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久,好像没感觉得到什么东西,我也不回头,我不会改变自己要做的事情,为什么我会这样说呢?这样一心呢?是名一心。为什么我能够这样呢,因为我前面已经很清楚地明白,我必须去修行,如果我不修行的话,我想离苦得乐绝对不可能,我只有这条路走,而所谓世间的种种追求对我来说没有什么意义,那是失那是轻,就因为如此,所以我会一心修行。所以经上这样说,就像一个人,先已经明白了此路通还是不通,一但知道这条路是通的,那无论如何我得走过去,所谓的“先须知道通塞之相。然后决定一心涉路而进。故说巧慧一心”。所以巧慧和一心它是联系在一起的,如果没有巧慧抉择,他就不可能一心,如果光光巧慧抉择,却不能一心的话也不能成办。所以最后讲到一心的时候,智者大师说,“故说巧慧一心即是此义“这是非常重要的。最后讲“经云:非智不禅非禅不智。义在此也”什么叫“非智不禅非禅不智”啊?没有智慧的抉择,他就不会很努力地去修行禅定,如果不努力地修行禅定,他不会真正获得智慧,所以这里讲到巧慧一心它两个是互相促进的。好了,这里我们全部讲完方便行第五,一共是五种方便,所谓欲、精进、念、巧慧和一心,大家要细细抉择。这五个方便行若能正确地抉择,常常地抉择,那我们的心就能在道。大家想想,这非常重要。实际上智者大师这里讲到方便行第五,实际上就是讲如何发心,讲修禅的前行,就像我刚才说的,人身之难得,寿命之无常,因果之不虚,轮回之过患,其实说的是一个意思,我们刚才回头去想一想,是不是在说这个道理?在巧慧里面抉择告诉我们世间这一切为失为轻,在三者念中告诉我们,世间为欺诳可贱,禅定为尊为可贵。如果我们能正确地抉择这出世间的因果,知道说我今天如是种善因,将来必得善果,那我们是不是会生起这样的心来呢?巧慧之心呢?如果我们去念念不忘人身之难得、寿命之无常 ,我们是不是会一心精进呢?所以说实际上因巧慧而有正念,惟有精进才能成全一心,或者说唯有一心才能真正的精进。所以说是叫作巧慧、正念、一心、精进,如是对解脱修行善法,对去除自己的妄想颠倒获得禅定智慧生起强烈的愿望,这个就是方便行第五所说的整个的要义、内在的关系。我们记得宗喀巴大师在说到三主要道时候有说过,什么是真正衡量这个人是否生起出离心的标准的时候?很明确地讲到,实际上就是对轮回,无论什么样的轮回盛事啊,怎样盛大、怎样华美的轮回世间的事情都不生一毫羡慕之心,都不想要,而对解脱,对这个菩提生起强烈的愿望,这个就叫做生起了出离心。那么我们今天所说的方便行第五,不就是这个吗?如是这般,才能真正具足出离心。具足出离心,这个人方才真正踏上解脱道。所以说,这里面说的实际上是同一个意思,这样方便大家理解。
好了,今天讲方便行第五呢,就给大家讲到这里。然后下一次我们将进入正修行的讲解,实际上在智者大师的《童蒙止观》里面,讲到真正止观正行,所谓正修行第六,它只是一个章节,然后前面的五个章节和后面的章节讲的都是助行。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得出来,真正的正行它必须具备前行这样一个方便才行,它必须具备很多修道的助缘才能成全正行。的对于一个修行人来说,无论先和后,无论怎样的次第,都是自己修法所应该去付诸实现的。所以不能说,我只想知道个正行我前行从来不管,或者认为我把这些都准备好了以后,好像就叫修行了。所以今天我们很多人,修行走两个极端,一方面有的人,天天在很欢喜说我打坐打坐出现什么境界,跟人家谈论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是什么境界,探讨探讨,过过招。然后具体说到要亲近善知识,要皈依三宝,要尊师重道,要积累一切善法功德,要实际去行持,他好像没兴趣,觉得那些比如说放生啊干什么他觉得不是他要做的事,是不是这样一类修行人啊?。另外一类修行人,有的人天天就满足于用散乱心在念句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然后坚持自己的看法,哎呀,做人只要有好心就好了,好心念佛他就能成佛,然后他对进一步去听闻修行的法要,比如说如何修禅,如何修观,他不想听,他说我是修净土法门的,我听这些干什么?对吧?他说只要我把人做好,我一心想西方我就往生了,我去听闻佛法,我去修行这些做什么啊?他认为没有必要,是不是有这样一类人?所以说我们今天修行大致上如此,这两个极端,前面那个极端喜欢谈玄说妙,不注重具体的行持,后面的极端浅尝辄止,不愿意无量法门誓愿学,不愿意把自己的行持引向上升,所以这两个都是一种偏执,所以我们学习《童门止观》,应该有这样一个整体的观念,每一个章节都不要分它轻和重。再引申过来,我们有很多修行的同修,他听法师讲法,或者跟随师父修行,他都是挑轻捡重的,比如说今天师父讲一个禅定的法门,他赶快过来听一下,明天师父整天又在讲那个三皈五戒怎么样的,他觉得我不要听,他拜了一个师父学,他自己去那边学学,那边再学学,然后师父又讲了什么,他又跑过来听听,搞得不即不离不远不近的,其实什么都不是,这种为什么会这样?就是在走极端,这样的同修修行是很难进步的,他修了很多年,花了很多精力,但是进展不大,就是因为这样的过失造成的。所以我们刚开始前面有讲到三殊胜法,所谓前行发心殊胜,正行殊胜和结行回向殊胜,修法应该是完整的行为,说的也是这个道理。就像佛经上说,我的法就像一块糖一样,中间旁边都是甜的,初中后上,不要做这样的分别。好了,我们略微再提示一下,我们讲解这个童门止观六妙法,也是为了帮助大家实修,就是说我们通过听闻这些修行禅定,这些如何修行的法门,来帮助我们平常修行当中去调整,而作为我们修行人,应该把修行的法要为自己的中心,一切所作所为都为了这个,福慧双修,这样才行,如果纯粹只是为了讲讲经,或者是今天听个经,明天听个经,而自己实际修行完全没有,那是没什么意义的,所以说不真正投入实修的人,我下面再讲到像一些修行上的东西,他虽然听起来会感觉是那么回事但是他听过以后,他从来不去复习,也不去对照,更不会照此行持,这样听闻再多的法都是没有用处,所以我们要真正生起一颗出离心,对佛法生起真实的好乐之心,这样明白了为什么要修行,该如何修行,这样我们就能够进一步来谈一谈究竟该怎样修行,否则的话这种人很容易退失,他跟跟跟一段,他就会退失,跟跟跟一段,他就会退失,因为他没有真正把修行究竟要做什么,该如何修行搞清楚,所以有这样的过失,再加上天天懈怠度日,对无常死亡不做观想,总觉得今天还有明天,一切都很好,一切既然都很好,那我们谈修行干什么啊?我们学佛干什么啊?对不对?
好了,这是讲到方便行第五,今天时间不早,就讲到这里吧,最后我们做个回向。今天也给大家讲一下,前面讲过前行的发心,中间讲法的时候又讲到正行该怎么做,现在最后讲到结行回向。这个回向我们还要认识一下,回向分为两种,一种是有过失的回向,一种是没有过失的回向。有过失的回向就像我的上师说的叫有毒回向,没有过失的回向叫无毒回向。为什么称为有毒回向?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样的回向是有过失的?是这样的:一切为了世间的利益而进行回向,这个是迷,是错误的回向。因为我们如果只是为了世间的利益,比如说我们修行一个善法——布施吧,我们布施的时候,觉得我们是给一个人布施,然后布施了某某物,然后我去布施,将来我就能获得布施的果报,去得到这个福德,比如说布施得不贫穷的果报,我将来就能享用这个果报,这种发心,这种回向就叫有毒,为什么有毒啊?因为这些获得的福德都是有漏的福德,有漏的福德享用完了,而且在享用的过程中往往很容易造业,所以称为有毒。就像我们吃一个有毒的蘑菇,或者像有毒的一些果实啊,它是吃的时候很好吃,但是吃完以后中毒身亡。那我们修行佛法,如果是这样来回向,如果这样来修行,最终只获得有漏的人间福报,是不是就像吃了一个毒果,所以称为有毒的回向,所以我们不能这样回向。那也就是说,以布施来讲,如果把布施的对象执著为实有,把所布施的物执著为实有,把所布施的人——布施者执著为实有,那就是有毒的回向,那是得到有漏的功德。那应该怎么样真正的回向呢?也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完全清净的真实的回向,这怎么讲?要想完全真实地回向,他必须证悟:我所回向的对象,我所回向的人和所回向的东西都是不存在的,都是空的,我们平常讲的三轮体空,但是要想真实地去达到这样的智慧来回向,我们作为行道中的修行人是做不到的。那怎么办呢?第二种回向应该是什么,学着佛菩萨去回向,所谓顺势回向,所谓相似回向。怎么说呢?也就是说,比如说文殊菩萨他怎么回向我就跟着怎么回向,普贤菩萨怎么回向我就跟着怎么回向。就像那个《普贤菩萨行愿品》里所讲的,“文殊师利勇猛智,普贤慧行亦复然”,其中有这样一句话。好,佛菩萨怎么回向我就跟着怎么回向,我的师父、传承上师、祖师们他怎么回向,我就跟着怎么回向,这叫做顺势回向,因为你如果不这样回向的话,很难使自己所修的善法形成无漏功德,而佛菩萨的回向就是非常的圆满,我们跟着他学,虽然是相似回向,但最终将获得无漏之功德。所以我们应该这样回向,好了,刚才讲到什么样才是真正的回向,所谓应该三轮体空地回向,而不应该是执著实有的回向,那么好了,如果说不回向可以吗?不回向有过失吗?有的,如果我们今天修法修完,不当场做回向,如果你在没有回向的情况下你就结束了,那就会带来四种过失。哪四种过失?略微举一下,如果你今天修法修完了不马上回向,在这个过程当中生起一念嗔恨心,那么你刚才所修的法,修等于没有修没有用了,什么叫嗔恨心啊?这个例子太多了…
《童蒙止观 第六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