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貴在心行,從自己的心行做起。“采義徇文”,問的人說,永明壽大師啊!你現在寫這部書,專門采用經典上摘下來的道理,“義”就道理。“徇文”摘下經典的文章加以解釋。“只益戲論”,學問越好,做功夫越沒有用,有什麼意思?這的確是個好問題。
所以佛經上記載,文殊有一次罵阿難。阿難在佛弟子中多聞第一,佛的演講都是他記錄下來,腦筋很好,道理懂得很多。我們今天能看到佛經要感謝阿難,他不記錄就完了!但是文殊罵阿難“將聞持佛佛”,他說你拿你的功夫、腦筋、耳朵,專門保持佛說的那個佛的作用,光是向外追求道理。“何不自聞聞”?不知回轉來用功,觀察自己能夠聽到人講話的那個功能,那個東西是什麼?自己問自己的本性多好呢?這兩句是文殊菩薩責阿難的話,現在引用這兩句經文做爲問題的結論。“爭如一念還原,深諧遺旨?”你何必寫《宗鏡錄》?只要一念回機,心理一念不起,就把握到佛法的宗旨。這是所提的問題。接著永明壽禅師的答辨。
答:此爲未知者說,不爲已知者言;爲未行者言,不爲已行者說。若已知已行之者,則心迹尚亡,何待言說。
他說,你要知道,教育、教化的目的是普及大衆的,你懂了可以,還有人沒有懂。何況還有人認識字的人呢!佛經很多,盡管你們懂了,後來的人還有不懂的呢!這是爲未知者說,你已經知道了不用管。其次,爲沒有做到的講,已經做到的不需要講。不過,“若已知已行之者,則心迹尚亡,何待言說。”真的做到要四個字。什麼字?“心迹尚亡”。明心見性、大徹大悟的人,同未悟一樣,那可以說是心迹已經沒有了。如果還有悟的境界在,俨然有道之士,那沒有徹底。
(編案:呂純陽嘗曰:“凡印心無礙,苟于真常活流時,猶自知自覺,則無礙之體段,尚未盡全。必到此莫知其然,方爲無礙上品。”可從並參。)
所以古人說,悟了的人同未悟一樣。那悟了同未悟一樣,我何必悟呢?嘿!這可不一樣,這個道理拿佛法禅宗來作說明很麻煩。翻開中華文化《大學》、《中庸》兩部書看看就知道,“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一路下來,中間都是講修養做功夫,講完了,最後大圓滿成就了,“上天之載,無聲無臭。”不正與“則心迹尚亡,何待言說”同一旨趣?
今只爲初學未知者,己眼不開,圓機未發,須假聞慧,以助初心;爲未行者,但執依通,學大乘語,如蟲食木,猶奴數錢。
他說,我爲初學的人寫這本書。初學的人如同剛生下的嬰兒,眼睛還沒有張開。
“圓機未發”,什麼都不懂,所以必須傳播佛學的知識,以助初發心者。這是講,爲初學的人要選這部書。再說也爲未行者,有許多人研究佛學、聽佛理是一回事,行爲卻又是又一回事。佛理真能配合心理行爲起修行作用,那才是真功夫。那些沒有做到的人,“但執依通”。依通是佛學名詞,包含兩重意義。
首先,要知道,證了道的人有神通;至于算命蔔卦靈得很,乃至有些人眼睛看光等等,都叫依通。像這種靠一個東西來推測未來的事,不是真正的神通;第二,像我們靠讀書、看經懂了佛學的道理,也是依通,是人家的,不是我們的。我們的知識是老板的,釋迦牟尼佛是這方面知識的老板,我們只是依之而通。他老人家把垃圾倒出來,我們撿一點如獲至寶。這些人修行沒有到達,“學大乘語,如蟲食木”,怎麼說“如蟲食木”?下面還有四個字“偶而成文”。蟲子吃木頭,有時看似寫文字,讓人越看越像。有人說,學道的人,在山裏搭茅棚,看啄木鳥啄木食蟲,如果把啄成如符咒般的文字學會後,指頭一畫就成就了。
還有人說,端午節五月初五正午時,所有的蟲都躲開了,如果在那裏抓到一只蛤蟆,趕緊蓋在地上,它會畫符、地遁。把蛤蟆文字學好,你就會土遁。這類說法,事出有因,查無實據。一般學道的專門搞這個玩意的很多。好多年前我還住在基隆山邊,有一次端午節,有個學生抓著一只蛤蟆拼命跑來,一身大汗:“老師!我抓到一只蛤蟆,十二點正蓋起來。”“好,蓋起來。”等一下一打開卻沒有了,“怎麼沒有了?”我說:“剛才你把它蓋上,我就把它放掉了!”“老師你怎麼放了?”我說:“萬一它不畫個符,你打開來多失望呢!早點放了不是蠻好?”他說:“哦!我等了好久,好幾年都抓不到。”
“如蟲食木,偶而成文”就是以前的比方“瞎貓撞上死老鼠”,那不算數。永明壽禅師說這般學佛的,偶然也撞到一點境界,以爲自己對了,“如蟲食木,偶而成文”。靠不住!
“猶奴數錢”,給老板管帳。佛學講得高明,那是老板的;孔孟之道講得好,那是四書五經的,同我們不相幹。所以他要寫這本《宗鏡錄》。
乃至塵沙教門,皆爲此之二等,因玆見谛,如說而行。具智慧之光,如日普照。多聞之力,猶膏助明。
“乃至塵沙教門,皆爲此之二等,因玆見谛,如說而行。”他說,再者佛法如恒河沙之數。一粒沙代表一個法門,而世界上有數不盡的塵沙。教化的目的,就是爲這兩種人,一個是圓機未發,見地、知識不到的;一個是心行、行爲功夫不到的。有些人功夫做得好,智慧沒有開,那個功夫沒有用;有些人理論、學問知識非常好,一點功夫都沒有,也沒有用。他說,世界上一切教育就是爲這兩種人。“因玆見谛,如說而行”,希望他們懂得這些道理,照著去修行。
“具智慧之光,如日普照。”智慧非常重要,佛法是智慧之學,不是聰明知識。智慧之光像太陽普照一切一樣;後天的知識則如二百、叁百燭光的燈泡,範圍有限。聰明一點的人,電燈光亮一些,小聰明小亮光。佛的智慧、悟道之人的智慧則不然,不是一點一點地照,而是如同太陽出來一樣,整個大地普放光明,是同時的。也就是說,一悟百悟,一了百了。年輕同學注意!禅宗所謂明心見性悟道,是一悟百悟統統懂。如果你說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那還差遠了!“如日普照”,是太陽普照,統統明白了。
“多聞之力,猶膏助明。”但是你不要忘了學問,學問有同等的功能。學問就是多聞,猶如蠟燭,油越多越亮。《大般若經》專講空性智慧,即有如此的比方。按照佛教的比丘戒,出家人不准看閑書,只准看佛經,而且只准學一門修道、成道,不要亂七八糟浪費時間。然而依照大乘菩薩戒律,要無所不知、無所不通,二者是不是矛盾?有人提出來問佛,佛說,大乘菩薩的智慧就像孔雀一樣,孔雀喜歡吃毒,像蛤蟆、蛇、蜈蚣……,毒品吃得越多,孔雀開屏越漂亮。大乘菩薩多聞的智力像孔雀一樣,毒越吃得多,越學得多,智力就開得越大。但是小乘根器的人,一點毒藥就吃死了。
以劣解衆生從無始來,受無量劫洞(疑爲熾)然之苦,只爲迷正信路,失妙慧門,狂亂用心,顛倒行事。
永明壽禅師說,我們一般人在佛的眼睛看來都是劣解衆生,智慧見解(不論世間、出世間學問)不夠。從無始以來,受無量劫的熾然之苦。人世間生命、生活過程如同火燒一般煎熬痛苦,因爲他找不到自己心性本性的正通道路,失去真正大智慧、妙慧的門路,一切都在狂亂當中用心。我們一切作爲自己認爲是正常、是真量,在佛眼看來是狂亂、顛倒。“顛倒”兩字用得非常妙!人是顛倒得很厲害,顛倒的事更不可勝數。這裏不去發揮了;要發揮起來,有許多滑稽的事可談。
何乃盲無智照,翻嫌真實慧光;貧阙法財,更袪多聞寶藏!
嘿!我們這位大師最後結論都在罵人,因爲上面有人提出問題,禅宗明心見性多簡單,你這麼啰嗦,還把佛經拿來注解。他說,我們這些人同瞎子一樣,沒有智慧照明,“翻嫌真實慧光”!他說,我花那麼大的精神,集中所有佛經的精華跟你講,你反覺討厭。真正光明給瞎子,瞎子卻反覺討厭。“貧阙法財”,無知得不得了,我送那麼多無上法寶給你,“更袪多聞寶藏”,你看到反而怕了!
下面開始引用大乘佛經重要理論,等于佛學大綱。學佛的人光靠打坐做功夫,不深入佛經教理,禅定功夫做不好的,光靠佛學教理,沒有真實禅定功夫,也沒有用的。
《宗鏡錄略講上冊 (第十七章)》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