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性後修的是什麼
曆來都是先悟後修,因修乃證。“悟”並非是“證”,你開悟了以後,仍然處在叁界之內、六道之中,叁毒仍然未除。得證以後,才能超越六道叁界。
我們看過了祖師們修行的曆程,常常有這樣的描述:某一位修行人在某位師父面前,經過一番指點,“豁然頓悟”。大家往往會以爲這一悟就已經到底,就已經大功告成。誤以爲以後就不需要再修行了。
實際上下半句很少有人注意,“豁然頓悟,作禮而去,歡喜奉行”。這後半句又當如何解釋呢?意思就是說,經過老前輩的指點,豁然頓悟了以後,高高興興地磕頭鞠躬,下去了,走掉了。走掉幹什麼了?實際上是下去好好修道去了,他知道下一步該怎麼修了。
就目前大家的狀況,怎麼用功呢?大家誤以爲每天在誦經、拜佛、持咒、觀想、打坐,這就是修行。那只能說大家心目中的“修行”是這樣的。一個未明心的人,以爲這樣做就算是在修道;而一個明心的人,他絕對不會僅僅做以上這些事情。
可是,往往大家會認爲這個明心的人絕對沒有修行。因爲已經明心的人,他知道如何做、如何修,才是真正在修道,才能夠真正與道相應。誦經、拜佛、持咒、觀想,是不是修行呢?只能說它是“皮毛”的修行。
一個見性的人,他做以上這些事情,完全可以與道相應!一個未明心、未見性的人做以上這些,與道毫不相幹。一個明心見性的人,他做任何一件事情,都能夠和道相應。並不是說只有通過盤腿打坐、誦經拜佛、觀想持咒,才能夠和道溝通。
這個道理就相當于寫字的道理,一個會寫字的人,用任何一種筆,寫出來的字都規範、好看;不會寫字的人,給你一支金筆,你寫出來的字還是歪歪扭扭!
“明心”明的是什麼呢?如果大家明的“心”不對,還是沒辦法修行。在座的有的出家十幾年了,每天都在誦經、拜佛,究竟是否有一點點和道相應過、溝通過,自己心中非常清楚。
古人講:“如果你用功辦道,百日之內,絕對見性!”實際上古人說的“百日”也是一個不定的數字,有的人在明心的同時,就能夠見性。因爲心、性一線之隔、一線之差。實際上也無隔無差,你真的明心了以後,同時一定能夠見性。除非你不是真正的“明心”,只是對理上若有所悟。大家之所以不會用功,就是因爲沒有明心。
怎麼可能不知道如何觀心、如何照顧住自己的心呢?實際上“觀”與“照”也是一線之隔,也沒有隔。是古人爲了讓我們明白真心與妄心的區別,才特意設了一個“觀”與“照”。你能夠觀住心,就能夠照顧住自己的心;你觀不到自己的心,又怎麼可能照顧住自己的心呢?譬如說,院子裏沒有一只雞,你說要照顧好自己的雞,不讓它跑丟了!既然沒有觀到,也就不存在照顧它。
這個道理大家不相信,甚至哈哈一笑。“觀”就這麼容易嗎?就這麼簡單嗎?我們一天當中起多少個念頭,誰計算過?恐怕還沒有人計算過。也不需要去計算它,你只需要做到在每一次起心動念的時候,你能夠覺察到,就意味著你已經“觀”到了。你能觀到的同時,就能夠照顧住自己的念頭不再蔓延下去,不再隨著念頭生起波浪。如果真的照住了,絕對不會繼續下去。(有人問:……)
你還沒有真正理解“照”的意思。你把“觀”理解爲只要是知道自己的起心動念,就算是“觀”。不妨在這裏我就認可你的“觀”是正確的,但是你的“照”,絕對是理解錯了!實際上所謂的“照”跟“觀”沒有多大區別。你“照”,必須要看到它,才叫做“照”。也就是說,你必須觀到它,才能夠照住它。
你能夠在這一念觀到它、照到它,那麼就意味著你在下一個念頭的時候,同樣能夠觀、照到它。你如果能夠有一念做到能觀、照它,這一念的記憶就會蔓延下去,在下一念當中,你同樣能夠觀到它,照住它,所以說,請你們多多觀照!
你所謂的“能夠觀到它,照不住它”。那說明你從來沒有真正地觀到它、照住它。(問:……)
煩惱、習氣,並不是明心見性的人就沒有了,他同樣會有。惟一的區別是,他的“覺照”功夫能跟上來。煩惱習氣它也是通過起心動念體現出來的,一個明心見性的人,他起心動念的同時,他就有覺照,不至于讓起心動念的習氣蔓延下去,而能夠就地熄滅!
譬如說你第一念産生了“貪”,第二念就産生了“覺”,還沒有來得及産生第叁念,它就已經就地熄滅了。所謂的“前念起,後念覺”,“覺”的同時,就意味著熄滅。絕無可能産生第叁念,來不及延續到第叁秒鍾。
“守本真心”,就是守住這個起心動念。守住起心動念,並不是讓自己的起心動念不再産生,而是指能夠看得見自己的起心動念。一個思維敏捷的人,比那些癡呆的人起心動念要強烈十倍、百倍、甚至萬倍。過去的禅師曾經有個比喻:聖人一念之間有八萬四千“覺”!你想想這個速度有多快!實際上這也是個不定數,也許不止八萬四千,也許沒有八萬四千。
聖人的覺念他只能夠多,不可能少。而我們凡夫在一念之間,怎麼可能會産生“覺”?有可能在幾分鍾之內還産生不了一次“覺”!還沒有一個“覺”的念頭出現。
思維敏捷的人、智商高的人,在一秒鍾裏面會有好幾個念頭産生;而智商低的人,在數秒當中還不會産生一個新的反應。他甚至要幾分鍾才能夠産生一個念頭!
大家經常看到過電線接觸不良的現象,電燈有時候亮了,有時候不亮了,斷斷續續的。反應遲鈍的人,實際上就是生理的神經和心理的記憶神經接觸不良,猶如線路斷路了,接觸不良!用佛學術語說,是“意識流”沒接通,就像水流斷流了,有時又接上了。這也就是爲什麼有的人反應快,有的人反應慢的原因。意識流沒跟上來!
如果每天能觀一支香——在你面前2米左右的距離,點一支香,眼睛盯著這支香,把思想高度集中起來,叁個月下來,你的身心就不散亂了。既然不散亂了,那就對外邊的任何事情都能夠集中起來去聽、去看。之所以反應遲鈍,那是因爲不能夠把自己的身心高度地統一起來,去面對外面的人、事、物、理。
爲什麼當有人在講話的時候,在座的有的人完全聽進去了,有的聽進去一點點,有的一點兒也沒聽進去呢?因爲我們在聽這個人講課的時候有了散亂心,甚至意識流還處在沈睡、靜止、緩慢的狀態當中,所以沒有辦法完全把外邊的事物全部收錄到自己身心裏邊來,所以就表現得遲鈍、反應不過來。
爲什麼古人講:“用心聽之,才能做到有問必答。”你沒有把對方的話聽進去,你就沒辦法回答對方。有兩種類型的人會有這種表現,一種人是自己的反應非常迅速,但他沒辦法把思想念頭集中起來針對外面的每一件事情;另一種人是自己的意識流非常緩慢,節奏跟不上來,他也沒有辦法把外面的事情完全捕捉過來。
這兩種人可以采用同一個方法,就是觀香。眼睛盯著這支香,思想高度集中,把所有的雜念全部集中到香火頭上。這樣訓練上一段時間,當你的散亂心不再強烈的時候,你和外面的事物接觸的時候,才能夠把外面的聲音、圖像,全部吸收到自己的身心裏面,與外面的“境”溝通。
爲什麼反應遲鈍的人,他的眼神都是茫茫然?就像找不到焦點,定不到一個目標上去。既然定不到一個目標上去,他又如何與外面的目標溝通、相應呢?所謂的“相應”,也就是指自己的身心對境以後,身心裏面有了反應。
修行人最要緊的,就是怕自己起心動念以後還不知道。還讓自己的“動念”繼續下去!譬如說我們看到別人的皮包裏面的錢財以後,産生了“偷”的念頭;如果這時你沒有覺察到自己産生了偷的念頭,那麼第二念,你就會繼續想下去——我如何把它偷到手;第叁念,我用什麼方法盡快地把它拿過來;第四念就會想到,我拿過來以後幹什麼用?藏在什麼地方?以後有什麼打算?所以,一念接一念!
如果你的覺照功夫夠的話,當你第一念産生了貪心,絕對不會有第二念的“我如何把它拿到手”!之所以你産生了第二念——如何把它拿到手,就是自己的觀照功夫沒有産生,還處在沈睡狀態。
實際上每個信佛乃至不信佛的人,每天都有機會,甚至都曾經觀察到自己的念頭,能夠照住自己的念頭。問題是你不能夠念念觀到、念念能照。就譬如我們一天當中起了十萬個念頭,僅僅有叁個念頭你觀到了、照住了。剩余的念頭,你都是隨念而轉。
大家一天當中,是否能夠覺察到自己的十個念頭?如果能夠覺察到,就算你是個“修行人”!每天連十個念頭都覺察不到,也許你們聽起來不相信。如果我們在一天當中能夠覺察得到自己的十個念頭,一個月下來,有多少次能夠覺察到自己的念頭?我想這個賬大家都會算。
這樣下去,經過一段時間,自然就會形成一種記憶和慣性。那就不僅僅是每天能夠覺察到十個念頭,也許會達到二十個,甚至叁十個……
那麼我們一天當中能夠起多少個念頭呢?其實計算一下我們每天起的念頭,是很有限的。尤其是在做事的人,一天當中也許就一個念頭——做這件事。而不做事的人,心沒有地方放,它就會胡思亂想。
這也就是爲什麼老祖宗們一定要讓我們多做事情!你越不做事情,你的心沒地方住,它就會亂蹦亂跳,這意味著你是“亂住、亂起、亂定”。沒事情的時候是這樣,一旦碰到事情,你仍然會被事轉。在廟裏修得“挺好”,到了世俗上碰到事情,清淨心又沒有了。所修的又都沒有用!
古人講得非常清楚,道家有個詞叫做“九轉還丹”,或叫做“九死一生”。用佛教禅宗的話來講,就是“反複印證”。如何印證?拿自己的每一個起心動念和外面的每一件事物來銜接。當銜接上以後,再看看自己的內心又是如何反應的?
我們所謂的自己“身心很清淨”,那是因爲沒有和外面的事物銜接,沒有碰到事物。有句俗話說得好:沒有當官,都覺得自己很廉潔!
“悟到了佛的智慧,就能夠滿足自己的世間、出世間的要求了。…
《降伏其心 二 見性後修的是什麼》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