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開頂之前,徹夜徹夜都是夢,白天也是夢,盡是光影漣漣。當心這時候別人說你是精神病,若執著不放,真的會變成精神病。
其實,欲望永遠滿足不了,滿足了一個欲望,馬上又會産生一個新的欲望,如此循環,人就爲欲望活著,被欲望驅使著。希望別人賞識或認可,只能助長自己的欲望,而失去真我。現代人給欲望換了個好聽的名詞,叫做“理想”。細分析,理想和欲望有什麼區別呢?它們並沒有本質的區別。那麼,想斷除欲望應該如何做呢?最好的辦法,就是擁有一種看待事物的最好方式。
悟道的人是如何看待事物的呢?他時時刻刻保持內在的覺知,對事物清楚明了,而又不加以分別——比較、衡量、算計……事物就是事物,它沒有屬性,一旦你給它下了定義,就有了好壞、善惡、是非……但我們普通人都正好相反。
人之所以複雜,是因爲對事物過多的分別造成的。
也許,我們要學會時時刻刻覺知事物,而又不分別事物,這樣去生活試試看。
對事物覺知,而又不分別事物,就是一種單純心,只有這種單純心才能入道。財色名利占據了我們的心,怎麼可能活得不累呢?我們的心又怎麼可能保持單純呢?
當然,我們終究是凡夫,悟道以後可以不迎不拒不相隨,但是在未悟道之前,仍須思維觀,也即正念。如果不是通過思維觀,定力則無法生起,也就不可能見到佛性。
對于悟道的人來講,煩惱即是菩提,六根飛舞也即化身的顯現。可是對于未悟的人,煩惱就是煩惱,六根就是六賊。現在學佛的人,總是拿著祖師悟道後的思想往自己身上套,而不是把人家未悟之前的話往自己身上套。
一個未開悟的人,千萬不可學開悟的人的思想行爲,否則對自身學佛一點益處都沒有。看祖師的語錄,要把前後分開來看,未悟前是怎樣修的,開悟後又是怎麼做,怎麼講的,要分清楚。
對于沒有悟道的人來說,念是很重要的。一念不生是定非禅,更非究竟之禅。禅是有念才能修。一念不生的結果是什麼?可想而知是無心,無心又怎能觀照呢?既無觀照,又如何明心呢?“莫道無心便是道,無心猶隔數重關。” 所以,我們一定要認清,並非無念、無心就是修行。
何謂妄心?六根對六塵産生識別就是妄心。要消滅妄心,就要關閉六根;六根一旦關閉,妄心息滅,則産生定力;有定力,雖分別,也無分別;無分別,則有覺知;有覺知,則不被境轉。
覺知是不是心意識呢?是心意識。佛門裏不是講“離開心意識來參”嗎?無住爲離,不覺是住。覺與離皆是妄,既是妄,又何謂道呢?道者,真妄同在,妄息真也無。“真”無能,“妄”有用。講經說法度衆生,真妄並存,並用。
見聞覺知不是妙明真心,但也不離妙明真心,離是斷滅,不離是妄,只有順著見聞覺知,方能證到妙明真心。若言覺知是真心,四大散盡真何在?若言覺知不是真,離開覺知真何來?
都說“坐禅”“坐禅”,其實禅豈能是坐的呢?禅是參出來的,定才是坐出來的,嚴格說來,定到一定程度也無需坐了,而要借助事境來鍛煉自己的定力;禅則更需要借助人事物理的境緣來參。參禅是有觀有照,有覺有知。定是一念不生,無分別,無揀擇。
往往坐禅的人容易犯一個毛病,就是怕吵鬧的環境,不願意接觸人和事,究其原因,還是不懂何爲參禅。實際上,在動中參禅要比在定中參禅容易悟道得多。在定中參禅只有一種味道,而在動中參禅則是千奇百怪,五花八門,悟道的契機(也即因緣)特別多。
參話頭的道理也是這樣。參話頭首先要提起話頭,提不起話頭又如何參話頭呢?有時候提起話頭,又未必是參話頭,猶如止觀,能止未必能觀,止是定,觀是慧,提起話頭而不參話頭,只能得定而不能開悟。所謂的“放下”,是叫你放下世上的功名利祿,而不是放下求道求悟的道心,倘若道心都沒有了,還能超叁界嗎?超叁界的就是這顆心。
悟道後的心性並非不需要覺照,而是更需要用覺照時刻體會真如。找到佛性,應該時刻體驗它,提起它。那麼,找到佛性的人何時能放下佛性呢?達到看佛性隨看隨在的時候,才能小息一會兒;找到佛性後,幾十年如一日從未走掉過,才敢放下。
生死未了,智慧未開,永遠要時時刻刻提起覺知,保任佛性永不間斷。按禅宗的境界,叁關未徹底破,真如佛性永遠不能放下,須一直提起覺知看著佛性,待叁關通透方能放下覺知,不需再看著佛性。
禅是超越頭腦後的産物,而不是頭腦的作品,但是許多人總愛思考禅。參禅絕不是用頭腦思考禅,而是要抛棄頭腦,用祖師的話來講是要“抛開心意識來參”。如果一個人僅僅是看了一些禅學書,根本沒有資格來談禅宗,談談禅學還勉強。
真如佛性能否傳呢?“向上一路”真的不能傳嗎?這兩者是一還是二?這兩者是一不是二,的確不能傳,所能傳的只是些基本方法和理念,凡所傳、凡所說,皆非第一義,第一義者需自己去親見,親明,親受用。禅門裏的公案和機鋒是祖師對衆生慈悲,才善巧設立的無門之門、無法之法。
參禅有這樣叁個階段,可以比喻一下:見山是山,是凡夫;見山不是山,是處在參禅的過程中;見山是山,是從功態中走出來的徹悟圓滿。古人常講,前十年見山是山,中間十年見山不是山,後十年又是見山是山。在這裏我們換一種講法:前十年,只要用心什麼都聽得見;中間十年,盡管用心什麼也聽不見;後十年,即便不用心什麼也都聽得見。因爲前十年用的是頭腦,稍微注意一下便産生頭腦效應,聽見聲音;中十年是處在功態中,提起覺照,頭腦已不複存在,所以外界的聲音幹擾不了覺照(只有頭腦才易受幹擾);後十年已經圓滿,身心內外、八萬四千毛孔全部變成了覺照,變成了一個透明體,不存在用功,覺照便出現,不用功,覺照便消失。如果在定中沒有覺照,智慧永遠不會現前,或者說真如佛性永遠不會現前(前十年、中十年必須提起覺照,否則便落入無記)。
在參禅過程中必須有念才能參究(在禅宗裏叫做疑情,也即提起正念),而且這個念還要相續不斷才能參究。
在參禅中,明師也很重要。明師既是種子,又是陽光和甘露。凡是被灌頂的人,已被明師種下了一粒菩提種子,一旦因緣成熟,種子遇到了陽光和甘露,就會發芽結果。爲什麼許多衆生聽聞佛法後,或見到明師一眼,就會發菩提心?那是因爲在前世曾經聽聞過佛法,被明師種下過種子。皈依和灌頂的意義是一樣的,都是和明師的力量溝通,也即和曆代祖師的力量,包括和佛菩薩的力量溝通。因爲在世明師被上一代明師灌過頂,法脈的力量就是這樣一代一代傳續下來的。猶如每個衆生的身上都有自己的父親、爺爺的遺傳基因一樣。沒有經過灌頂,就沒有辦法和法脈的力量溝通,因爲你的阿賴耶識裏沒有這個記憶(基因),沒有儲存這個信息,就是給你方法修煉,也不會産生效果。灌頂後,在你的心靈深處會有曆代祖師的信息和力量,師徒倆人猶如兩杯水,在灌頂的一刹那融合在一起,成爲一體,不分彼此,如此一來,雖是師徒二人,實則是一人。爲什麼父母與子女之間容易相感應呢?因爲彼中有此,此中有彼,或者說,子女是父母親的化身。經灌頂後的師徒也是如此。
常人的神識是隨習氣而停留,生前好淫的人,其思想是停留在生殖器部位,那麼死後,神識也會從生殖器出去,進入畜生道。生前貪吃的人,其神識多數停留在肚子上,臨終時,神識則從肚臍眼出去,進入餓鬼道。灌頂時,是把神識喚醒並提升至頭頂,神識是停留在頭頂上(大根器的人在灌頂的一刹那,神識還會從頭頂出去),那麼臨終時,神識也必然從頭頂上出去,進入佛國。對于一個學佛的人來講,皈依和灌頂是至關重要的。
修法,被法縛;棄法,被法轉;不修不棄,當下警覺(覺照)即是道。也即,無明即魔,識得即道。
總之,參禅悟道靠見地,自了生死沒出息。
《心中月 上 如是參禅》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