛門,這樣理解固然不錯,但是仍然不夠,我們還應該理解,那爲什麼說我們活到世上有種種痛苦需要去解脫呢?而來皈依佛門呢?皈依佛門他又在做什麼呢?我們必須了解這個,如果說爲了追求幸福永恒的安樂,那麼世俗的任何人都是這麼追求的,在六道之中,一切衆生都有這個願望,那麼一個修行者和他們的區別在哪裏?我們要這樣去思考,在六道之中,有情衆生,大多數都在追逐以物質的方式來獲取這種幸福,但是我們想一想,物質再豐盛,能夠解決生命的痛苦嗎?那麼實際上呢,生命真正的痛苦在于內心痛苦,內心如果能夠獲得解脫,將不會有痛苦。所以說不一樣,一個修行者,他是爲了什麼?同樣是追求幸福安樂,他是爲了祛除心的苦,讓心得到自由獲得安甯,而普通的衆生他只是在無明當中不斷地追逐物質外在的東西來實現生命的永恒安樂,這兩個雖然出發心是一樣,但是因爲追求的方式不一樣,所以說結果就有天壤之別,那麼一個修行者他進入了佛門他修什麼?很顯然,修心,那修心是什麼意思呢?什麼叫修心?是不是把這顆心鍛煉、改造成非常的圓滿、非常的堅固就叫作修行呢?不是,不應該這麼理解,如果這顆心通過鍛煉通過修飾能夠變得非常堅固圓滿,這叫修行的話,那麼佛陀所證悟的:一切衆生本來皆具佛性,在本體當中本具如來智慧德相,無修無證而得,此話又怎講呢?顯然不是,那麼應該怎麼理解這個問題,什麼叫解脫?什麼叫作束縛在世間呢?我們可以這樣理解,一個人在夢中的時候,在他夢中的時候他不覺得這是夢,他執著這一切都是真實的,他感受種種痛苦,當他夢醒的時候,他就發現這一切都是假的,如果我們能夠在夢的當下——夢中之夢,就在做這個痛苦之夢的當下就覺知這是夢,那麼夢中所出現的種種幻像都不可能去傷害一個人,這就名叫作解脫。所以我們從一個凡夫成佛,我們所謂的修行修心就是修這個,就是爲了破迷開悟,這是一條修行的道路,所謂的證得本具的佛性而修行的,所以說作爲一修行者,還應該理解到這個層面上,那這樣才算是趨入佛門,准備開始修行了這樣一個基本的條件。好了,在了解這個基礎上,我們要明白,今生努力地修行求得解脫是非常之必要,因爲什麼呢?因爲今生能夠獲得這個瑕滿難得的人身是非常不容易的,大家可以從原因、數量、比喻等各個方面去反複地觀想,從而對人生難得生起珍貴稀有之想,你則不會去虛度年華,還要觀想生命是無常的,死亡終究降臨,而且不知何時降臨,去思考這個真實的情況,讓自己的心中生起這樣的正量,對無常死亡感到怖畏,從而發心出離,精進勇猛地修行,這樣我們的修行就不會拖延。有了這樣的見量,我們對今世的種種欲求就會斷絕,我們不再貪求今生,我們就會舍棄今生,有人說我舍棄今生,我把希望寄于來生吧。不,來生也很渺茫。爲什麼?因爲我們輪回在叁界六道中,都是由惑造業,因業感果,惑業果循環不斷,從來沒有停息過在輪回上,而且因果絕對不昧,因果絕對不虛,善因善果,惡因惡果,因緣會聚時,所做業不亡。而我們縱觀我們這一生,所作所爲善少惡多,來生不容樂觀。來生投入到無論是哪怕是天道,還是說下界,地獄道就不用說了,在六道當中,沒有一道有真正的安樂可言,就算有稍許的安樂也是稍縱即過,越墮越深,超生無望,所以說來世也不可希,也不值得依靠,應該舍棄對來生的欲求,所以說觀想因果之不虛、 輪回之過患,從而舍棄後世的希求,把今生與後世的希望斷絕,我們的出離心就生起了。生起這樣一個出離心,我們就會去勤求法要,努力精進地修行,感覺我們能活在世上,每一分每一秒,都要爲修行獻出我們的生命。如果不是把心緣在修行上,我們這一生白白浪費了,因爲今生哪怕享樂再豐盛,今生今世你哪怕能夠遇到你理想中的愛人,相守到老,就算你活上一萬歲,十萬歲吧,長命百歲已經算太短了,那又能怎麼樣?終究是場空,還是不能解脫。所以如是觀想生起出離心,這樣我們就對修道有了強烈的希求心,以道樂爲樂,以俗樂爲苦,以道心爲重,以俗心爲卑,返俗向道,那麼今生就完成了,這樣一個修行,從一個善良的世間的人,有善根的信佛者,轉變成今生要修行的一個修行者,在這樣的前提下,我們繼續來學習《童門止觀》,智者大師所告訴我們的甚深微妙的禅定法門。這個禅定法門有人說很高深,但是佛法的修行,八萬四千法,何嘗離開過止觀之禅定修行呢?佛法的戒定律,定爲中心,爲樞鈕,定慧力莊嚴啊,這是任何一尊佛陀所成就的功德,未來世的衆生欲想成就佛果亦當亦步亦趨,如佛一般的修行方能成就道果。認爲禅定法門與我無關,我今生念一句佛號就好了,我何必去學這些戒定慧的法門呢?這樣的想法是一種邪見。昨天下午,我給一些居士講解了如何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淨土的法門,按照信願行叁個大綱來講,下面還有一部分沒有完全講完。講到如何念佛行的時候,講到如何生信願的時候,你就發現一切佛法在根本點上都是相通的,所以我們今日修行的人,大可不必邪見自鑽,不要把佛法拿去肢解,諸惡莫作,衆善奉行,無量法門誓願學,就光光一句阿彌陀佛名號的受持也不是那麼簡單的。從念佛法門來看,有外相念佛、內相念佛、密相念佛之分。從修止觀也有有相止、無相止之分,同樣的有相止又可以支分爲世間的有相止和出世間有相止,同樣的無相止又可以分爲無明無相止和光明無相止。諸佛法要甚深微妙,非解行相應實修實證不能趨入。所以我們來給大家講解童門止觀,目的就是開示,給一些有緣的同修提供一個進入禅定修行,也就是說把你所修行的法門深入的這樣一個開示的引導和理論基礎,當然了,很多同修現在目前的修行根本還沒有走到這個程度,依然徘徊在是不是真正信佛,或者信佛有沒有老實做人這個層面上,徘徊在出離心是否生起,是否對佛法有正見這個層面上。但是呢,個人善根不一樣,還是有同修能夠趨入這樣解脫門的,所以說我們講的七淨門和禅觀諸要以及這個童門止觀就是作爲這樣講法的開始,在此之前,曾經講了一兩節課的念身經,都屬于同一類法要的講解,所以真正投入實修的同修應該專心聽講,去除浮躁的東西,實實在在地來聽經聞法修行。

   我們來看今天所要說的,善根發相第七。“行者若能如是。從假入空觀中。善修止觀者。則于坐中身心明淨。爾時當有種種善根開發。應須識知”。這是講的第一段,第一段什麼意思呢?講行者,行者就是我剛才說的修行者,他如果能夠從假入空觀中,乃善修止觀。我們來看,什麼叫從假入觀,在天臺宗告訴我們,假觀、空觀和中觀,這個熟悉天臺教理的朋友都知道,我們今天不作詳細的辨識。這所謂的從假入空觀,我們聯系我們前面正修行所講的,在我們前面所學習正修行所講的修止的時候,都是以假入,都是在了知的知見上去觀想自己所修禅的對境,是虛幻不實的,從而令心不執取而止息妄念煩惱,如是名爲修止,所以這叫從假。那入空觀呢,因爲前面講止觀交修啊,那進入觀的層面的時候,去返觀這個內心實相,去看因緣所生之心法它是了不可得的,虛幻爲空,所以這叫作入空觀。那麼這裏所講的從假入空觀,就是前面我們正修行分所講的這個止觀法門,那麼講善修止觀者,所謂善修就是前面所說,若以止而修,心不能止息那麼立刻轉爲以觀爲修,以觀修發現能夠得力,身心明利,那說明宜觀;若以觀修而不能得入妄念無,不能止息,則馬上修止,于修止後覺身心明利通達…

《童蒙止觀 第九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