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蒙止觀》第五講
隋 智顗 撰
悲華禅師 講
請大家隨我一起合掌: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意
南無智者大師!南無智者大師!南無智者大師!
嗡 摩尼摩尼 瑪哈摩尼耶梭哈
好,大家好!今天我們繼續進行天臺童門止觀,今天應該是第五講了,今天所講的內容是調合第四。在前面我們講過,要想坐禅先得具緣第一,呵欲第二,第叁是除蓋,其次才是今天的調合第四,剛才說是第五,中間穿插的不算,應該是調合第四,是名爲第五講。好,我們現在是越來越接近要講如何坐禅了,那麼現在講到調合,也就要想學坐禅之前呢,先學會如何調合,調合就是調整,使其和諧,身心必須調整使其和諧,所謂不松不緊、恰到好處地來坐禅修道,不然的話一下子就開始修,不是走這個極端就是走那個極端,這個修禅也不會得到利益,而且很容易陷入這種偏頗裏去,所以說調合第四章是進入正行前面非常重要的加行。我們來看一下原文,“夫行者初學坐禅。欲修十方叁世佛法者。應當先發大誓願。度脫一切衆生。願求無上佛道。其心堅固猶如金剛。精進勇猛不惜身命。爲成就一切佛法終不退轉。然後坐中正念思惟一切諸法真實之相。所謂善不善無記法。內外根塵妄識。一切有漏煩惱法。叁界有爲生死因果法。皆因心有。故十地經雲。叁界無別有。唯是一心作。若知心無性,則諸法不實。心無染著則一切生死業行止息。作是觀已。乃應如次起行修習也” 。那這個講到調合之前首先必須講到要發心、發願的意思,如何發願?爲什麼必須發願?剛才所讀的這段文字說得很明白。我們逐個來解析一下,這個講到要想最初進入坐禅的人,他必須,他實際上是在修習十方叁世佛法,爲什麼說十方叁世佛法,因爲十方叁世佛法皆共同一道,都一樣。這個時候都要發大願,而且要大誓願,就發誓願,這個不是一般的願啊,要發誓願,“誓”——我們平常講的發誓,就是發誓說我必須遵守這些東西不動搖,我必須滿足一定條件來發願,所以這叫大誓願,要度脫一切衆生,願求無上佛道,我今天發誓願就是發菩提心,要把一切衆生都解脫出來,讓他們都成就無上佛道。我之所以要求無上佛道,通過坐禅而證得,那麼也是爲了度脫一切衆生,所以說爲度有情願成佛,真實地發起這個心名爲發起菩提心來,而且其心要堅固,像金剛寶一樣不退轉,金剛寶堅硬不可摧啊,金剛我們知道,帝釋天上有金剛妙寶,這個不同于我們世間所說的礦物質金剛,這個是帝釋天的福報所感,金剛妙寶堅不可摧,世間最爲第一啊,只要精進勇猛、不惜生命,死都不怕,而且要努力、勇敢,努力地往前修,不管在我修行過程中遇到什麼樣的困難,我恒不忘失這顆菩提之心,就這個意思。所以若想成就一切佛法,終不退轉,這個心永遠不退轉。那我們人是非常容易退轉這顆心的,所以沒有發起這顆心的,應該早日生起;生起這顆心的,應該讓它堅固、讓它更加壯大,並且守護它永不退轉,這樣直成菩提大道,皆因菩提心的緣故。然後,好了,發這個願然後坐中應該正念思維,思維什麼呢?這個思維就是觀察修,就是靜下心來細細地思量一切諸法的真實相。什麼叫一切諸法?我們這個生命所存在的,所發生的這一切,都叫一切諸法。真實之相我們沒有看到,我們都是妄想分別,我們所認爲對的往往不對,甚至我們眼睛所看到所認爲的,那也不是真實的實相,所以要提醒我們,要思維一切諸法實相。何爲諸法實相,所謂善不善無記。包括這麼多,善,善法,法之有善,有不善法,也有無記法,有非善非惡法。比如說你今天去做布施供養,這就是善法;你今天損人害已,這就是不善法;然後你有時候穿衣睡覺吃飯無善無惡,這名爲無記法。好,內外根成,內根外根,內根是六根,是指的什麼?眼耳鼻舌身意。外塵,外塵外六塵,指色聲香味觸法,然後根塵相遇生妄識,所以稱妄識一切有漏煩惱法,因爲這種妄識都是分別意識,還是有漏之煩惱法,所以故稱爲妄識一切有漏煩惱法,還有叁界有爲啊,生死因果法,皆因心有,這些統統都是因心而有,都是建立在心的無明和造作之上,不離一心,所以十地經雲,叁界無別有,唯是一心作。若知心無性,則諸法不實啊。這個講到的都是唯心作的道理,這個叁界並不說在心外有個叁界,都是依心所造作,例如金剛經裏面所說,唯是一合相,一合相者乃不可說,凡夫之人貪著其事,也是這個意思。若知心無性,則諸法不實啊。如果知道說既然是心所造作,一切心,起則妄有,起體本空。雖現有爲而實則無爲,如空中幻影,如鏡花水月。雖示有生有滅,其實涅槃不動,雖現幻妙其實乃明真空,雖體而真空而實則妙有,是乃心之無性,無以表達。因爲無世間種種忘記分別嫉妒,所以稱爲無性。所以若知心無性,則諸法不實。不實,不實在,爲什麼說不實呢?我們平常看東西都覺得是挺實在的,是真實的,真實的執著,有種差別相,所以說諸法不實性,若能了知叁界無別有。唯是一心作的緣故。這就是十地經裏面所說的。因爲一心,而若了知心本無性,那麼則自然通達諸法不實,其中妙義靠實修實證去證得,略作如是解釋。心無染著,則一切生死業行者,自然止息,所謂生死業行者,乃是心無明染汙的緣故,所以我們想到此處,作是觀已,就應該怎麼樣呢?應該如次起行修習,按照一步一步的修行次第開始修行,漸漸地把心靈的這種無明妄想執著漸漸地去除,把這些無明妄想執著去除了,自然而然心光朗然,證得一心,無心,所以說必須發大誓願,因爲法界一切造作皆由心故,若能發大菩提心,那麼直成道種,所以說要勸發菩提心,道理就在這裏,道理在哪裏?就在後面所說的,叁界無別有。唯是一心作。若知心無性,則諸法不實。所以說夢幻般地發起真實不虛的菩提心。好,我們來看一下,這是全面的總說。
好,下面講,雲何明調合呢? “今借近譬以況斯法” 。就是根據眼前我們看得見的東西作比喻,來明了這個法門,“況”就是明了的意思,來表述一下這個法門,概況的“況”就是這個意思。“如世間陶師欲造衆器。先須善巧調泥。令使不強不懦。然後可就輪繩。亦如彈琴前應調弦。令寬急得所。方可入弄出諸妙曲。行者修心亦複如是。善調五事必使和適。則叁昧易生。有所不調多諸妨難。善根難發。”所以這裏面總說調合的必要性,我們來看一下,前面我們講過诃責五欲,那麼則外離諸緣,如同六祖壇經所說的,外離諸緣內心無喘即名爲禅定,你看,外境不入者合外在之五欲,棄除五蓋呢,前面棄蓋第叁所講的,即是內在清淨,好,如是內外則完全清靜,剛好這個時候就可以契入安心修禅,可以進行修行心之止觀。但是雖然如此,必須怎麼樣?讓心調合適宜,方能得益。所以說下面要講調合五種事情。所謂五事者,即是身、息、心、眠、食五等事,五種事情要調。這裏面打個比方,爲什麼說要調呢?比如說,世間造那種陶器的工匠,他想做出種種精美的工藝品,他必須善巧地來調合這個泥,我們知道陶器是用泥巴做的,要讓它不強不懦,不會太硬也不會太軟,然後根據這個輪繩規範,就可以把它做出很精美的容器,如果你前面的泥調不清楚,那麼出來的成品就不會好。一樣的道理,就像彈琴一樣,先把弦調好,松緊得宜,方能入弄啊,梅花叁弄啊,弄就是調起婉轉之旋律啊,出諸妙曲。所以修行的人修心也是這樣,要調整五事,如果把前面所生的身、息、心、眠、食調整清楚,那麼叁昧易生。什麼叫叁昧易生啊?叁昧我們講修行要獲得正受啊,正受就是叁昧,就是獲得真實的心地。我們修禅去除妄想,可以進入內心之真實啊。真心朗照的境界,就稱爲叁昧。有諸根叁昧啊,有各種各樣的叁昧,其中首楞嚴王是叁昧之王,一切叁昧因此根而生,它顯現爲次第的不同。則諸叁昧易生,有所不調多諸妨難。如果有所調整不清楚,那麼很難成就,那善根就會難開發出來,叁昧就難以獲得了,大致上是這個意思,要知道調整的重要,令其身心和諧。
好,我們來看一下,具體是哪五事。第一,第一講調食。“夫食之爲法。本欲資身進道。食若過飽則氣急身滿百脈不通。令心閉塞坐念不安。若食過少則。身羸心懸,意慮不固,此二皆非得定之道。若食穢濁之物。令人心識昏迷。若食不宜之物則動宿病。使四大違反。此爲修定之初。須深慎之也。故經雲身安則道隆。飲食知節量。常樂在空閑。心靜樂精進。是名諸佛教。”這裏面講到調整飲食,這個不容易啊,不要認爲這個很容易調。要想真正修道,要做很多很多的准備,如果這些東西做不好准備,修道就會有煩難啊。所以大家要認真聽,你看我們在講這個調合之前啊,我們就說到要發大菩提願,要達到一種不退轉,讓心不退轉,這就說明什麼?這個事情不容易啊,修道的過程要超越諸多的魔境、磨難,要發大願,讓其心無有退轉,沒有退轉。我們來補充說一下,什麼叫作退轉?不退轉什麼意思?按照經典上說,不退轉有叁種意思,第一個是位不退轉,什麼意思呢?就是說修行的人斷盡叁有之見思二惑,那麼就永不退失超凡之聖位,即名爲位不退,那這個位不退呢,斷盡見思二惑應該是阿羅漢的境界,初果羅漢斷盡見惑,但是尚有思惑未完全去除,若能完全斷除見思二惑,則圓證四果阿羅漢,如此乃名真實位不退轉。但是如果從廣義上說,初果羅漢因爲智慧力故他最遲天上人間往返七次,他最終將證得四果阿羅漢,永遠解脫分段生死輪回,所以說亦名不退轉。第二是行不退,比喻修行的人功夫越來越增上,不單單是斷盡了見思二惑,而且還能夠伏斷塵沙之惑,那麼則永遠不退失菩薩之位,名爲行不退轉,這個行就是菩薩行不退轉。第…
《童蒙止觀 第五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