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通过我的努力来得到这些东西,亦名为好,好就是我喜好,我对这些充满了渴望,我渴望着能够通过修行止观去除我的妄想颠倒,我渴望着得够得到诸禅智慧法门,所以称为好;亦名为“乐”,乐是什么意思?乐就是一种快乐,乐于做什么东西。这个乐怎么理解呢?,比如说一个修行的人,他的喜乐不是建立在世俗那样,比如说身体觉得舒适了,或者得到些什么利益他感到快乐,每当失去什么或者身体遇到什么不舒适啊,工作不顺利了,东西不能成就了,他就感到悲伤,他的苦乐不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他是建立在什么基础上的?比如说,他修行的时候,通过修法后,他感到自己的妄想烦恼轻微了,他感到他无论做什么事情,无论是学习工作还是生活,他因为有了智慧,他显得轻松了,显得解脱了,他为此而感到高兴。如果说他生活了一段时间,修行一段时间,他发现自己一点都没有对自己的错误对自己的妄想有所认识,一点都没有说去除自己的妄想颠倒得到什么利益,一点点对身体这种智慧解脱他都没有得到,那么他就感到忧伤苦闷,极力地想去改变这些。那么他所谓他的好乐,他感到欢乐的地方在于什么——这一生中修法解脱的有无上。而不是像一般世间人所说的那些世间的利益得失上,这个名为“乐”,大家应该从这四个方面去理解。是人志愿好乐一切诸深法门故。故名为欲。你看这个“欲”是建立在一切诸身法门这样一个欲望的基础上,所以名欲,所以我们看这个“欲”字怎么写啊,左边是谷,稻谷的谷,右边是欠缺的欠,那合起来是“欠谷”,欠谷什么?肚子非常饿了没有饭吃,他多么渴望能够吃到米饭,减轻自己这种饥饿的痛苦,这样强烈的心名为“欲”。所以说我们必须对修正法,对离苦得乐生起一种强烈的欲望。有的同修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什么东西都不要执著,如果他把这个般若智慧心地法门上最高的境界,理解为是我们在行道过程中的修行者不要对修行、对离苦、对解脱产生强烈的愿望,那么他就错了,智者大师告诉我们,对解脱生起强烈的欲望,这是方便行第一,所以心念要这样转。再看,里面引用说“佛言曰,一切善法欲为其本”,这是佛说的,记得华严经中也有这样的话“诸法欲为本”。华言经曾经也说到这样的意思,他说有的修行菩萨,稍微获得一些空性的见解,然后就贪著在这个空性上,停滞不前了。其实世间万物欲为其本,其实我们可以这样思考,其实智者大师这里说的东西,就对我们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作为一个行道中的人,不要一直在这方面去给自己造成种种的限制,须知前面所说的应无所住生其心啊,无欲无为啊,这都是讲什么?讲修道所证悟本体的一种境界,并不是讲我们行道过程中要舍弃这些善法,这些善法虽然看起来是个轮回之法,但是在我们没有真实获得解脱智慧之前,我们不应该放弃这些轮回之法,而是应该借着轮回之法的方便善巧的力量去成全我们最终证得无为之法,这样才是正想。所以华严经里面提醒说,诸法欲为本,对空性的稍微的认识那只是修道过程中的一点点境界而已,不可执著,所以说我们应该对无上菩提生起强烈的好乐之心,以此来转凡成圣,这样才是正要。好了,一者欲,这个方便行的意思给大家说到这里。我们来再看第二点,二者精进,什么叫精进?“精”就是精要而不杂,我们今天做这个明天又做那个,什么东西都无法专心,不能深入,要精而不杂。什么叫“进”,“进”就是只进不退,勇猛朝前不退转,坚持下去,锲而不舍,所以整个加起来“精进”就是这个意思。那精进,精进什么呢?坚持禁戒弃于五盖。就是前面所说的,外诃五欲内弃五盖,持禁戒实际上很重要,就是断除外缘,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制约,长养自己行为上的这种德性,所以不持禁戒来进入修行他是一无是处的,一个人首先从行为上,我们通俗讲从生活方式上、修行的方式上去改变自己,这样才能开始建立修行。然后内在不断地去除对五盖的贪著,贪欲、嗔恚、睡眠,掉举、疑悔这五盖。不要认为这五盖是一种可以导致我们产生无量快乐的善法,应该视为恶法而舍弃它。也就是说我们每天都要去护持我们所受持的戒律,不去做恶,断除外缘,都要努力地调整我们的内心,使我们内心免于五盖的缠缚而进行精进的行持。也就是说,行持一切善法。断除一切的恶法,所谓精进行。“初夜后夜专精不废。譬如钻火未热终不休息。是名精进善道法。”这是从时间上说。乃至到了晚上,初夜后夜,什么叫初夜后夜?佛经里把夜晚分为初夜、中夜和后夜,把夜晚的时光,比如从晚上六点到早上六点分为三个段,大家想想也就明白了,等分成三段,中间半夜的时分稍事休息一下,前夜后夜都在努力地修行,就像那个佛遗教经、四十二章经说的,那个四十二章经中说到中夜诵经啊,出家比丘修行更精进。我们每一天都是睡觉了醒来,然后又睡觉,又醒来,又睡觉,周而复始,其实一天天就这么过,人的一生也就这样度过了,如果我们当下就能够利用这一天一天的时间拿来修行的话,就像我们在钻木取火一样,我们不断地钻动,它就会逐渐地发热,而且持续不断,持续不断,永不休息,是名精进善道法。所以只有这样,才能进入修行,要用精进的心啊。我们很多同修修行,有时候我经常问啊,“你这个早上的功课最近还有做吗?”他会说:“,对不起,师父,我好久没看了。”我每次听到这样的话的时候,我都感觉很难过,好久没看了?那我给你的法不变得没有意义了?我们有很多同修,有的经常会问,“师父啊,我今天听得很高兴,你今天说的法真好,以前都没听过,所谓闻所未闻。”我听了还是感到不高兴,他怎么会说这样的话呢?其实这样的法我已经说了很多很多次了,但是因为他不精进的缘故,他或许就在当下听得很高兴,过会儿他全忘光了,所以说不精进修行就有这样的过失,他很难坚固地树立这种善法,所以说他想修行止观,他是不会成就的。所以说智者大师这里说,就像钻木取火,你想想看,钻木取火,如果你钻钻两下就停住,钻钻两下又停住,请问这火能生起来吗?绝对不可能,你要连续不断地,这样子火才能升得起来,道理就在这里。所以一定要精进行持。这样想、这样行,为方便行第二,所谓精进行。
好了,前面说到欲,第二说到精进,我们再来看第三,我们来看第三说什么。“三者念,念世间为欺诳可贱。念禅定为尊重可贵。若得禅定即能具足。发诸无漏智一切神通道力。成等正觉广度众生。是为可贵。故名为念。”我们来看第三者念,“念”实际上就是讲,拿我们今天话讲就是思想观念,你是怎么认为这个修行的?应该树立怎么样的观念呢?“念世间为欺诳可贱。念禅定为尊重可贵。”这里把禅定的修行,也就是把止观所获得的成果和我们在世间当中追求的结果作个对比,你应该这样想:我们世间上、世俗上所作的追求,它充满了欺骗性,所谓欺诳啊,它是下贱的,它没有多大的意义。此话怎讲?我举个例子,我们有时经常会这样想,会怀念一些美好的时光,我们想一想,我们去年当中,我们是不是有过非常快乐的时光,或者是吃到一个特别好吃的东西,或者遇到一个特别令人欢喜的朋友,或者是说在你做生意过程中赚到一笔大钱,总而言之,你感到那个时候时光真的是快乐,可是到了今天,它又能得到什么呢?这些世间的享乐,所谓的快乐,对于我们面临的死亡的痛苦,面临的生命的解脱,它又能起什么作用呢?那过去所发生的过去,到了今天它什么也没留下来。再想想未来,当我们马上就要进入棺材,也就是说就要去死的时候,这些东西对于我们未来的生命又有什么用处呢?还是没有什么用处。好,今天所享受的最快乐的东西,对未来它又导致什么善果呢?是吧?这非常可惜,很多事情是可有可无,不值得留恋的,所以说应该把世间一切法视为欺诳可贱,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而应该把禅定为尊重可贵,贵和贱之分这里要摆清楚,还有思想观念要正确,那么我们来想一想,什么叫禅定为尊为贵,为何呢?反过来看,能具足发出无漏智,可以获得没有漏的智慧,所谓无漏智指的是什么?这样的智慧可以获得什么样一种结果?无漏是功德。什么叫有漏?你比如说吃一个梨,我咬一口,咬一口,咬几口就把它给咬没了,没了以后这梨就没了,这如同比喻作我们世间的种种福报,它用了用了就没了,它再也不会再有了,这个叫有漏的功德。用完就没了,但是我们如果能够修行止观,修得禅定,我们就可以获得无漏的智慧,而无漏的智慧就可以使我们获得无漏的功德。而无漏的功德是什么?它可以具足一切的神通、道力,成等正觉广度众生,它不但使我们了生脱死,而且能够有能力去帮助一切的众生离苦得乐,只有这些功德那才是真正无漏的功德,只有这样才是我们所要的真正的快乐,所以说是名可贵,这是世间法追求所根本得不到的。我们世间法无论怎么追求,它都不能获得无漏智,都无法使我们成全一切的神通的道力,都无法使我们成就正觉,去普度众生。所以何为贵何为贱,如此比较就会明明了了。所以智者大师说,是为可贵,故名为念,念是这个意思。如果念头不对了,所以有的人说,修道经常是这样的,就比如说,就是跟着我修行的一些个别弟子,他经常会这样,一会儿我看他冒头了,一会儿又看他不见了,他每次冒头就跟我表示说,“师父啊,唉呀我罪障深重啊,我很想修行,很想修行,我最近又怎么怎么怎么犯错了,向师父忏悔忏悔忏悔”,然后过一会儿他又不见了,呵呵呵,他不见了干嘛?他忙世间法去了。然后过了一阵子他感到痛苦,他又来找师父说,“师父啊,修行真难啊,我很想很想修行啊,我罪业深重啊”,讲完他又没了,他为什么会这样呢?很简单,他贪著世间,他不以修行为贵,他以世间为贵,他不以世间为贱,他反而以禅定解脱为贱。那当然了,他有一阵…
《童蒙止观 第六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