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通過我的努力來得到這些東西,亦名爲好,好就是我喜好,我對這些充滿了渴望,我渴望著能夠通過修行止觀去除我的妄想顛倒,我渴望著得夠得到諸禅智慧法門,所以稱爲好;亦名爲“樂”,樂是什麼意思?樂就是一種快樂,樂于做什麼東西。這個樂怎麼理解呢?,比如說一個修行的人,他的喜樂不是建立在世俗那樣,比如說身體覺得舒適了,或者得到些什麼利益他感到快樂,每當失去什麼或者身體遇到什麼不舒適啊,工作不順利了,東西不能成就了,他就感到悲傷,他的苦樂不是建立在這個基礎上的,他是建立在什麼基礎上的?比如說,他修行的時候,通過修法後,他感到自己的妄想煩惱輕微了,他感到他無論做什麼事情,無論是學習工作還是生活,他因爲有了智慧,他顯得輕松了,顯得解脫了,他爲此而感到高興。如果說他生活了一段時間,修行一段時間,他發現自己一點都沒有對自己的錯誤對自己的妄想有所認識,一點都沒有說去除自己的妄想顛倒得到什麼利益,一點點對身體這種智慧解脫他都沒有得到,那麼他就感到憂傷苦悶,極力地想去改變這些。那麼他所謂他的好樂,他感到歡樂的地方在于什麼——這一生中修法解脫的有無上。而不是像一般世間人所說的那些世間的利益得失上,這個名爲“樂”,大家應該從這四個方面去理解。是人志願好樂一切諸深法門故。故名爲欲。你看這個“欲”是建立在一切諸身法門這樣一個欲望的基礎上,所以名欲,所以我們看這個“欲”字怎麼寫啊,左邊是谷,稻谷的谷,右邊是欠缺的欠,那合起來是“欠谷”,欠谷什麼?肚子非常餓了沒有飯吃,他多麼渴望能夠吃到米飯,減輕自己這種饑餓的痛苦,這樣強烈的心名爲“欲”。所以說我們必須對修正法,對離苦得樂生起一種強烈的欲望。有的同修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什麼東西都不要執著,如果他把這個般若智慧心地法門上最高的境界,理解爲是我們在行道過程中的修行者不要對修行、對離苦、對解脫産生強烈的願望,那麼他就錯了,智者大師告訴我們,對解脫生起強烈的欲望,這是方便行第一,所以心念要這樣轉。再看,裏面引用說“佛言曰,一切善法欲爲其本”,這是佛說的,記得華嚴經中也有這樣的話“諸法欲爲本”。華言經曾經也說到這樣的意思,他說有的修行菩薩,稍微獲得一些空性的見解,然後就貪著在這個空性上,停滯不前了。其實世間萬物欲爲其本,其實我們可以這樣思考,其實智者大師這裏說的東西,就對我們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指導意義,作爲一個行道中的人,不要一直在這方面去給自己造成種種的限製,須知前面所說的應無所住生其心啊,無欲無爲啊,這都是講什麼?講修道所證悟本體的一種境界,並不是講我們行道過程中要舍棄這些善法,這些善法雖然看起來是個輪回之法,但是在我們沒有真實獲得解脫智慧之前,我們不應該放棄這些輪回之法,而是應該借著輪回之法的方便善巧的力量去成全我們最終證得無爲之法,這樣才是正想。所以華嚴經裏面提醒說,諸法欲爲本,對空性的稍微的認識那只是修道過程中的一點點境界而已,不可執著,所以說我們應該對無上菩提生起強烈的好樂之心,以此來轉凡成聖,這樣才是正要。好了,一者欲,這個方便行的意思給大家說到這裏。我們來再看第二點,二者精進,什麼叫精進?“精”就是精要而不雜,我們今天做這個明天又做那個,什麼東西都無法專心,不能深入,要精而不雜。什麼叫“進”,“進”就是只進不退,勇猛朝前不退轉,堅持下去,锲而不舍,所以整個加起來“精進”就是這個意思。那精進,精進什麼呢?堅持禁戒棄于五蓋。就是前面所說的,外诃五欲內棄五蓋,持禁戒實際上很重要,就是斷除外緣,對自己的行爲進行製約,長養自己行爲上的這種德性,所以不持禁戒來進入修行他是一無是處的,一個人首先從行爲上,我們通俗講從生活方式上、修行的方式上去改變自己,這樣才能開始建立修行。然後內在不斷地去除對五蓋的貪著,貪欲、嗔恚、睡眠,掉舉、疑悔這五蓋。不要認爲這五蓋是一種可以導致我們産生無量快樂的善法,應該視爲惡法而舍棄它。也就是說我們每天都要去護持我們所受持的戒律,不去做惡,斷除外緣,都要努力地調整我們的內心,使我們內心免于五蓋的纏縛而進行精進的行持。也就是說,行持一切善法。斷除一切的惡法,所謂精進行。“初夜後夜專精不廢。譬如鑽火未熱終不休息。是名精進善道法。”這是從時間上說。乃至到了晚上,初夜後夜,什麼叫初夜後夜?佛經裏把夜晚分爲初夜、中夜和後夜,把夜晚的時光,比如從晚上六點到早上六點分爲叁個段,大家想想也就明白了,等分成叁段,中間半夜的時分稍事休息一下,前夜後夜都在努力地修行,就像那個佛遺教經、四十二章經說的,那個四十二章經中說到中夜誦經啊,出家比丘修行更精進。我們每一天都是睡覺了醒來,然後又睡覺,又醒來,又睡覺,周而複始,其實一天天就這麼過,人的一生也就這樣度過了,如果我們當下就能夠利用這一天一天的時間拿來修行的話,就像我們在鑽木取火一樣,我們不斷地鑽動,它就會逐漸地發熱,而且持續不斷,持續不斷,永不休息,是名精進善道法。所以只有這樣,才能進入修行,要用精進的心啊。我們很多同修修行,有時候我經常問啊,“你這個早上的功課最近還有做嗎?”他會說:“,對不起,師父,我好久沒看了。”我每次聽到這樣的話的時候,我都感覺很難過,好久沒看了?那我給你的法不變得沒有意義了?我們有很多同修,有的經常會問,“師父啊,我今天聽得很高興,你今天說的法真好,以前都沒聽過,所謂聞所未聞。”我聽了還是感到不高興,他怎麼會說這樣的話呢?其實這樣的法我已經說了很多很多次了,但是因爲他不精進的緣故,他或許就在當下聽得很高興,過會兒他全忘光了,所以說不精進修行就有這樣的過失,他很難堅固地樹立這種善法,所以說他想修行止觀,他是不會成就的。所以說智者大師這裏說,就像鑽木取火,你想想看,鑽木取火,如果你鑽鑽兩下就停住,鑽鑽兩下又停住,請問這火能生起來嗎?絕對不可能,你要連續不斷地,這樣子火才能升得起來,道理就在這裏。所以一定要精進行持。這樣想、這樣行,爲方便行第二,所謂精進行。
好了,前面說到欲,第二說到精進,我們再來看第叁,我們來看第叁說什麼。“叁者念,念世間爲欺诳可賤。念禅定爲尊重可貴。若得禅定即能具足。發諸無漏智一切神通道力。成等正覺廣度衆生。是爲可貴。故名爲念。”我們來看第叁者念,“念”實際上就是講,拿我們今天話講就是思想觀念,你是怎麼認爲這個修行的?應該樹立怎麼樣的觀念呢?“念世間爲欺诳可賤。念禅定爲尊重可貴。”這裏把禅定的修行,也就是把止觀所獲得的成果和我們在世間當中追求的結果作個對比,你應該這樣想:我們世間上、世俗上所作的追求,它充滿了欺騙性,所謂欺诳啊,它是下賤的,它沒有多大的意義。此話怎講?我舉個例子,我們有時經常會這樣想,會懷念一些美好的時光,我們想一想,我們去年當中,我們是不是有過非常快樂的時光,或者是吃到一個特別好吃的東西,或者遇到一個特別令人歡喜的朋友,或者是說在你做生意過程中賺到一筆大錢,總而言之,你感到那個時候時光真的是快樂,可是到了今天,它又能得到什麼呢?這些世間的享樂,所謂的快樂,對于我們面臨的死亡的痛苦,面臨的生命的解脫,它又能起什麼作用呢?那過去所發生的過去,到了今天它什麼也沒留下來。再想想未來,當我們馬上就要進入棺材,也就是說就要去死的時候,這些東西對于我們未來的生命又有什麼用處呢?還是沒有什麼用處。好,今天所享受的最快樂的東西,對未來它又導致什麼善果呢?是吧?這非常可惜,很多事情是可有可無,不值得留戀的,所以說應該把世間一切法視爲欺诳可賤,說的就是這個意思,而應該把禅定爲尊重可貴,貴和賤之分這裏要擺清楚,還有思想觀念要正確,那麼我們來想一想,什麼叫禅定爲尊爲貴,爲何呢?反過來看,能具足發出無漏智,可以獲得沒有漏的智慧,所謂無漏智指的是什麼?這樣的智慧可以獲得什麼樣一種結果?無漏是功德。什麼叫有漏?你比如說吃一個梨,我咬一口,咬一口,咬幾口就把它給咬沒了,沒了以後這梨就沒了,這如同比喻作我們世間的種種福報,它用了用了就沒了,它再也不會再有了,這個叫有漏的功德。用完就沒了,但是我們如果能夠修行止觀,修得禅定,我們就可以獲得無漏的智慧,而無漏的智慧就可以使我們獲得無漏的功德。而無漏的功德是什麼?它可以具足一切的神通、道力,成等正覺廣度衆生,它不但使我們了生脫死,而且能夠有能力去幫助一切的衆生離苦得樂,只有這些功德那才是真正無漏的功德,只有這樣才是我們所要的真正的快樂,所以說是名可貴,這是世間法追求所根本得不到的。我們世間法無論怎麼追求,它都不能獲得無漏智,都無法使我們成全一切的神通的道力,都無法使我們成就正覺,去普度衆生。所以何爲貴何爲賤,如此比較就會明明了了。所以智者大師說,是爲可貴,故名爲念,念是這個意思。如果念頭不對了,所以有的人說,修道經常是這樣的,就比如說,就是跟著我修行的一些個別弟子,他經常會這樣,一會兒我看他冒頭了,一會兒又看他不見了,他每次冒頭就跟我表示說,“師父啊,唉呀我罪障深重啊,我很想修行,很想修行,我最近又怎麼怎麼怎麼犯錯了,向師父忏悔忏悔忏悔”,然後過一會兒他又不見了,呵呵呵,他不見了幹嘛?他忙世間法去了。然後過了一陣子他感到痛苦,他又來找師父說,“師父啊,修行真難啊,我很想很想修行啊,我罪業深重啊”,講完他又沒了,他爲什麼會這樣呢?很簡單,他貪著世間,他不以修行爲貴,他以世間爲貴,他不以世間爲賤,他反而以禅定解脫爲賤。那當然了,他有一陣…
《童蒙止觀 第六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