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方向,为黑暗者点亮心灯,为贫穷者带来富足,为孤苦的漂流者提供温暖的港湾! 南无弥勒尊佛! (三称)
三、提出哪些契合当代的办教理念
(1)办教精神:以大慈爱为动力,以大悲心为根本,以大菩提智慧为因,以方便利益众生为究竟。
(2)办教原则:以三宝为中心,缺一不可,一切以有利三宝、护持三宝、归依三宝为准则。
(3)办教宗旨:贯彻“三佛主义”(佛僧、佛化、佛国),庄严国土,利乐有情,弘扬佛法,实现人生的美满幸福和最终的解脱。
(4)办教目标:普及佛法教育、净化社会人心、改善弘法环境、完善学修体系、培养佛教人才。
(5)办教方略:抓住心灵关怀和身心修炼为主线,走因果教育、慈(爱)心教育、信念教育和功德回向的道路,注重佛化家庭、禅化人生和瑜伽修行生活,强调佛法的感悟和体验。
(6)办教方针:面向有缘、应机设教、简明易行、可以持续。
(7)办教思想:慈以化众、严以治乱、忍以修行、敬以端正。
(8)办教理想:弘扬人生佛教,建立人间净土。
(9)办教特色:让人人理解佛教,让个个修学佛法。
(10)办教风格:发扬弥勒精神,体现欢喜、祥和、宽容和大爱,强调专、精、美、巧。
(11)办教战略:在城市里注重讲学和共修,在生活中行禅;在山林中注重农禅并举,在劳动中行禅;在网络上注重互动交流、信息共享。努力将佛教人间化、生活化、科学化,注意最终要形成功能全面的现代佛法教育培训和服务中心。
四、针砭时弊的三大救生圈、四大主张和三大重点的提出
慈宗高僧慈航菩萨曾提倡“教育、文化和慈善是佛教的三大救命圈。”,太虚大师另一继承者星云大师主张“以教育培养人才,以文化弘扬佛法,以慈善福利社会,以共修净化人心。”,可谓深谋远虑,亦符合台湾佛教的现状,然今天时代日新月异,祖国大陆气象万千,衲以为为救时弊,应再提出“信仰、体验和功德是当今佛教的三大重点”的理念,主张“以信仰树立佛教,以体验认识佛法,以功德改变命运。”。综合对慈航菩萨和星云大师的理念理解,窃以为大师们所说皆是精要,但是不要将培养人才简单地理解成只是知识教育而应注重修证和师传,要加强训练和综合培养;不要将弘法和传播佛教仅仅依赖于文化而应注重宗教体验的参与和分享;提倡慈悲精神不要片面的追求慈善而要讲究功德利益下的救世扶危;讲净化人心不要一味强调集会共修而要注重悟道者的经验、虔诚信仰的力量和宗教艺术环境的潜移默化。
五、理想中的弥勒小道场
——对佛法不兴盛地区建立悲华道场的开示
“最好找一所够大的寺院、合法的宗教活动场所,假如没有条件,家庭或农庄式的佛堂修行点也可以。只要能至少供一尊人人见了都能接受,人人都生欢喜心的弥勒佛像就行。
场所的装修不是很重要的,关键是要组织什么样的的活动。一定要简单的活动。比如就是一个念佛,然后一个佛歌,就够了。还有再一个绕佛转塔,那就好得不得了了。只要把念佛、佛歌和绕佛作好就可以了。得先念佛、佛歌、转绕,然后再去玩和干活。假如没有念佛、佛歌和转绕,聚会在一起就什么感觉也没有,心都是散的,没有宗教的感觉。在这个基础上有条件的就可以集中讲经说法和组织大型的佛事活动或修行活动了。
设施呢,只要有几间房子,然后有大院子、有地就是最好的了。场所布置要方便管理,不是管理方便。要点就是:一、谁都可以参与和操练的。二、谁都可以接受和简单的。三、不管他什么程度都可以受益象流水始终不流出排水沟一样。
活动的地方居民若太多,隔音不好,就不容易开展活动,但是如果是大众可以接受的那影响越大越好了。
其实呢,一个理想的道场,无非就是念佛,绕佛,拜佛,唱佛,具有佛的气息就好了。一切都是简单的但是却可以涵盖所有。不要太复杂和太精致的安排,那样无法操作,很难让大众理解,而且会形成一小部分人排斥大部分的人的局面。就是要把佛教进入人们的生活,让大众接受,让不同层次的人都能接受,从而形成人生化的佛教,这个就是弥勒道场慈宗人生佛教的理念。 ”(楞严禅师于08年底于网络开示)
附:
一、慈宗名义
二、禅诗一则
寂 照
唐·香严智闲
不动如如万事休,
澄潭彻底未曾流,
个中正念常相续,
月皎无心云雾收。
唐代香严智闲禅师,青州人。年轻时便厌恶世俗,辞别父母,出家投佛。
最初,香严在百丈怀海禅师处,秉性聪敏,博通经典,但始终没有契悟禅道。百丈死后,他便到百丈的大弟子沩山灵佑处。
沩山问香严道:“你在先师百丈处,听说是问一答十,问十答百,这是因为你聪明伶俐。不过你用这种方法学禅,还是依赖理智与概念的把握。你能不能把生死大事的根本,也就是父母没有生你之前的根本说给我听听?”
这话问得香严茫然不知所措,便把平时看过的书翻遍,也还是找不到答案,深感画饼毕竟不能充饥,于是恳求师父为其说破。
沩山开示道:“如果我现在替你解说,将来你一定会骂我。就算我说了,我所说的还是我的,绝对不会变成你的。”
香严一气之下,发誓:“这辈子我再也不学佛法了,还不如做个到处化缘乞食的和尚。”
于是,他到处云游。
一次,他暂住到慧忠国师的遗址古寺里……他正在除草时,偶然抛一块瓦砾,击中了竹子,清脆的一声响,撞击着香严的心,终使得香严顿然大悟。
于是,他回到住处,沐浴焚香,朝着师父的方向跪拜:“师父,大慈大悲,你对我的恩情胜过父母,如果你当时为我说破,哪有今天的顿悟呢!”乃作偈曰:
“一击忘所知,更不假修持。
动容扬古道,不堕悄然机。
处处无踪迹,声色外威仪;
诸方达道者,咸言上上机。”
《楞严禅师及其慈宗理念》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