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宗鏡錄略講上冊 (第十叁章)▪P2

  ..續本文上一頁少地獄我也知道。有人問:“知道多少?”我說:“一地。”永遠是一地,無數萬億塵沙,地也不過一地。天下萬事,始于一,止于一,終于一。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所以你只要專修一個法門,就成就了,不要叁心兩意。

  爲什麼我們大家學佛的心理會弄那麼多花樣呢?都不放心呢?這就看出人性的弱點,又占便宜,又貪多,又患得患失。

  “哎呀!我念佛,阿彌陀佛念了,今天沒有念觀音菩薩,恐怕他見怪哪吧。”等于明天,“哎呀!糟糕!准提菩薩忘記了。哎!不好!准提菩薩怪罪下來怎麼辦呢?”好像自己功德又少了。都在那裏找算盤。

  一即一切,“任法施爲,悉皆具足”。只要一門深入,“恒沙德用,即因即果。”很重要,因爲它文字太好了,反而被我們迷糊過去了。恒沙同塵沙兩個字一樣。我們中國大河以黃河爲標准,印度以恒河爲標准。黃河、恒河裏頭有多少顆沙?誰知道?我知道!多少顆?一顆。但是一加一加起來,永遠也數不清。無數、無量、無邊。恒沙形容數目之多。

  “恒沙德用,即因即果”。因即在果中,果也在因中。“以此普門法界,理智諸障自無。”這法門,就是《華嚴經》所謂“普門法界”。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是《法華經》中的一品。《普門品》講觀世音菩薩有叁十二個應身。有感則應,其數有叁十二。其實,觀世音菩薩豈止叁十二應身?叁萬二、叁億二也做得到,不過他只拿叁十二應身來方便說。這個數目哪裏來的?這又同中國的《易經》有關系。

  其實菩薩有恒河沙數個應身,什麼道理?“即因即果”,這就是普遍存在的普門法界。真理在什麼地方?真理就在你身邊,無時不在。

  密法密不透風

  “理智諸障自無”,理上的障礙沒有了,懷疑處沒有了,智慧上你看明白了,一切障礙沒有了。“無別對治”,你不要想辦法來修,那是對治。

  真要對治,問題還真多哪!例如:

  “爲什麼我打坐就是靜不下來?”

  “你雜念太多了。就用聽呼吸法,聽呼吸也是一個藥方。”

  “哎呀!聽呼吸我不靈光。”

  “念佛吧!”

  “念佛,雜念還是多!”

  “念咒子吧!”

  “念咒子還是一樣!”

  有什麼辦法?我傳你一個密法,密宗的法,那難修了!那壇場講究得很,桌子要怎麼布置起來,上面要鋪什麼顔色的布,每天要怎麼供養,什麼花、什麼水、什麼燈……然後穿什麼衣服,還要什麼樣的鈴杵,還要獻曼達。要設置得美,裝得精致,東西還要擺得多。擺好了以後,一天已經忙完了。

  早上開始修習,在菩薩前面供奉好了,大概要兩個多鍾頭。然後上座,雙盤腿打坐修法下來,叁個鍾頭沒了,一天只能修一座。

  修法時,眼睛看著經架上那個法本念經,嘴裏念咒子“唵啊吽”,一手搖個鈴杵,另一手搖個鼓,兩個要配合好,然後嘴裏念,頭腦裏要觀想菩薩,觀想完後,兩個手東西放下,趕快結手印,手印結完,什麼東西都忘記了!保證你沒妄想。所以密宗的辦法太好了,你愛忙的夠你忙。然後要發脾氣,它有忿怒法;要歡喜的也有,面容還要笑。樣樣都現場表演,熱鬧得很。當年我很誠心學過密宗,也是這個情形。怎麼樣趕都來不及,一天忙得很,忙出一身大汗來,最後忙得連洗澡也沒有時間。一天想修叁堂,一堂法修下來,兩、叁個鍾頭。又要吃飯,又要做事,又要每天換供養。那供養要具備叁白:白米飯、白糖、白芝麻,還要把它粘攏來,做成饅頭,親手捏好了供起來。供了佛的不能過夜哦!不恭敬!明天又得重新做。哎呀!這個法這一忙下來,真的,立刻可以見到空性。忙空了!累壞了!沒得你想的時間了。

  所以大家打坐,爲什麼有時候感覺到“哎呀,老師,打坐好像不行!”都是你太清閑了。所以我教你修密法嘛,等你這個咒子練會了,我又來教你下一個咒子了。有位同學的報告就這樣寫道“老師今天教了新咒子,我一邊開車,一邊背那咒子,一點妄想都沒有。”

  哪還有妄想,當然沒有妄想!一邊要注意開車,一邊要注意那咒子是什麼。等他熟了以後,他一邊在開車,咒子也在背,妄想卻也在打。人的心理就是這樣。所以注意,爲什麼不成功?不是方法的問題,理不透,心不定!不能做到止入。

  簡單回轉到中國儒家孔、孟的“沒得用情”,所以我經常在日記上批給你們“沒得用”。要切斷!上座不想就不想,愛想就想。大丈夫說:“妄想不出來,就不出來!”大丈夫就有這個本事。

  “無別對治”這四個字有那麼多含義,這就是華嚴境界。“無別對治”,爲什麼要修個法來對治自己的心?此心,本來平靜,本來空,本來現成,說它有也可以,說它空也可以,很現成嘛!很自然,你偏要修那麼多對治。

  別修別斷,不見變化,變與不變,無異性相故。

  “別修別斷”,這四個字有兩種意義。剛才我講密宗的修法,大家不要當笑話聽,太不恭敬了。真照密宗這方法去修,效果還真快!這是特別的修法,別修就別斷。斷了其他的煩惱,成就其他的功德。

  又如修禅,參話頭有參話頭的效果,修空有修空的成果,別修就別斷。一個學佛的人,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都要學過,每個方法對治成果不同。等于我們練功夫一樣,練手功,這手練慣了以後,手上肌肉就發達,練腿功,腿的肌肉就發達,這叫做“別練別胖”,同“別修別斷”一樣,這是一個道理。

  第二個道理,可以由這個世界上曉得,“別修別斷”,念念生滅中。修了功夫,擺在哪裏?一點也不存在;不存在嗎?還有作用。所以是“別修別斷,不見變化”。因此,明了這個道理,看一切世間就無所謂變化,看我們這個宇宙天地就沒有所謂變化。

  我昨天想,看了幾千年的曆史,好像沒有變化過。現代人穿的衣服不同,一切的作爲都是同過去一樣。所以一念萬念,萬念一念,都沒有變化的。

  我經常喜歡提到,一位禅宗和尚的兩首詩。這位和尚很怪,名字永遠查不到的。晚唐時,他在湖北、廣西一帶很有名氣。每天瘋瘋顛顛的,酒也喝,肉也吃,可是很多人信他信得不得了。他講的話非常靈光,有神通。當時的太守是龐居士的朋友,一聽,認爲這和尚妖言惑衆,去抓他來問。太守問和尚哪裏人,和尚始終笑不答。最後,和尚說:“你拿紙、筆來,我寫給你看。”就寫了兩首詩:

  家在閩山東複東,其中日日有花紅。

  而今不在花紅處,花在舊時紅處紅。

  這位太守雖然掌握兵權,到底還是很風雅,一看笑了,就客氣地再問和尚:“你不要跟我開玩笑。你究竟哪裏人?”和尚就又寫了一首詩給他:

  家在閩山西又西,其中日日有莺啼。

  而今不在莺啼處,莺在舊時啼處啼。

  始終都不清楚這位和尚是什麼人。據說是位大士,菩薩化身。

  因爲“不見變化”,所以“其中日日有莺啼。而今不在莺啼處,莺在舊時啼處啼。”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的代謝,但是年年有春叁月,沒有變化,本無變化。生命也是一樣。大家所以畏懼生死,不能了生死,是沒有見到自己那個法身自性的本無變化。

  因此,“無別對治,別修別斷,不見變化,變與不變,無異性相故。”變化是現象,不變的是功能、自性。一年春夏秋冬,四季是現象,而這虛空是永恒不變的。一年四季在動,整個卻是不動。所以“變與不變,無異性相”。相,現象是變;性,本性是不變。

  萬法無咎,因果同時

  普觀一切,無非法門,無非解脫。但爲自心強生系著。爲多事故,沈潛苦流故。勞聖說種種差別,于所說處,複生系著。以此義故,聖說不同。或漸或圓,應諸根器。如此經教頓示圓乘,人所應堪受。設不堪受者,當須樂修,究竟流歸畢居此海。是故余教先因後果,不同此教因果同時。

  “普觀一切,無非法門,無非解脫。”故以華嚴境界看,處處都是法門。你不要被困住了,每一種方法無非都是通向解脫的途徑。

  “但爲自心強生系著。”都是因爲你自己把自己綁住了。

  “爲多事故,沈潛苦流故。”就是因爲我們自找麻煩,所以沈淪在六道輪回的生死苦海裏。

  “勞聖說種種差別。”因此才有釋迦牟尼佛等聖人出世,說了各種的方法。

  下面一段,是佛罵我們了,當心啦!

  “于所說處,複生系著。”可憐我們這一般人,因爲佛在沒有辦法中想辦法,說了那麼多辦法記錄下來稱爲佛經。結果我們拿雞毛當令箭。佛說的法是教我們求解脫,結果我們把佛法死記在腦子裏,還要翻字典,什麼叫十二因緣?什麼是法身?一天到晚在求空呀!有呀!“于所說處,複生系著”,佛法把你魔住了。

  所以從前我的老師說,什麼魔都不可怕,有一個魔碰到,你就沒辦法!什麼魔?佛魔!給佛魔魔住了。一般人學佛都給佛魔魔住了。佛所說法,是叫你解脫的,結果呢?一般人反將解脫的方法,拿來把自己給綁起來。

  “以此義故,聖說不同。”因此,佛的說法只好有各種不同,有人喜歡有、喜歡密,就拿些東西給你抓。

  剛才講學密宗,抓得才多。頭上要戴什麼樣的帽子,而且每一個法一串念珠,念佛拿的方式又各有不同。真正學密的人出門,後面行李有好幾個大皮箱,法器就是要帶那麼多,不像學禅宗的人,一雙草鞋、一個布包,背起來就走了。禅宗要丟掉,密宗要抓著不放,兩個方法不一樣,所以“聖說不同”。

  “或漸或圓,應諸根器。”總而言之,佛經上說的話,或者漸修、或者圓頓,都是看各人根器。

  “如此經教頓示圓乘,人所應堪受。”所以《華嚴經》的經教,是頓教、也是圓教。屬于圓乘根器的人,就可以接受了。

  “設不堪受者,當須樂修,究竟流歸畢居此海。”假使有人不懂這個道理,乃至不敢接受,自信不過,但慢慢去修行,最後總歸到這條路上來。

  “是故余教先因後果,不同此教因果同時。”總結起來,說明一個道理:圓教是因果同時,即因即果。所以《華嚴經》告訴我們“初發心,即成正等正覺”。你一發心的時候,就已經大徹大悟了,成佛了。爲什麼呢?“因赅果海,果徹因源”。就是因果同時,即因即果,“初發心,即成正等正覺”。

  發心不是有人來化緣,發個心,捐個錢;而是發菩提心。初學佛法,一念清淨,純是求道之大悲之心,那個時候,當下即是,即空即有。這一念,就成正等正覺,立刻成佛。

  而其他的修法呢?是先修因後證果,只有《華嚴經》是圓教,因果同時。

  爲法性智海中,因果不可得故;爲不可得中,因果同時,無有障礙也。

  在我們法性的智海,就是衆生與佛共同的本有性上。“因果不可得故”,它的體本來空的;一起動、微微一動,就會有因果。比方大清靜無波的水面上,有沒有因果?不動是因,清靜是果,也是有因果。但不易看出來因果,它因也不動、果也不動,所以好像覺得沒有因果,其實還是有。它的因果報應還真快呢!當清靜無波的海面上,微風一動,波浪就起來了。有感就應,感應是非常地快。

  所以,法性的智海當中,“因果不可得故”,是平靜的一面。但在不可得中,因果卻同時存在。就如先前的比方,不動是因,清靜就是果,彼此都無障礙。

  佛法的基礎在因果;因果不明,以後研究唯識也沒有用。先把因果明了,唯識通了,才能對自己修行真有一點用。所以講解得繁瑣一點,幫助大家了解因果的道理,堅定一點信心。

  

  

《宗鏡錄略講上冊 (第十叁章)》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