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童蒙止觀 第六講▪P4

  ..續本文上一頁久,好像沒感覺得到什麼東西,我也不回頭,我不會改變自己要做的事情,爲什麼我會這樣說呢?這樣一心呢?是名一心。爲什麼我能夠這樣呢,因爲我前面已經很清楚地明白,我必須去修行,如果我不修行的話,我想離苦得樂絕對不可能,我只有這條路走,而所謂世間的種種追求對我來說沒有什麼意義,那是失那是輕,就因爲如此,所以我會一心修行。所以經上這樣說,就像一個人,先已經明白了此路通還是不通,一但知道這條路是通的,那無論如何我得走過去,所謂的“先須知道通塞之相。然後決定一心涉路而進。故說巧慧一心”。所以巧慧和一心它是聯系在一起的,如果沒有巧慧抉擇,他就不可能一心,如果光光巧慧抉擇,卻不能一心的話也不能成辦。所以最後講到一心的時候,智者大師說,“故說巧慧一心即是此義“這是非常重要的。最後講“經雲:非智不禅非禅不智。義在此也”什麼叫“非智不禅非禅不智”啊?沒有智慧的抉擇,他就不會很努力地去修行禅定,如果不努力地修行禅定,他不會真正獲得智慧,所以這裏講到巧慧一心它兩個是互相促進的。好了,這裏我們全部講完方便行第五,一共是五種方便,所謂欲、精進、念、巧慧和一心,大家要細細抉擇。這五個方便行若能正確地抉擇,常常地抉擇,那我們的心就能在道。大家想想,這非常重要。實際上智者大師這裏講到方便行第五,實際上就是講如何發心,講修禅的前行,就像我剛才說的,人身之難得,壽命之無常,因果之不虛,輪回之過患,其實說的是一個意思,我們剛才回頭去想一想,是不是在說這個道理?在巧慧裏面抉擇告訴我們世間這一切爲失爲輕,在叁者念中告訴我們,世間爲欺诳可賤,禅定爲尊爲可貴。如果我們能正確地抉擇這出世間的因果,知道說我今天如是種善因,將來必得善果,那我們是不是會生起這樣的心來呢?巧慧之心呢?如果我們去念念不忘人身之難得、壽命之無常 ,我們是不是會一心精進呢?所以說實際上因巧慧而有正念,惟有精進才能成全一心,或者說唯有一心才能真正的精進。所以說是叫作巧慧、正念、一心、精進,如是對解脫修行善法,對去除自己的妄想顛倒獲得禅定智慧生起強烈的願望,這個就是方便行第五所說的整個的要義、內在的關系。我們記得宗喀巴大師在說到叁主要道時候有說過,什麼是真正衡量這個人是否生起出離心的標准的時候?很明確地講到,實際上就是對輪回,無論什麼樣的輪回盛事啊,怎樣盛大、怎樣華美的輪回世間的事情都不生一毫羨慕之心,都不想要,而對解脫,對這個菩提生起強烈的願望,這個就叫做生起了出離心。那麼我們今天所說的方便行第五,不就是這個嗎?如是這般,才能真正具足出離心。具足出離心,這個人方才真正踏上解脫道。所以說,這裏面說的實際上是同一個意思,這樣方便大家理解。

  好了,今天講方便行第五呢,就給大家講到這裏。然後下一次我們將進入正修行的講解,實際上在智者大師的《童蒙止觀》裏面,講到真正止觀正行,所謂正修行第六,它只是一個章節,然後前面的五個章節和後面的章節講的都是助行。由此我們也可以看得出來,真正的正行它必須具備前行這樣一個方便才行,它必須具備很多修道的助緣才能成全正行。的對于一個修行人來說,無論先和後,無論怎樣的次第,都是自己修法所應該去付諸實現的。所以不能說,我只想知道個正行我前行從來不管,或者認爲我把這些都准備好了以後,好像就叫修行了。所以今天我們很多人,修行走兩個極端,一方面有的人,天天在很歡喜說我打坐打坐出現什麼境界,跟人家談論金剛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是什麼境界,探討探討,過過招。然後具體說到要親近善知識,要皈依叁寶,要尊師重道,要積累一切善法功德,要實際去行持,他好像沒興趣,覺得那些比如說放生啊幹什麼他覺得不是他要做的事,是不是這樣一類修行人啊?。另外一類修行人,有的人天天就滿足于用散亂心在念句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然後堅持自己的看法,哎呀,做人只要有好心就好了,好心念佛他就能成佛,然後他對進一步去聽聞修行的法要,比如說如何修禅,如何修觀,他不想聽,他說我是修淨土法門的,我聽這些幹什麼?對吧?他說只要我把人做好,我一心想西方我就往生了,我去聽聞佛法,我去修行這些做什麼啊?他認爲沒有必要,是不是有這樣一類人?所以說我們今天修行大致上如此,這兩個極端,前面那個極端喜歡談玄說妙,不注重具體的行持,後面的極端淺嘗辄止,不願意無量法門誓願學,不願意把自己的行持引向上升,所以這兩個都是一種偏執,所以我們學習《童門止觀》,應該有這樣一個整體的觀念,每一個章節都不要分它輕和重。再引申過來,我們有很多修行的同修,他聽法師講法,或者跟隨師父修行,他都是挑輕撿重的,比如說今天師父講一個禅定的法門,他趕快過來聽一下,明天師父整天又在講那個叁皈五戒怎麼樣的,他覺得我不要聽,他拜了一個師父學,他自己去那邊學學,那邊再學學,然後師父又講了什麼,他又跑過來聽聽,搞得不即不離不遠不近的,其實什麼都不是,這種爲什麼會這樣?就是在走極端,這樣的同修修行是很難進步的,他修了很多年,花了很多精力,但是進展不大,就是因爲這樣的過失造成的。所以我們剛開始前面有講到叁殊勝法,所謂前行發心殊勝,正行殊勝和結行回向殊勝,修法應該是完整的行爲,說的也是這個道理。就像佛經上說,我的法就像一塊糖一樣,中間旁邊都是甜的,初中後上,不要做這樣的分別。好了,我們略微再提示一下,我們講解這個童門止觀六妙法,也是爲了幫助大家實修,就是說我們通過聽聞這些修行禅定,這些如何修行的法門,來幫助我們平常修行當中去調整,而作爲我們修行人,應該把修行的法要爲自己的中心,一切所作所爲都爲了這個,福慧雙修,這樣才行,如果純粹只是爲了講講經,或者是今天聽個經,明天聽個經,而自己實際修行完全沒有,那是沒什麼意義的,所以說不真正投入實修的人,我下面再講到像一些修行上的東西,他雖然聽起來會感覺是那麼回事但是他聽過以後,他從來不去複習,也不去對照,更不會照此行持,這樣聽聞再多的法都是沒有用處,所以我們要真正生起一顆出離心,對佛法生起真實的好樂之心,這樣明白了爲什麼要修行,該如何修行,這樣我們就能夠進一步來談一談究竟該怎樣修行,否則的話這種人很容易退失,他跟跟跟一段,他就會退失,跟跟跟一段,他就會退失,因爲他沒有真正把修行究竟要做什麼,該如何修行搞清楚,所以有這樣的過失,再加上天天懈怠度日,對無常死亡不做觀想,總覺得今天還有明天,一切都很好,一切既然都很好,那我們談修行幹什麼啊?我們學佛幹什麼啊?對不對?

  好了,這是講到方便行第五,今天時間不早,就講到這裏吧,最後我們做個回向。今天也給大家講一下,前面講過前行的發心,中間講法的時候又講到正行該怎麼做,現在最後講到結行回向。這個回向我們還要認識一下,回向分爲兩種,一種是有過失的回向,一種是沒有過失的回向。有過失的回向就像我的上師說的叫有毒回向,沒有過失的回向叫無毒回向。爲什麼稱爲有毒回向?我們先來了解一下什麼樣的回向是有過失的?是這樣的:一切爲了世間的利益而進行回向,這個是迷,是錯誤的回向。因爲我們如果只是爲了世間的利益,比如說我們修行一個善法——布施吧,我們布施的時候,覺得我們是給一個人布施,然後布施了某某物,然後我去布施,將來我就能獲得布施的果報,去得到這個福德,比如說布施得不貧窮的果報,我將來就能享用這個果報,這種發心,這種回向就叫有毒,爲什麼有毒啊?因爲這些獲得的福德都是有漏的福德,有漏的福德享用完了,而且在享用的過程中往往很容易造業,所以稱爲有毒。就像我們吃一個有毒的蘑菇,或者像有毒的一些果實啊,它是吃的時候很好吃,但是吃完以後中毒身亡。那我們修行佛法,如果是這樣來回向,如果這樣來修行,最終只獲得有漏的人間福報,是不是就像吃了一個毒果,所以稱爲有毒的回向,所以我們不能這樣回向。那也就是說,以布施來講,如果把布施的對象執著爲實有,把所布施的物執著爲實有,把所布施的人——布施者執著爲實有,那就是有毒的回向,那是得到有漏的功德。那應該怎麼樣真正的回向呢?也有兩種方法。一種是完全清淨的真實的回向,這怎麼講?要想完全真實地回向,他必須證悟:我所回向的對象,我所回向的人和所回向的東西都是不存在的,都是空的,我們平常講的叁輪體空,但是要想真實地去達到這樣的智慧來回向,我們作爲行道中的修行人是做不到的。那怎麼辦呢?第二種回向應該是什麼,學著佛菩薩去回向,所謂順勢回向,所謂相似回向。怎麼說呢?也就是說,比如說文殊菩薩他怎麼回向我就跟著怎麼回向,普賢菩薩怎麼回向我就跟著怎麼回向。就像那個《普賢菩薩行願品》裏所講的,“文殊師利勇猛智,普賢慧行亦複然”,其中有這樣一句話。好,佛菩薩怎麼回向我就跟著怎麼回向,我的師父、傳承上師、祖師們他怎麼回向,我就跟著怎麼回向,這叫做順勢回向,因爲你如果不這樣回向的話,很難使自己所修的善法形成無漏功德,而佛菩薩的回向就是非常的圓滿,我們跟著他學,雖然是相似回向,但最終將獲得無漏之功德。所以我們應該這樣回向,好了,剛才講到什麼樣才是真正的回向,所謂應該叁輪體空地回向,而不應該是執著實有的回向,那麼好了,如果說不回向可以嗎?不回向有過失嗎?有的,如果我們今天修法修完,不當場做回向,如果你在沒有回向的情況下你就結束了,那就會帶來四種過失。哪四種過失?略微舉一下,如果你今天修法修完了不馬上回向,在這個過程當中生起一念嗔恨心,那麼你剛才所修的法,修等于沒有修沒有用了,什麼叫嗔恨心啊?這個例子太多了…

《童蒙止觀 第六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