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睡與入定
我看再不敲引磬,打瞌睡的越來越多了!爲什麼會是這樣呢?出現了這些現象,如果找不著答案,就沒辦法突破它。修行人“瞌睡”這一關突破不了,是不可能上路的。因爲打坐的時候,剛要靜下心來,就容易打瞌睡。要麼就是坐在這個地方非常散亂,要麼是剛剛靜下來,又要進入夢鄉了!這是因爲心力沒有提起來、松弛了,必然就要入睡。
如果你心力繃得緊緊的,沒有松弛下來,堅持一陣子,自然就會逐漸清淨,會專注到你修煉的功夫上來。你處在散亂當中,勉強還能用一點功,一打瞌睡,一點功都用不上了。
一個人心靈裏面的念頭沒有放下的時候,是不可能打瞌睡的。除非是身體很累的時候,才會打瞌睡。如果你心靈裏面用功的念頭沒有松弛下來,即便是你躺下來睡覺,你還是處在一種功態當中。即便是做夢,也是夢見自己盤著腿,按照自己修行的方法在用功。你用功用到這種程度,入道才有希望!你們在座的可以問一問自己,是否已經達到這種程度了。
要麼坐在這裏很散亂,要麼剛剛清醒一點就要打瞌睡。出現這種情況,爲什麼一直都不去管它?爲什麼不想辦法把它克服掉呢?如果把修道、把生死當作一件大事,放在心頭上挂起來的話,在靜坐當中是不可能打瞌睡的。大家可能都有過這樣的體驗:生活當中突然遇到一件事情使你很焦慮,你連覺都睡不著。就是因爲心理上沒有把這件事情放下。如果我們采用這種力量來學佛,很快就入道!
一個人心裏邊沒有事情的時候,就容易睡覺;有事情的時候,睡眠就很少,甚至根本不需要睡覺。你們大家口口聲聲要學佛、要了生死,可是看我們的所作所爲跟我們說的根本不一致,相差太遠。
因爲你整個白天都是處在散亂當中,所以在晚上這兩個小時的共修當中也沒辦法把思想收回來,還在胡思亂想。想什麼呢?如果說是個在家人,他有家庭,俗事多,迫使他考慮,還情有可原。你說我們出家人有什麼可想的?衣、食、住無憂,又不愁沒工作,又不需要建廟,有什麼妄想可打的呢?如果說有妄想可打,就是應該想如何開悟、如何入道、如何成佛!如果不想這些,我們出家人還有什麼可想的?
你們應該養成一種習慣,每天看一段經文,把這段經文記在腦子裏,放在心上,一直把這段經文給它琢磨透徹。思想系在這段經文上,這是一個對治妄想比較有用的方法。我們在考慮經典的時候,就是與佛相應。我們出家人不考慮經典,還去考慮什麼呢?
實際上我們睡覺的時間足夠了,爲什麼在打坐的時候還要打瞌睡呢?我給大家計算了一下,晚上十點睡覺、早晨五點起床,七個小時的睡眠足夠了。實際上一個常人睡眠的時間有一個時辰——兩個小時——絕對夠了!如果說你修行好的話,睡幾分鍾就夠了。甚至幾秒鍾就夠了。不過這種狀況常人恐怕都達不到。
我們生理上確實需要一點時間來休息,而且是躺下來休息。因爲我們在走著、坐著的時候,身體很難達到高度放松,因此體內的陰陽很難交融到一起。只能夠通過躺在床上,讓身體高度地放松,體內的陰陽才能交融到一起。
如果我們的禅定功夫高的話,盤著腿就能夠讓身體高度放松,體內的陰陽兩種力量就能夠很好地交融到一起。如果我們的身心太散亂,即使躺在床上六、七個小時,還是沒有辦法使身體放松、心念集中。因此身體裏面的力量一直在向外分散、收不回來,這就需要很長的時間來使體內的陰陽兩種力量交合。如果我們的思想不散亂,力量就在身心裏面,你只要一躺下,甚至不躺下,只要是處在一種放松的狀態,體內的陰陽隨時都能夠交融在一起,根本不需要再躺下睡覺。
大家以後可以這樣去感受一下,不管你是吉祥臥,還是仰臥,頭腦高度放松(即便你放松不了,也要在頭腦裏告訴自己:要放松、要徹底地放松)。你要暗示自己:“放松了,放松了,已經漸漸地放松了。”
你這樣訓練幾次,便能夠清楚地感受到體內有一股力量迅速在一起相碰,一碰完,這股力量又迅速分散到四面八方。也就是說分散到體內的每一個神經末梢。這個時候,你的頭腦馬上就清醒了,你再也不需要躺下睡眠了。
我們體內的陰陽兩種力量,在一天當中有兩次要交合在一起,子時一次、午時一次。如果從養身之道來講,這兩個時辰中能夠躺下10~20分鍾是最理想的。可是我們常人要麼是不躺下,要麼一躺就是幾個小時。
爲什麼會做那麼多的夢呢?是因爲超過了睡眠的時間,身體不需要了。它本該起來工作了,可是你躺著不動,頭腦就開始自動工作了,如是就開始做夢了。不相信,你們給自己定個時間,睡上叁、四個小時就起來,一樣很清醒、很有精神。你一超過這個時間,就開始做夢了。
爲什麼大多數人做夢都是在淩晨呢?因爲這個時候身心已經休息好了,你再躺在這個地方繼續睡,頭腦就事先自動工作了。
我們人體的陰陽兩種力量在子、午這兩個時辰要歸源。它們每次歸到源頭碰撞以後,力量馬上就補充足了,又分散到身體的四面八方去工作了。當工作了十二個小時後,就像是電能消耗完了一樣,又需要補充了。就再回到源頭,陰陽兩種力量就再碰撞一次,又補充足了,又分散開來繼續工作。每天如此,周而複始!
在這兩個時辰當中,身心越放松、陰陽兩種力量交融的越徹底、越快、質量越好。有些人因爲他不懂這個道理,咬著牙挺著硬坐,長期睡眠不足,甚至不躺下睡覺。結果由于心、肝供血不足而引起焦慮、睡眠不好、肝火旺盛,甚至引起肝炎、肝硬化。這都是因爲身體不能很好地放松,氣血不能充分地滋潤這些五髒六腑而導致。身體越放松,氣血越暢通。
本來通過打坐完全可以取代睡眠,可是我們在打坐過程中由于不能徹底放松而達不到休息的效果,只能夠躺下來睡覺讓身體放松,促使氣血交融在一起。如果我們能夠通過打坐達到睡眠那樣的效果——能和躺下一樣放松的話,根本就不需要再躺下借助于睡眠來放松了。
因爲長期以來我們都是通過躺下睡覺來放松身體,所以我們現在想把這種姿勢改變過來,通過打坐讓身體達到高度放松就很困難。正常情況下,你如果掌握了方法,再有意識地去訓練,一年時間完全可以把你二十年、叁十年、四十年的睡眠習慣和姿勢改變過來,通過打坐代替休息。它可以不叫睡眠,而叫“坐眠”了!
如果你想試驗的話,今天晚上回到你們房間裏,不要睡覺、在打坐的時候也不要用功,就明確地告訴自己:我今天打坐不是用功,而是睡覺——用打坐取代睡覺。你把腿一盤,就把腰給彎下來,就做打瞌睡的姿勢,體驗一下子用打坐來代替睡眠。如果你能夠放松的話,同樣會感受到盤著腿打瞌睡的時候,身體裏面有一種很微細的力量在慢慢地蠕動、又像是在遊動。上、下、左、右串聯在一起。
當這個串聯的過程結束了以後,你身體裏面會有一種力量慢慢地往上輸送。當頭腦得到這股力量以後,就慢慢地、慢慢地清醒了,也就是說不需要睡眠了。你能夠這樣體驗幾次,你就掌握了如何睡眠、如何醒來這個過程;你掌握了如何睡覺、如何醒來,你順著這個記憶、順著這個經驗,就能夠掌握如何入定、如何出定。
我曾經講過入定、出定和入覺、醒覺一模一樣。就是因爲我們現在掌握不到如何睡覺、如何醒覺,所以你就不會入定、出定。我曾經給大家講過,我自己捕捉到如何入定、如何出定,最初的經驗就是盤著腿打瞌睡時捕捉到的。我入道的經驗真的是跟大家不一樣,跟古時候的修行人也不一樣。我是通過打瞌睡捕捉到的。
這種方法我告訴過好幾個人,非常有效。因爲你睡覺的時候也是念頭漸漸、漸漸地減少,生理機能漸漸、漸漸沈睡,要休息、要靜止下來。而你入定的時候,也是生理的能量漸漸地靜下來,漸漸地要隱藏起來、要休息,心理的思維漸漸地減少、漸漸地停止。
無論你是要出定、還是要醒覺的時候,生理的能量都是漸漸、漸漸地蘇醒,漸漸、漸漸地活躍,漸漸地要工作;心理的思想漸漸地活了、漸漸地在動了、漸漸地在思維了。二者之間沒有絲毫的區別!
如果你捕捉到了一次如何睡覺,如何醒覺,你就有了這個記憶,自然就能夠捕捉到如何入定、如何出定。這裏面還有一個“住”定。你入定了以後,還要住在定中一段時間,然後出定。
我們睡覺也是一樣,你入睡以後還有一個住“覺”的過程,住在這個覺當中。譬如說你的睡眠時間是八個小時,也就是你住覺八個小時。當接近八個小時的時候,你的生理就開始漸漸、漸漸活躍了,就要醒覺了。
就是因爲我們不知道如何睡覺、如何住覺、如何醒覺,所以就沒辦法知道如何入定、如何住定、如何出定。你們看我們現在打瞌睡都是白打,都浪費了!打瞌睡還沒有學會如何打進去,醒來的時候還不知道是怎麼醒的。得學會捕捉呀!要無數次地捕捉,你不捕捉如何入道呢?
看到你們大家那麼誠心,我有時就著急:“你誠心有個屁用!”不是說你誠心就完全可以成道(但是入道是要具備誠心的)。你光具備誠心,沒有智慧、沒有耐力、沒有魄力還是不夠的。因爲入道、開悟成佛要具備各個方面的因緣,它需要有一個綜合素質、綜合因緣,單憑虔誠根本就不夠。
我們坐著打瞌睡的時候,脖子都是耷拉下來的,頭都是垂下來的(示範)。如果你想體驗捕捉的話,當打瞌睡結束了,頭腦慢慢醒了的時候,你的頭不要馬上擡起來(根本不需要擡起來)。這個時候頭腦得到下面一股往上升的力量,已經慢慢地醒了、醒了的時候你還繼續低著頭,你去感受這股力量是怎麼上來的。它上來以後,頭腦得到這股力量以後,是怎麼開始有思維的、怎麼開始活動的。你保持這個姿勢不動,回憶幾次以後,自然就會捕捉到如何醒覺、如何出定。
我可以告訴大家一個秘密:過去開悟的高僧大德,他們每個人入定的方法和秘訣,都是通過如何睡覺捕捉到的。你如果沒有學會如何睡覺,…
《降伏其心 二 入睡與入定》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