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宗鏡錄略講上冊 (第十二章)▪P2

  ..續本文上一頁中的淨土,心境界的淨土。心境界的淨土修好了以後,東方有琉璃世界淨土,西方有阿彌陀佛世界淨土,只有我們娑婆世界最髒了,所以要脫離這裏。因爲唯心淨土的關系,兩個互相交感,自然就往生淨土。

  永明壽禅師說這是權教的說法,還不是實在的。佛學上有個名詞,“開權顯實”,只有《法華經》這一部經打開了權教的大門,把權教臨時搭的房子都拆掉,最後告訴我們,真實的佛法在哪裏。現在是說明權教第二種修法。

  “厭而以空觀,折伏現行煩惱,忻別淨門。”因爲他的動機是出于怕煩惱,因而把現行煩惱折服了,轉化了,第一項把念頭空了,與在行中不起煩惱,也就是在十二因緣一樣的輪轉中不動心的第二項的這個空,兩樣喔!後面的境界要大的多了。這須用心再研究,不多討論。

  叁從凡十信初心創證隨緣運用所成果者,即《華嚴經》是也。

  第叁種成佛道路,非常推崇《華嚴經》的境界,是大乘菩薩行。換句話說,也是引發後世唯識法相的修持學理。從凡夫開始起修,經過菩薩十住、十信、十行、十回向到十地等等。由初發心開創、證道、隨緣運用,以至成就果位。

  比如“萬事隨緣過”,具大小乘二解。大乘菩薩的“萬事隨緣過”,不是不了了之,“過”不是過去的“過”,而在隨緣過當中修功德,修善行,乃至一念,說一句話,一行、一個思想,如實爲善去惡。不但是積極地在去惡,而且積極地在行善、利他。是這樣地“隨緣運用”自在。這是《華嚴經》的境界。

  《華嚴經》有兩句話“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大家在文學上都運用得很熟。談到行上就用不到了。當一個你不願看的人,那就變成了:一看一煩惱,一理一麻煩。就會有這樣的感覺。所以這個時候,大家學大乘菩薩道就要反省,檢查自己的心地,不要把這話看容易了。

  依《華嚴經》的境界來說,好的是佛法,壞的也是佛法,光明面是、黑暗面也是,善的菩薩面是,那凶惡的夜叉面也是;這是蠻困難的,由此看出《華嚴經》的偉大。《華嚴經》沒有分世法、出世法,出世法就在世法中,世法本也沒有離開出世法。

  世界上許多文化、宗教、哲學差不多看世界都是悲慘的,看人生是悲哀的。佛教也離不開這樣。但是佛教真到華嚴境界就不是這樣。《華嚴經》看這個世界,看這個人生是至善、至美、至真。無處不善、無一不善,所以這是《華嚴經》的偉大。以華嚴境界看人生、看宇宙萬有,無一不淨,不垢不淨是純淨。這也點出來,真正的佛的胸襟、佛的境界、佛的成果是這樣。

  道在方便中

  十信終心,即以方便叁昧,達無明十二有支成理智大悲,即具文殊、普賢體用法界法門。

  所以說由“十信位”至最後成佛,處處都有方便方法,依《華嚴經》的境界是什麼方便方法?爲他好或爲我好?重點在先爲他好,給人方便,後談到爲我好。由此整個過程在通達十二因緣,貫穿宇宙人生的一切變化,成就了理智的大悲心。理是體、智是用,體用成就而起大慈大悲之心,就是所謂等妙二覺的境界。

  普賢菩薩、文殊菩薩代表等覺、妙覺的境界。請注意,這一段是講“方便叁昧”的運用。方便叁昧成就了,便能成就佛果。學佛法的人,如果修持或做人處事不懂得方法,不懂方便,總是拿一個模子來印天下人,那就是笑話,根本連佛法都沒有入門。

  佛法處處方便,所以有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千手千眼,即代表方便法門。他(她)的手、眼特別多,看法、方法也就特別多,所以方便很重要。

  普通我們講六度波羅蜜,嚴格說來應是十度波羅蜜: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般若、方便、願、力、智等波羅蜜。

  第七個就是方便波羅蜜。比如大家念佛沒有得效果,那是因爲心力沒有形成。大家明白心物一元,心能造物。念頭能不能造得出來?比如心裏想有只鳥兒在飛,等你心理定力到達了,就會有印象出來,稱作力波羅蜜。所以力波羅蜜最難了。又比如我們大家練武功、練拳的人,爲什麼練久會有功夫呢?實際上是心理造成的,就是力波羅蜜的道理,最後就是大智的成就,智波羅蜜。所以方便波羅蜜叁昧有這樣重要。

  又如化佛所施因果教行,定經叁僧祇中。所有功德總是修生,百劫修相好業。

  佛在說《華嚴經》時,尤其說菩薩戒律如《梵網經》時,據說不在人間說,超越了人間,在宇宙之頂,色界的中層說法,呈現盧舍那佛的境界。依據佛教一般說法,釋迦牟尼佛是化身佛,盧舍那佛是報身佛,毗盧遮那佛是法身佛。

  真正的佛身,是由父母所生的肉身經由修行,轉化成殊勝的報身,那就是報身成就。《華嚴經》說一切佛,皆是毗盧遮那佛的化身。一切衆生也是毗盧遮那佛的化身。我們也是化佛之一,不過現在忘記了回家的道路。

  又如“化佛所施因果教行”,從開始發心學佛,一直到成果,“定經叁僧祇中”,必須經過叁大阿僧祇劫的修持。所有功德之圓滿,皆從修行來。從心地,處處念念爲善,孜孜爲道。“所有功德總是修生,百劫修相好業”,一切爲了開拓生命,完成生命的莊嚴。

  (編案:佛之叁身,各種經論開演多途。小乘以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等五品之功德爲法身,以王宮所生相好之行爲報身,以化彌猴鹿等爲化身。若就大乘來說,則天臺宗有法、報、應,法相宗有自性、受用、變化叁身之說等等,分別詳見各種經論。)

  燃燈得光明,不殺得長壽。布施得資財。忍辱得端正。

  點燈,轉生的地方不會常處在黑暗中,有些衆生還非在黑暗中過呢!這都是果報。供燈,不是一定供養佛,燃燈給衆生,給世界上光明,他生來世果報永遠有光明。

  多災多難,一生在病痛中,是多生累劫殺業多。吃葷的人一定帶殺業的,不殺就得長壽,少病痛,此生健康。此生多病痛,那是前生因果帶來,當然有方法去醫治,但要明白這是業報。這一生很窮,因爲多生累劫不肯布施。能夠忍辱,他生來世相貌自然端正。這皆是果報。

  

  

《宗鏡錄略講上冊 (第十二章)》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