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方向,爲黑暗者點亮心燈,爲貧窮者帶來富足,爲孤苦的漂流者提供溫暖的港灣! 南無彌勒尊佛! (叁稱)
叁、提出哪些契合當代的辦教理念
(1)辦教精神:以大慈愛爲動力,以大悲心爲根本,以大菩提智慧爲因,以方便利益衆生爲究竟。
(2)辦教原則:以叁寶爲中心,缺一不可,一切以有利叁寶、護持叁寶、歸依叁寶爲准則。
(3)辦教宗旨:貫徹“叁佛主義”(佛僧、佛化、佛國),莊嚴國土,利樂有情,弘揚佛法,實現人生的美滿幸福和最終的解脫。
(4)辦教目標:普及佛法教育、淨化社會人心、改善弘法環境、完善學修體系、培養佛教人才。
(5)辦教方略:抓住心靈關懷和身心修煉爲主線,走因果教育、慈(愛)心教育、信念教育和功德回向的道路,注重佛化家庭、禅化人生和瑜伽修行生活,強調佛法的感悟和體驗。
(6)辦教方針:面向有緣、應機設教、簡明易行、可以持續。
(7)辦教思想:慈以化衆、嚴以治亂、忍以修行、敬以端正。
(8)辦教理想:弘揚人生佛教,建立人間淨土。
(9)辦教特色:讓人人理解佛教,讓個個修學佛法。
(10)辦教風格:發揚彌勒精神,體現歡喜、祥和、寬容和大愛,強調專、精、美、巧。
(11)辦教戰略:在城市裏注重講學和共修,在生活中行禅;在山林中注重農禅並舉,在勞動中行禅;在網絡上注重互動交流、信息共享。努力將佛教人間化、生活化、科學化,注意最終要形成功能全面的現代佛法教育培訓和服務中心。
四、針砭時弊的叁大救生圈、四大主張和叁大重點的提出
慈宗高僧慈航菩薩曾提倡“教育、文化和慈善是佛教的叁大救命圈。”,太虛大師另一繼承者星雲大師主張“以教育培養人才,以文化弘揚佛法,以慈善福利社會,以共修淨化人心。”,可謂深謀遠慮,亦符合臺灣佛教的現狀,然今天時代日新月異,祖國大陸氣象萬千,衲以爲爲救時弊,應再提出“信仰、體驗和功德是當今佛教的叁大重點”的理念,主張“以信仰樹立佛教,以體驗認識佛法,以功德改變命運。”。綜合對慈航菩薩和星雲大師的理念理解,竊以爲大師們所說皆是精要,但是不要將培養人才簡單地理解成只是知識教育而應注重修證和師傳,要加強訓練和綜合培養;不要將弘法和傳播佛教僅僅依賴于文化而應注重宗教體驗的參與和分享;提倡慈悲精神不要片面的追求慈善而要講究功德利益下的救世扶危;講淨化人心不要一味強調集會共修而要注重悟道者的經驗、虔誠信仰的力量和宗教藝術環境的潛移默化。
五、理想中的彌勒小道場
——對佛法不興盛地區建立悲華道場的開示
“最好找一所夠大的寺院、合法的宗教活動場所,假如沒有條件,家庭或農莊式的佛堂修行點也可以。只要能至少供一尊人人見了都能接受,人人都生歡喜心的彌勒佛像就行。
場所的裝修不是很重要的,關鍵是要組織什麼樣的的活動。一定要簡單的活動。比如就是一個念佛,然後一個佛歌,就夠了。還有再一個繞佛轉塔,那就好得不得了了。只要把念佛、佛歌和繞佛作好就可以了。得先念佛、佛歌、轉繞,然後再去玩和幹活。假如沒有念佛、佛歌和轉繞,聚會在一起就什麼感覺也沒有,心都是散的,沒有宗教的感覺。在這個基礎上有條件的就可以集中講經說法和組織大型的佛事活動或修行活動了。
設施呢,只要有幾間房子,然後有大院子、有地就是最好的了。場所布置要方便管理,不是管理方便。要點就是:一、誰都可以參與和操練的。二、誰都可以接受和簡單的。叁、不管他什麼程度都可以受益象流水始終不流出排水溝一樣。
活動的地方居民若太多,隔音不好,就不容易開展活動,但是如果是大衆可以接受的那影響越大越好了。
其實呢,一個理想的道場,無非就是念佛,繞佛,拜佛,唱佛,具有佛的氣息就好了。一切都是簡單的但是卻可以涵蓋所有。不要太複雜和太精致的安排,那樣無法操作,很難讓大衆理解,而且會形成一小部分人排斥大部分的人的局面。就是要把佛教進入人們的生活,讓大衆接受,讓不同層次的人都能接受,從而形成人生化的佛教,這個就是彌勒道場慈宗人生佛教的理念。 ”(楞嚴禅師于08年底于網絡開示)
附:
一、慈宗名義
二、禅詩一則
寂 照
唐·香嚴智閑
不動如如萬事休,
澄潭徹底未曾流,
個中正念常相續,
月皎無心雲霧收。
唐代香嚴智閑禅師,青州人。年輕時便厭惡世俗,辭別父母,出家投佛。
最初,香嚴在百丈懷海禅師處,秉性聰敏,博通經典,但始終沒有契悟禅道。百丈死後,他便到百丈的大弟子沩山靈佑處。
沩山問香嚴道:“你在先師百丈處,聽說是問一答十,問十答百,這是因爲你聰明伶俐。不過你用這種方法學禅,還是依賴理智與概念的把握。你能不能把生死大事的根本,也就是父母沒有生你之前的根本說給我聽聽?”
這話問得香嚴茫然不知所措,便把平時看過的書翻遍,也還是找不到答案,深感畫餅畢竟不能充饑,于是懇求師父爲其說破。
沩山開示道:“如果我現在替你解說,將來你一定會罵我。就算我說了,我所說的還是我的,絕對不會變成你的。”
香嚴一氣之下,發誓:“這輩子我再也不學佛法了,還不如做個到處化緣乞食的和尚。”
于是,他到處雲遊。
一次,他暫住到慧忠國師的遺址古寺裏……他正在除草時,偶然抛一塊瓦礫,擊中了竹子,清脆的一聲響,撞擊著香嚴的心,終使得香嚴頓然大悟。
于是,他回到住處,沐浴焚香,朝著師父的方向跪拜:“師父,大慈大悲,你對我的恩情勝過父母,如果你當時爲我說破,哪有今天的頓悟呢!”乃作偈曰:
“一擊忘所知,更不假修持。
動容揚古道,不墮悄然機。
處處無蹤迹,聲色外威儀;
諸方達道者,鹹言上上機。”
《楞嚴禅師及其慈宗理念》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