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心中月 下 论奥秘▪P2

  ..续本文上一页越”二字对头脑来讲是困难的,必须冒很大的危险,才能超越头脑的某个概念。生活是从一个未知进入另一个未知,头脑对于未知总是既向往又恐惧,未知是由头脑筑成的围墙,最终还是由头脑去超越这堵围墙,人的一生就是这样:筑了又毁,毁了又筑……

  能离开身体的那个无形无相的东西,它并非无影无踪,它来去自由,变化莫测,它不是本体,仅是本体的用。修来修去,觉来觉去,也就是玩的那个“用”,能把“用”修好,则无事不办。

  天堂、地狱、正法、末法,皆是你一心所造。

  天地未生之前,圣人在道里面;天地已生之后,道在圣人里面。

  日月因它而发光,时空因它有活力,仁者能道来是个什么?

  闻声悟道,见色明心,仁者会否?

  眼前月出,昼夜难分,空中仙乐,虚空粉碎,仁者见乎?

  真正的爱、真正的道、真正的法门都是无法用语言描绘的。语言已是“实相”的第三层投影了,真进入道和爱里面,语言不足以形容,只能感受到是一个整体的存在,是一个如如不动的存在。

  大乘佛法的最高境界,就是“无住”“无舍”。

  佛性不需要成长,它本来就是圆满的,里面什么智慧都有。

  宇宙万有只有一个根源,哲学上称本体,佛学上称如来,宗教称灵魂。

  佛者,乃是觉悟的众生,只不过是弄明白了生命的本质和宇宙的起源罢了。

  宇宙万有的生命和事物,既无主宰,也非自然,乃是因缘和合。

  所谓的“涅槃”,就是让生命的本质回归到本位上,还给它本来面目,例如把冰融化为水。

  死亡只是自身的这一团光和宇宙这一大型、整体的光团融为一体。生命并不是以死亡作为结束,死亡仅是生命另一阶段的开始。

  三摩地是一种最深沉、最喜悦,一心能于万境(万物同一体),而又都不散乱的境界。

  处在三摩地中就是一种死亡(指的是头脑)的体验,这种死亡并不痛苦,而是一种喜悦的死亡的体验。

  佛门里讲“三界唯心”,这是真实的。有许多境界、许多事情都是心想象出来的。想象本身就是一种创造力、一种潜在力,没有这种力量的存在,人又怎么可能会想象呢?

  真正和佛沟通,就是和你周围的人沟通。实际上没有一个众生是独立存在的,彼此都是息息相关的。

  无论你是信,还是不信,是修,还是不修,事实上,你所做的一切和宇宙都是相连的,都是息息相关的,你和宇宙是一体的。宇宙原本是“一”,是一个整体,你的心念摇动一下,整个宇宙都在摇动,只是你未觉察到而已。

  肉体只不过是不灭的“真我”的工具罢了,肉体和真我中间还有一个身体,它既不是气体,也不是光体,又类似光体,还是传统佛教起的名字好:报身(肉体)、化身(中间类似气体和光体的存在)、法身(真我,也即本体)。

  常人所见到的多数是中间的“气体”身,根本没有进入本体之中,法身不解决掉,功夫不算圆满。炼精化气所充实的,也只是中间这个“气体”身,法身根本不是精气所能充实的,它原本就是现成的,亘古迄今永远是圆满现成的,无需假修。

  “真我”无形无相,但并非无影无踪,更不是不可观到,欲观到它,靠的就是烦恼和妄念,没有强烈的烦恼和妄念,是无法观到真我的,欲见到风的形象,必须让空气流动,狂风大作,飞沙走石,树摇枝摆,这时你才见到风的形象,风就是以这种形式让你见到它的。当你借助烦恼见到真我后,才豁然明了,烦恼妄念原本就是菩提,原本就是真我,烦恼除尽菩提也无。

  佛魔一念之差,一纸之隔,其实也没有差,也没有隔,只是两者出现的形式不同而已。用力对抗魔,就是把佛的力量给分散开了。往往在修行时,总是抱着有一个佛的形象在等待,一旦出现不符合自己想象的境界时,就视眼前所发生的都是魔境。只要空心静坐,一无所求,眼前出现的一切,无所谓魔,也无所谓佛,都只是一种存在的力量罢了。

  真理永远是自相矛盾的,因为真理是前后左右兼顾的,里面什么都具备才算是真理。烦恼与菩提共存,佛与魔共存,黄金与砂砾共存,真实也与虚假共存。

  你原本就存在我里面,我原本也存在你里面,你我他她它原本都是互存的,所以一人修道众生沾光,一人成道,天地鬼神皆受益。

  “道可道非常道”是什么意思?最根本的那个实相,是超越语言和种种思想的。从老子到惠能,没有一个人能把实相描绘出来,皆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禅不能用语言表达,需要亲证,需要经验。

  为什么法师总是辩论不过禅师?法师仅是一个禅学研究者,研究开悟后的禅师的悟道思想及其修道经过。禅师是身体力行,是走进道里,又走出来,是亲履过本地风光的人。法师得到的是第三手材料——语言文字,一个单从文字入手修行的人,绝对不可能进入实相的终极点,何况现在的修行人都在拾人牙慧,拾一个悟道者的牙慧,拾佛陀、耶稣的牙慧。

  理论犹如西洋哲学,还是属于思维的范畴,还没有脱离头脑的作用。几千年来,西洋哲学靠的都是头脑思维,它企图解释宇宙万有的本体,但始终没有证入本体,反而离本体越来越远。究其原因,西洋哲学是用头脑研究,禅法是抛弃头脑,直接进入本体实相之中,前者是靠思维,后者是抛弃思维。任何一种宗教,任何一个人,只要不能和道沟通,就是外道。

  人人都有佛性,但都不了解佛性,未见到佛性的众生,是最贫穷的众生。这就像皇帝有两个儿子,各自得了父亲的遗产,一个找到了这笔遗产,一个还未找到,未找到遗产的儿子就是一个贫穷的儿子。万能的宝藏就是佛性。

  平常学佛的人,多数是在思想上感悟到了“真空妙有”的道理,但在境界上并没有达到真空,更没有产生妙有,烦恼来时空不掉,需要智慧时,妙有也来不了。

  道理悟了,事上行不通,犹如未悟;若在理上真悟了,在事上必能行得通。

  

  

《心中月 下 论奥秘》全文阅读结束。

✿ 继续阅读 ▪ 心中月 下 后记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