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宗鏡錄略講上冊 (第十叁章)

  宗鏡錄略講上冊 (第十叁章)

  南懷瑾教授講述

  第十叁章 彈指圓成八萬門

  一一因果屬對,相似具足,仍對治種種法門,始得見性成佛。

  我們這一生所遭遇的,舉凡生理、心理、環境、家庭、社會、國家、天下等等都有其因果關系,形成我們現在的報應。

  這些因果都有“屬對”,也就是有它的來由,我經常體會到的很多例子,有些年青朋友說笑:“這人那麼內向,當是前生給仇人殺了,今生再投胎,看到什麼都怕得那個樣子。”雖是笑話,但何嘗沒有前因?沒有後果?所以因、果之間,有相對配屬的關系。

  我們現有的佛教經典是古人翻譯的,表達的方式也是古代的。要把它變作現代的方式,依我個人的構想,現代的青年應該朝這一方面努力,由心理學到各種的科學配合起來,整合爲一個非常高深的心理行爲的科學。當然,其中尤其要尋找出心理、生理、醫理及佛法修證之間的關系來。

  現在言歸正傳。修行人要經常體會自己的行爲,有時心裏頭一念動錯了,很快,事情馬上就會擺臉色給你看。只是我們在做人做事上,沒有在這方面自我觀察,所以往往怨天尤人,“怎麼我會遭遇到這種事呢?”真要好好觀察自己,以後就絕不會罵人。清醒,就會發現自己真有過錯。“相似具足”,在我們修行的時候,好像做了善行,不是徹底的,是相似的善行,但是能夠做到相似的善行,並且時時警覺自己的心性,一有不對的起心動念,馬上用佛法種種對治法門來修正。這樣修行不息,行爲的善真正圓滿了,才能夠真正地明心見性。

  慈悲與解脫華嚴

  不是說你把一念空了,坐在那裏,然後飄飄然:“哎呀!四面八方都是空,我兩腳踩在虛空中。哈!悟了。”不是的,那是非常初步。但是,要真正起修,也必須要先有那個境界。歸納起來,這叁節說明了:小乘境界的那個求空是不對的。

  事實上,這叁節是連起來的。一個真正學佛修行的人,先要求到“亡言絕行”,這一點境界證到了,即所謂初悟。這叁節等于禅宗的叁關;所講的“亡言絕行”,見一點空,是初關;起方便之行,是重關;最後圓滿成佛,破末後牢關。所以禅宗講“悟後起修”,也就是說,達到了“亡言絕行”的境界,這個時候正好開始修行。

  談到禅宗,馬祖有一個公案,現在順便給大家講進。你們年輕人現在喜歡搞禅,“饞”得很。有一天晚上,馬祖帶領了叁位大弟子:西堂、百丈、南泉,一齊賞月,馬祖指著月亮要他們說說看,西堂就講:“正好供養。”百丈說:“正好修行。”南泉卻拂袖而去,話都不講。

  馬祖就笑了,講禅就歸到百丈,講修行歸到西堂,“正好供養”的這位就是修行。南泉的佛袖而去是解脫。解脫是對,不是說他不對。各有所偏,不全。

  (編案:《指月錄》原文爲:“一夕,西堂、百丈、南泉隨侍玩月次,師(即馬祖)問:“正恁麼時如何?”堂曰:“正好供養。”丈曰:“正好修行。”泉佛袖便行。師曰:“經入藏,禅歸海,惟有普願獨超物外”西堂即智藏,百丈即是懷海,南泉即是普願”)

  再講第二個公案。有兩個徒弟都悟了道,在路上走,看到路上一個死人,一位馬上口念“阿彌陀佛,好慘!沒有人埋。”趕快挖地要把他埋了。另一位看到死人,眼睛看都不看,一直走,頭都不回。兩位師兄弟有不同的表現。人家來問他們師父:“您兩個徒弟都悟了,究竟哪個對呢?”“都對!”“怎麼都對?”師父說:“埋的是慈悲,不埋的是解脫。”

  說的也是!那個骨頭埋與不埋都要爛的,差不多嘛!但是要注意!真正地學佛,諸行慈悲。在修行上,埋的是對的。解脫是解脫,有時候解脫是不對的,特別要注意!

  所以,好像我經常在批駁“禅”,因爲“禅”在這個時代産生了更大流弊,滿街是“禅”,不得了!這個禅已經弄得莫名其妙,與佛教正法的形象,差距太遠了,非常可怕。怪不得,王陽明的王學,流行到了明朝末年,“滿街賢人都如狗”。那個時代真是可怕,民族文化的風氣受害很大。大家學佛的人更要注意。甚至我感覺到,現在佛法越昌盛,這個行願就越糟糕。希望年輕同學特別注意。

  這叁節是連起來的,所以真正見到空以後,正好供養,正好起修狂不得呀!這一狂,非落因果不可啊!現在因果可是電腦時代,小心呀!不要隨便錯喔!

  有個朋友講得很有意思!他說:“老師您這樣一講,對了。我們小時候覺得,要看因果要等兩叁代,要孫子死了,才算受報。現在好像看到自己就受報了啊!”我說:“那你還看到了,現在不但看到自己受報,而且時間更快,算不得個把月就報了,甚至過幾天就報了,電腦時代呀!”電腦的輸入(因)與輸出(果)之間跑起來快得很,千萬要注意!

  這說明修行的叁節,處處跟著因果走。不要以爲成了佛,就脫開了因果,佛更注意因果,更重視因果。越是聖人,越是小心。下面提到:

  法界觀行的重要

  如《華嚴經》即不然,一念頓證法界法門,身心性相,本唯法體。施爲運用,動寂皆平,任無作智,即是佛也。

  最後境界,成佛的境界,要參考《華嚴經》。華嚴所標榜的理不同哦!修行行門也不同。一念之間,頓證法界法門,空有雙方面都具足了。

  一念空,這是佛法的小乘法門,不是法界的圓滿。一念有也不然,這是凡夫的境界,而且有些外道境界也是一念有,也不對。

  我經常說:“華嚴法界觀行幾乎失傳了。”這個觀行是“一念頓證法界法門”,空有雙圓,一切具備。

  下面要注意這幾個字。“身心”,換句話說就是“性相”,心就是性,身就是相。“身心性相,本唯法體”,這個身心性相的根本,整個是法體的大用。所以你身體生病了,心也病了;身體病好的時候,心也不病了。而且,生理上只要有一點不舒服,你那個心理的病早有了;反之亦然。身心兩個互爲因果,是很快的。

  “施爲運用,動寂皆平”,這是講功用、講修行。施爲就是現在所講的作爲,包括一切的行爲、作爲、應用、作用。

  “動寂皆平”,動也是道,靜也是道。動也是佛,靜也是佛。不垢不淨,幹淨的是佛,汙垢的也是佛,這就是華嚴境界。所以把華嚴的理搞通了,就在一念之間,都具足了。就是六祖所說:“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動靜皆平,道都是一樣,都是平等,沒有差別。

  “任無作智”,最後悟道了,佛到哪裏去了?佛都再來一切的世間,普渡衆生,這叫無作智。作而不作,爲而不爲,現在就是佛境界。

  你能這樣修持,現在就在華嚴境界。當然打坐可以練習,但不是主要,行才是主要,不過打坐是練習行之一。如果連盤腿都盤不起來,那更不用談到行了。所以佛法不是那麼呆板的,要曉得所謂“善巧方便。”

  我們往往拿一種觀念,一種思想,一種法門來確定佛法就是這樣,這都是自己主觀的看法。沒有到圓頓法門,都是偏見來看的。拿一個模子印一切,就不行哦!

  要真正講禅宗,不離唯識、不離華嚴,這是真正的禅。千萬不要像現在一般的年輕人,一動就是狂禅。禅是講求行的,達摩祖師就特別吩咐,禅是從行入的。

  爲一切佛法應如是無長無短,始終畢竟法皆如是。于一真法界任法施爲,悉皆具足恒沙德用。即因即果。以此普門法界理智諸障自無,無別對治。

  這一段總論理由。一切佛法應該是這樣明白的“無長無短”,,這是理由,要證到,不是理論。

  口頭說:“無長無短”。我們做到沒有?學佛、學打坐,說:“我無坐無不坐。”做到沒有?坐與不坐兩樣,都是沒有做到。真做到了,一切平等,盤腿與不盤腿,清淨地方與不清淨地方一樣。這句長短是形容詞,始終就是畢竟,開頭與結果,法皆如是,一切平等。

  《華嚴經》告訴我們一個名詞“一真法界”。一切萬有就是一個東西,體也是,相也是。這個東西至真、至善、至美,這個是道,所以叫“一真法界”。

  “法界”這兩個字是中國佛學翻譯出來的專有名詞。法界不是宇宙。現在普通所講“國際”這個觀念是包含在“世界”裏;“世界”這個觀念又包含在“宇宙”裏;“宇宙”這個觀念又包含在“法界”的觀念裏面。而法界就是法界,一切事、一切理都包括進去了。

  所以《華嚴經》講“一真法界”,一真,一切皆真;一假,一切皆假。所以佛法也有個道理,這裏不是講理哦!這裏有很多求用功修證的人,“諸行無常,皆因假離,離假即真。”世間如夢如幻,但是注意,“離假即真”,離了假,即是真。

  比方,這間房子本來要做什麼,不知道。現在我們要在此研究佛學,很嚴肅的;供了菩薩,我們覺得這裏好莊嚴,真真確確。能離了假,真的就來了,就嚴肅起來。“離假即真”,這個道理千萬要注意!

  有些修法的人,念佛、觀佛像,爲什麼修不成功?有些人念咒子。一方面用功在觀,一方面太聰明:“哎呀!這是我一時想的,假的。”不虔信!“離假即真”,一念堅定,立刻成功。

  不要拿哲學、佛學道理來注解,那就錯了。我們的身體何嘗不是這樣“離假即真”?這是至理,也是唯心所造的道理。把這些道理弄明白了,你就可以修。這也是禅哦!

  這裏特別提出:“一真法界,任法施爲,悉皆具足”。一點行,具足了一切法,所以大家不要疑,就安心念佛。

  現在很多人都發生這種情形。“老師,你教我藥師咒,准提法,又打坐、又空、又聽呼吸、又要氣滿,你叫我學哪樣啊?”我說:“都學。”“哎呀!那不是很亂嗎?”我說:“都放下!”“就是放不下!”我說:“那沒辦法!”叫你提起,你提不起;叫你放下,你又放不下。

  問題就是不了解修持的道理。你只要“一真法界”,修一法門,信心堅定,一心堅固,萬法皆定。“任法施爲,悉皆具足”。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佛在經典上說,世間人下多少地獄,他都知道。我年輕時學佛,別說叁大阿僧祇劫,九大阿僧祇劫我也修不成,世間人那麼多!後來明白了,我也同佛一樣,世間人下多…

《宗鏡錄略講上冊 (第十叁章)》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