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越”二字對頭腦來講是困難的,必須冒很大的危險,才能超越頭腦的某個概念。生活是從一個未知進入另一個未知,頭腦對于未知總是既向往又恐懼,未知是由頭腦築成的圍牆,最終還是由頭腦去超越這堵圍牆,人的一生就是這樣:築了又毀,毀了又築……
能離開身體的那個無形無相的東西,它並非無影無蹤,它來去自由,變化莫測,它不是本體,僅是本體的用。修來修去,覺來覺去,也就是玩的那個“用”,能把“用”修好,則無事不辦。
天堂、地獄、正法、末法,皆是你一心所造。
天地未生之前,聖人在道裏面;天地已生之後,道在聖人裏面。
日月因它而發光,時空因它有活力,仁者能道來是個什麼?
聞聲悟道,見色明心,仁者會否?
眼前月出,晝夜難分,空中仙樂,虛空粉碎,仁者見乎?
真正的愛、真正的道、真正的法門都是無法用語言描繪的。語言已是“實相”的第叁層投影了,真進入道和愛裏面,語言不足以形容,只能感受到是一個整體的存在,是一個如如不動的存在。
大乘佛法的最高境界,就是“無住”“無舍”。
佛性不需要成長,它本來就是圓滿的,裏面什麼智慧都有。
宇宙萬有只有一個根源,哲學上稱本體,佛學上稱如來,宗教稱靈魂。
佛者,乃是覺悟的衆生,只不過是弄明白了生命的本質和宇宙的起源罷了。
宇宙萬有的生命和事物,既無主宰,也非自然,乃是因緣和合。
所謂的“涅槃”,就是讓生命的本質回歸到本位上,還給它本來面目,例如把冰融化爲水。
死亡只是自身的這一團光和宇宙這一大型、整體的光團融爲一體。生命並不是以死亡作爲結束,死亡僅是生命另一階段的開始。
叁摩地是一種最深沈、最喜悅,一心能于萬境(萬物同一體),而又都不散亂的境界。
處在叁摩地中就是一種死亡(指的是頭腦)的體驗,這種死亡並不痛苦,而是一種喜悅的死亡的體驗。
佛門裏講“叁界唯心”,這是真實的。有許多境界、許多事情都是心想象出來的。想象本身就是一種創造力、一種潛在力,沒有這種力量的存在,人又怎麼可能會想象呢?
真正和佛溝通,就是和你周圍的人溝通。實際上沒有一個衆生是獨立存在的,彼此都是息息相關的。
無論你是信,還是不信,是修,還是不修,事實上,你所做的一切和宇宙都是相連的,都是息息相關的,你和宇宙是一體的。宇宙原本是“一”,是一個整體,你的心念搖動一下,整個宇宙都在搖動,只是你未覺察到而已。
肉體只不過是不滅的“真我”的工具罷了,肉體和真我中間還有一個身體,它既不是氣體,也不是光體,又類似光體,還是傳統佛教起的名字好:報身(肉體)、化身(中間類似氣體和光體的存在)、法身(真我,也即本體)。
常人所見到的多數是中間的“氣體”身,根本沒有進入本體之中,法身不解決掉,功夫不算圓滿。煉精化氣所充實的,也只是中間這個“氣體”身,法身根本不是精氣所能充實的,它原本就是現成的,亘古迄今永遠是圓滿現成的,無需假修。
“真我”無形無相,但並非無影無蹤,更不是不可觀到,欲觀到它,靠的就是煩惱和妄念,沒有強烈的煩惱和妄念,是無法觀到真我的,欲見到風的形象,必須讓空氣流動,狂風大作,飛沙走石,樹搖枝擺,這時你才見到風的形象,風就是以這種形式讓你見到它的。當你借助煩惱見到真我後,才豁然明了,煩惱妄念原本就是菩提,原本就是真我,煩惱除盡菩提也無。
佛魔一念之差,一紙之隔,其實也沒有差,也沒有隔,只是兩者出現的形式不同而已。用力對抗魔,就是把佛的力量給分散開了。往往在修行時,總是抱著有一個佛的形象在等待,一旦出現不符合自己想象的境界時,就視眼前所發生的都是魔境。只要空心靜坐,一無所求,眼前出現的一切,無所謂魔,也無所謂佛,都只是一種存在的力量罷了。
真理永遠是自相矛盾的,因爲真理是前後左右兼顧的,裏面什麼都具備才算是真理。煩惱與菩提共存,佛與魔共存,黃金與砂礫共存,真實也與虛假共存。
你原本就存在我裏面,我原本也存在你裏面,你我他她它原本都是互存的,所以一人修道衆生沾光,一人成道,天地鬼神皆受益。
“道可道非常道”是什麼意思?最根本的那個實相,是超越語言和種種思想的。從老子到惠能,沒有一個人能把實相描繪出來,皆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禅不能用語言表達,需要親證,需要經驗。
爲什麼法師總是辯論不過禅師?法師僅是一個禅學研究者,研究開悟後的禅師的悟道思想及其修道經過。禅師是身體力行,是走進道裏,又走出來,是親履過本地風光的人。法師得到的是第叁手材料——語言文字,一個單從文字入手修行的人,絕對不可能進入實相的終極點,何況現在的修行人都在拾人牙慧,拾一個悟道者的牙慧,拾佛陀、耶稣的牙慧。
理論猶如西洋哲學,還是屬于思維的範疇,還沒有脫離頭腦的作用。幾千年來,西洋哲學靠的都是頭腦思維,它企圖解釋宇宙萬有的本體,但始終沒有證入本體,反而離本體越來越遠。究其原因,西洋哲學是用頭腦研究,禅法是抛棄頭腦,直接進入本體實相之中,前者是靠思維,後者是抛棄思維。任何一種宗教,任何一個人,只要不能和道溝通,就是外道。
人人都有佛性,但都不了解佛性,未見到佛性的衆生,是最貧窮的衆生。這就像皇帝有兩個兒子,各自得了父親的遺産,一個找到了這筆遺産,一個還未找到,未找到遺産的兒子就是一個貧窮的兒子。萬能的寶藏就是佛性。
平常學佛的人,多數是在思想上感悟到了“真空妙有”的道理,但在境界上並沒有達到真空,更沒有産生妙有,煩惱來時空不掉,需要智慧時,妙有也來不了。
道理悟了,事上行不通,猶如未悟;若在理上真悟了,在事上必能行得通。
《心中月 下 論奧秘》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