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蒙止觀》第六講
隋 智顗 撰
悲華禅師 講
大家晚上好,今天我們就繼續爲大家講解《童蒙止觀》,在七月,七月中上旬吧,我們《童蒙止觀》講到第五講,然後因爲有事情離開了,中斷了將近有四個多月,但是今天我們繼續往下講,在這期間,有很多同修希望我繼續講下去,所以說我們今天繼續往下講。那麼在講經之前呢,我們先得有前行,像剛才主持人做完前行,就非常的好。所以先講一下前行。爲什麼叫前行?是相對于前行、正行和結行而說的。那作爲任何一種修法、任何一種善行,都必須具備叁種殊勝,才能將所修善法,或者說是修行的一切功德,從有漏功德轉爲無漏的功德。那麼前行很重要,就是發心。對了,剛才所說的這叁種殊勝,是哪叁種殊勝呢?就是發心、正行和回向叁種殊勝。那麼我們今天是在聽聞佛法,法師在講解佛法,聽和講都在行善法,都在行善行,這樣的行爲也是需要具足前行、正行和結行叁種殊勝的。前行很重要,在于發心。我們來先說一下講經之前的一些前行的發心吧。
我們首先要想到聽聞佛法是不容易的,對佛法要生起難遭難逢之想。人的一生壽命其實非常短暫,再過50年,再過幾十年,我們在座的很多人也許都不會在這世上了,我們回頭去看一看,原來都活蹦亂跳的,活生生的人,他們都曾經有哭有笑、有血有肉地在這世上生存著,但是今天我們去看墳墓中的那些人,他們都躺在泥土中,我們現在所看到的躺在泥土中的這些人,他們曾經就像我們現在這樣:有哭有笑,有血有肉,那我們今天所有的人,將來也會變成這樣,死亡隨時會降臨在我們身上,人的壽命十分短暫。爲什麼要講這樣一件事情,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你不去觀想人生之無常,生命之短暫,那你就會覺得一天過一天,好像沒有什麼需要著急的事情,你甚至在心裏會覺得好像人生還很長,這件事情還輪不到我,這是一個最大的幻覺,這種想法完全錯誤。這樣想的人他無法在他的一生中去選擇修法的道路,他這種心生不起來,所謂出離心,就該想到人生的無常短暫,同時還要想到什麼?人生壽命之無常,還要想到人身之難得難遇,人身之難得就在于佛法之難聞。我們真的能夠把全身心投入到修行當中,這種心很難生起來。我們能夠得遇那些講經說法、教導我們修行的善知識,這個很難;我們能夠有緣在這個道場當中聽聞種種的法,遇到這些修行的法也很難,這些因緣都很難具足,人生得到這種能夠修行的人身非常的難,所謂瑕滿難得、人身難得,要想到這些,那我們的心就不會懈怠,就很想修行,很想修行就是最最重要的一種前行的發心。你看我們今天我們接下來要講,方便行第五,方便行第五一共有五種,其實也就在講如何發心,要生起怎樣的心才能成全修法的方便,這裏講到人身之難得,壽命之無常,我們還得觀想因果的不虛和淪回六道的痛苦,對此應該生起定解 ,我們今天之所以這樣,無不是因爲前世的因所導致,我們未來的命運會如何,完全看當下我們今天怎麼做,所以一個修行的人必須對因果生起信心來。如果他不深信因果,他怎麼會想著去抉擇善惡,怎麼會想著去修習禅定來獲得解脫呢?那根本是不可能的一件事情,他如果不深信這個因果,不以因果來取舍自己人生的意義,所作所爲,那麼他的一生中很可能都在浪費,他對未來抱著盲目的希望,他總覺得以後會怎樣怎樣,那麼他就會什麼?對今生生不起一顆馬上投入到修行去的心,他有很多的借口很多的理由,就像很多人經常說我還有很多事情沒做完,等我把事情做完了再來跟師父修行。對不對?就像我們很多人說,等我老的時候我再去住廟吧,有的人說等我老了我再出家吧,我們且不說無常什麼時候會降臨,死亡什麼時候會奪去我們這個寶貴的人生,我們這樣想,無形就把希望寄托于虛無缥缈的未來,于是我們就不會珍惜當下,那我們每天所所做的事情都在浪費。所以說你如果不這樣細細地去觀想人身之難得、壽命之無常,不想到因果不虛、輪回是苦,那麼無論如何這樣一個人他很難趨入正法。他無論如何,怎麼說他都會浪費他的一生的。所以說這些心非常的重要。好了,在了解這些基礎上,我們才會生起修法的心,我們還要想到,我們爲什麼修行?爲離苦得樂。心量小一點,爲自己離苦而修行,能成小乘道;心量大一些,爲救度一切衆生離苦,這可以稱爲大乘發心,光光爲了離苦那還不夠,還得去證得究竟的解脫,也就是說讓一切衆生都能證得佛陀的果位,發起這種菩提心來。要有這樣的心,我們才會把生命完全投入到這個修行當中去,而把身心全部投入到修行,去一心地依止善知識,修行正法,這無疑是一個人今生走向解脫的最爲重要的一個發心。這些法我們天天都得想,如果不這樣想,這個人無疑已經偏離了正道。爲什麼這麼說呢?我們來回想一下,最早我們講的時候,講到《童蒙止觀》怎麼來,智者大師是爲他俗家的兄弟陳針而講,陳針主要是因爲害怕死亡,想延年益壽,因爲這樣的緣起,智者大師方便開示這個坐禅法要(修習止觀坐禅法要),它是這樣的緣起,但是我們要明白,我們修行止觀,修行佛法,難道僅僅是爲了延年益壽嗎?顯然不是,而是爲了求得今身的解脫,超越輪回的痛苦。所以說必須明白這個道理才行,平常在心裏面這樣念念不忘,這樣才會使我們發心真實地去修行,才能把一切的佛法貫穿起來。
好了。我們剛才在了解這些道理的基礎上,我們就打算今天開始講《童蒙止觀》的方便行第五。我們來回顧一下,前面我們講過,一個修禅的人,就修行止觀的人他該怎麼做,首先,在外在的一些物質場所條件達到具緣第一,講的是這個,然後外诃諸欲內棄諸蓋,這樣使自己的身心調伏,//進而去行五事法來調合自己,使自己具備法器,一切准備妥當。今天就要講方便行第五,實際上這講的方便行第五,說的是調整我們的心意,通過方便善巧的觀想和思惟,讓我們的心意能夠和修行解脫相應,實際上今天方便行第五所講的是這樣一個道理,若不經過這樣的方便行,那麼就會有我們上面所講的這些過失,一個人的修行,他的意樂、他的持續,他的方向都會有問題。好了,這是我們前面的講法,我們來看正文,方便行第五講的是什麼,請看原文:“夫修止觀。須具方便法門。有其五法。一者欲。欲離世間一切妄想顛倒。欲得一切諸禅智慧法門故。亦名爲志。亦名爲願。亦名爲好。亦名爲樂。是人志願好樂一切諸深法門故。故名爲欲。如佛言曰。一切善法欲爲其本。”好,我們先講這裏,首先來看,什麼叫方便法門,方便二字作何解?方就是方法,便就是便宜,就是適宜適合的意思。那麼所謂方便法門實際上就是講通過什麼樣的方法能夠使行者能夠適宜于來正修止觀法門。方便法門有五法,一者欲,二者精進,叁者念,四者巧慧,五者一心。我們分別來講解,首先先講第一,“欲”。“欲”就是欲望的欲,欲什麼要想清楚,我們來修行這個止觀,我們的願望是什麼,我們要得到什麼,在這裏智者大師說到,“欲離世間一切妄想顛倒,欲得一切諸禅智慧法門故”,這裏首先前一句講的是什麼?要斷除什麼?就是說必須通過修行止觀失去什麼?後面一段講到要得到什麼?要失去什麼呢?要離開什麼呢?離開世間一切妄想顛倒,什麼叫作世間妄想顛倒啊?我們凡夫執著五蘊爲我,因此根本出發而對外在的情器世間,內在的感官順利這種欲望生起一種執著,如此名爲妄想顛倒。我們平常所好樂的、所喜歡的所追逐的東西無外乎這些,外在的五嗔五欲,無外乎內在的我們前面所講過的貪欲、嗔恚、睡眠、掉舉、疑悔等等五蓋,衆生都在追逐這些,這些東西都是顛倒,爲何爲顛倒呢?因爲越是追求這些東西,人的生命越來越適得其反,什麼叫適得其反?人人都想追求快樂,都想獲得永恒的快樂,但是我們越追逐這些,越使自己陷入痛苦,所以稱爲顛倒。那爲什麼叫妄想顛倒?因爲這一切的顛倒是因爲執著于五蘊爲我由此而生的種種妄想而導致的,所謂妄想就是胡思亂想,就是說世界上根本沒有這麼一回事,我們卻誤以爲那麼一回事,也就是知見上的錯誤稱爲妄想。因爲妄想會産生種種顛倒的貪欲和執著,那我們修行止觀首先要明白,我們就是要斷除這些東西,所以就明白修行止觀不是爲了去明白什麼道理,或者去衡量一下,就是說看看我用這個止觀的道理去看看,判斷判斷哪個人修行境界多高,怎麼樣怎麼樣,當然更不是說我修行這個禅定止觀法門,就可以使自己身體健康,就可以使我有智慧,世間的種種東西我就更容易得到。有的人說我修行止觀,可以獲得神通,有了神通以後,我就方便獲得更多世間的利益。這些統統都是妄想顛倒,而修行止觀我們正確的欲望是什麼,應該斷除這些妄想顛倒,我們平常有說世間八風,被世間八風所牽引也就是妄想顛倒,不管怎麼說都是一樣的,都是妄想顛倒。所以要明白,首先要這樣想:欲是什麼?欲離世間一切妄想顛倒,即是此意。那麼離開妄想顛倒這是講負面上說,那正面上我們要得到什麼呢?得一切諸禅智慧法門,這裏點明了修行止觀最終的意義是什麼,它能有什麼功用。所謂諸禅智慧法門,簡單講就是獲得什麼,獲得智慧,最終是獲得智慧,然後在修行的過程中逐步地領悟解脫的法門,所以稱爲智慧法門。因爲只有獲得智慧,只有找到解脫的正道,循著這種解脫正道而去完成我們的生命,我們才能得到解脫,這是止觀修行的目的,簡單講就是離苦得樂,樂需要有智慧而産生的,需要有種種禅定的力量、功德,那苦就是顛倒妄想,所以說要明白修行止觀真正是爲了離苦得樂,而真實的離苦得樂它指的是什麼。好了這是第一個,欲。所以智者大師說“欲也明爲志”,“志”就是志向的志,這個“志“就表明了堅定的願望,它朝向哪裏,亦名爲願,“願”就是願求,就是一定,在未來我一定要…
《童蒙止觀 第六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