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童蒙止观 第六讲

  《童蒙止观》第六讲

  隋 智顗 撰

  悲华禅师 讲

   大家晚上好,今天我们就继续为大家讲解《童蒙止观》,在七月,七月中上旬吧,我们《童蒙止观》讲到第五讲,然后因为有事情离开了,中断了将近有四个多月,但是今天我们继续往下讲,在这期间,有很多同修希望我继续讲下去,所以说我们今天继续往下讲。那么在讲经之前呢,我们先得有前行,像刚才主持人做完前行,就非常的好。所以先讲一下前行。为什么叫前行?是相对于前行、正行和结行而说的。那作为任何一种修法、任何一种善行,都必须具备三种殊胜,才能将所修善法,或者说是修行的一切功德,从有漏功德转为无漏的功德。那么前行很重要,就是发心。对了,刚才所说的这三种殊胜,是哪三种殊胜呢?就是发心、正行和回向三种殊胜。那么我们今天是在听闻佛法,法师在讲解佛法,听和讲都在行善法,都在行善行,这样的行为也是需要具足前行、正行和结行三种殊胜的。前行很重要,在于发心。我们来先说一下讲经之前的一些前行的发心吧。

  我们首先要想到听闻佛法是不容易的,对佛法要生起难遭难逢之想。人的一生寿命其实非常短暂,再过50年,再过几十年,我们在座的很多人也许都不会在这世上了,我们回头去看一看,原来都活蹦乱跳的,活生生的人,他们都曾经有哭有笑、有血有肉地在这世上生存着,但是今天我们去看坟墓中的那些人,他们都躺在泥土中,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躺在泥土中的这些人,他们曾经就像我们现在这样:有哭有笑,有血有肉,那我们今天所有的人,将来也会变成这样,死亡随时会降临在我们身上,人的寿命十分短暂。为什么要讲这样一件事情,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你不去观想人生之无常,生命之短暂,那你就会觉得一天过一天,好像没有什么需要着急的事情,你甚至在心里会觉得好像人生还很长,这件事情还轮不到我,这是一个最大的幻觉,这种想法完全错误。这样想的人他无法在他的一生中去选择修法的道路,他这种心生不起来,所谓出离心,就该想到人生的无常短暂,同时还要想到什么?人生寿命之无常,还要想到人身之难得难遇,人身之难得就在于佛法之难闻。我们真的能够把全身心投入到修行当中,这种心很难生起来。我们能够得遇那些讲经说法、教导我们修行的善知识,这个很难;我们能够有缘在这个道场当中听闻种种的法,遇到这些修行的法也很难,这些因缘都很难具足,人生得到这种能够修行的人身非常的难,所谓瑕满难得、人身难得,要想到这些,那我们的心就不会懈怠,就很想修行,很想修行就是最最重要的一种前行的发心。你看我们今天我们接下来要讲,方便行第五,方便行第五一共有五种,其实也就在讲如何发心,要生起怎样的心才能成全修法的方便,这里讲到人身之难得,寿命之无常,我们还得观想因果的不虚和沦回六道的痛苦,对此应该生起定解 ,我们今天之所以这样,无不是因为前世的因所导致,我们未来的命运会如何,完全看当下我们今天怎么做,所以一个修行的人必须对因果生起信心来。如果他不深信因果,他怎么会想着去抉择善恶,怎么会想着去修习禅定来获得解脱呢?那根本是不可能的一件事情,他如果不深信这个因果,不以因果来取舍自己人生的意义,所作所为,那么他的一生中很可能都在浪费,他对未来抱着盲目的希望,他总觉得以后会怎样怎样,那么他就会什么?对今生生不起一颗马上投入到修行去的心,他有很多的借口很多的理由,就像很多人经常说我还有很多事情没做完,等我把事情做完了再来跟师父修行。对不对?就像我们很多人说,等我老的时候我再去住庙吧,有的人说等我老了我再出家吧,我们且不说无常什么时候会降临,死亡什么时候会夺去我们这个宝贵的人生,我们这样想,无形就把希望寄托于虚无缥缈的未来,于是我们就不会珍惜当下,那我们每天所所做的事情都在浪费。所以说你如果不这样细细地去观想人身之难得、寿命之无常,不想到因果不虚、轮回是苦,那么无论如何这样一个人他很难趋入正法。他无论如何,怎么说他都会浪费他的一生的。所以说这些心非常的重要。好了,在了解这些基础上,我们才会生起修法的心,我们还要想到,我们为什么修行?为离苦得乐。心量小一点,为自己离苦而修行,能成小乘道;心量大一些,为救度一切众生离苦,这可以称为大乘发心,光光为了离苦那还不够,还得去证得究竟的解脱,也就是说让一切众生都能证得佛陀的果位,发起这种菩提心来。要有这样的心,我们才会把生命完全投入到这个修行当中去,而把身心全部投入到修行,去一心地依止善知识,修行正法,这无疑是一个人今生走向解脱的最为重要的一个发心。这些法我们天天都得想,如果不这样想,这个人无疑已经偏离了正道。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来回想一下,最早我们讲的时候,讲到《童蒙止观》怎么来,智者大师是为他俗家的兄弟陈针而讲,陈针主要是因为害怕死亡,想延年益寿,因为这样的缘起,智者大师方便开示这个坐禅法要(修习止观坐禅法要),它是这样的缘起,但是我们要明白,我们修行止观,修行佛法,难道仅仅是为了延年益寿吗?显然不是,而是为了求得今身的解脱,超越轮回的痛苦。所以说必须明白这个道理才行,平常在心里面这样念念不忘,这样才会使我们发心真实地去修行,才能把一切的佛法贯穿起来。

   好了。我们刚才在了解这些道理的基础上,我们就打算今天开始讲《童蒙止观》的方便行第五。我们来回顾一下,前面我们讲过,一个修禅的人,就修行止观的人他该怎么做,首先,在外在的一些物质场所条件达到具缘第一,讲的是这个,然后外诃诸欲内弃诸盖,这样使自己的身心调伏,//进而去行五事法来调合自己,使自己具备法器,一切准备妥当。今天就要讲方便行第五,实际上这讲的方便行第五,说的是调整我们的心意,通过方便善巧的观想和思惟,让我们的心意能够和修行解脱相应,实际上今天方便行第五所讲的是这样一个道理,若不经过这样的方便行,那么就会有我们上面所讲的这些过失,一个人的修行,他的意乐、他的持续,他的方向都会有问题。好了,这是我们前面的讲法,我们来看正文,方便行第五讲的是什么,请看原文:“夫修止观。须具方便法门。有其五法。一者欲。欲离世间一切妄想颠倒。欲得一切诸禅智慧法门故。亦名为志。亦名为愿。亦名为好。亦名为乐。是人志愿好乐一切诸深法门故。故名为欲。如佛言曰。一切善法欲为其本。”好,我们先讲这里,首先来看,什么叫方便法门,方便二字作何解?方就是方法,便就是便宜,就是适宜适合的意思。那么所谓方便法门实际上就是讲通过什么样的方法能够使行者能够适宜于来正修止观法门。方便法门有五法,一者欲,二者精进,三者念,四者巧慧,五者一心。我们分别来讲解,首先先讲第一,“欲”。“欲”就是欲望的欲,欲什么要想清楚,我们来修行这个止观,我们的愿望是什么,我们要得到什么,在这里智者大师说到,“欲离世间一切妄想颠倒,欲得一切诸禅智慧法门故”,这里首先前一句讲的是什么?要断除什么?就是说必须通过修行止观失去什么?后面一段讲到要得到什么?要失去什么呢?要离开什么呢?离开世间一切妄想颠倒,什么叫作世间妄想颠倒啊?我们凡夫执著五蕴为我,因此根本出发而对外在的情器世间,内在的感官顺利这种欲望生起一种执著,如此名为妄想颠倒。我们平常所好乐的、所喜欢的所追逐的东西无外乎这些,外在的五嗔五欲,无外乎内在的我们前面所讲过的贪欲、嗔恚、睡眠、掉举、疑悔等等五盖,众生都在追逐这些,这些东西都是颠倒,为何为颠倒呢?因为越是追求这些东西,人的生命越来越适得其反,什么叫适得其反?人人都想追求快乐,都想获得永恒的快乐,但是我们越追逐这些,越使自己陷入痛苦,所以称为颠倒。那为什么叫妄想颠倒?因为这一切的颠倒是因为执著于五蕴为我由此而生的种种妄想而导致的,所谓妄想就是胡思乱想,就是说世界上根本没有这么一回事,我们却误以为那么一回事,也就是知见上的错误称为妄想。因为妄想会产生种种颠倒的贪欲和执著,那我们修行止观首先要明白,我们就是要断除这些东西,所以就明白修行止观不是为了去明白什么道理,或者去衡量一下,就是说看看我用这个止观的道理去看看,判断判断哪个人修行境界多高,怎么样怎么样,当然更不是说我修行这个禅定止观法门,就可以使自己身体健康,就可以使我有智慧,世间的种种东西我就更容易得到。有的人说我修行止观,可以获得神通,有了神通以后,我就方便获得更多世间的利益。这些统统都是妄想颠倒,而修行止观我们正确的欲望是什么,应该断除这些妄想颠倒,我们平常有说世间八风,被世间八风所牵引也就是妄想颠倒,不管怎么说都是一样的,都是妄想颠倒。所以要明白,首先要这样想:欲是什么?欲离世间一切妄想颠倒,即是此意。那么离开妄想颠倒这是讲负面上说,那正面上我们要得到什么呢?得一切诸禅智慧法门,这里点明了修行止观最终的意义是什么,它能有什么功用。所谓诸禅智慧法门,简单讲就是获得什么,获得智慧,最终是获得智慧,然后在修行的过程中逐步地领悟解脱的法门,所以称为智慧法门。因为只有获得智慧,只有找到解脱的正道,循着这种解脱正道而去完成我们的生命,我们才能得到解脱,这是止观修行的目的,简单讲就是离苦得乐,乐需要有智慧而产生的,需要有种种禅定的力量、功德,那苦就是颠倒妄想,所以说要明白修行止观真正是为了离苦得乐,而真实的离苦得乐它指的是什么。好了这是第一个,欲。所以智者大师说“欲也明为志”,“志”就是志向的志,这个“志“就表明了坚定的愿望,它朝向哪里,亦名为愿,“愿”就是愿求,就是一定,在未来我一定要…

《童蒙止观 第六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