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那是肯定的!悟到佛的智慧了,怎麼可能滿足不了自己的世間、出世間的要求呢?悟到佛的智慧就是佛了!我們世人永遠不可能悟到佛的智慧。(問:不是說每個人都有佛性,衆生都是佛嗎?)
你沒找到佛性,仍然是凡夫一個!縱有佛性也無用。佛門裏曾經有過比喻:你有一大筆存款,存款單沒有找到,你現在仍然是個貧窮的人,仍然要餓肚子。你有佛性,不因明師指點、不因“法”而修,你沒有找到自己的佛性,仍然是個凡夫!
我們每個人都有智慧,爲什麼我們現在沒有“用”呢?因爲你沒有找到自己的智慧。即使是你找到了智慧、找到了佛性,你也未必會應用智慧與佛性。有些人他悟道了以後,不會起用,並不是說開悟的人就能夠生大智慧,就能起大用。
過去有很多人都開悟了,爲什麼智慧不出來?爲什麼他的“用”還産生不起來?因爲他還有距離。爲什麼有的人沒有開悟,但他卻非常會做事,非常會講經說法呢?人們往往會以爲他已經開悟了。佛說這叫做“世智辯聰”。爲什麼有的人已經悟道了,明心見性了,卻不會像那些世智辯聰的人那樣,講經說法無礙暢通呢?因爲他雖然明心見性了,但他還沒有生“用”。
學佛最根本的是要産生“用”。根本“智”,你用一年的時間就能夠得到;但是“後得智”,你花十年的時間,未必能夠得到!你有了“根本智”,你仍然玩兒不轉“後得智”。何謂“後得智”?就是悟到了根本智以後,必須出去參學、磨煉、廣學、博聞。只有把外面的智慧融入自己的身心裏面,把它溶化掉,與它同一體,才能變爲自己的智慧,才能夠産生“用”。
社會上有許多明顯的例子:有些人是博士生、研究生,你讓他做事,做得一塌糊塗;有的人目不識丁,但他非常會爲人處事。這種情況隨處可見!
爲什麼會是這樣呢?難道那些博士生、研究生是假牌子嗎?絕對是真牌子。爲什麼他不能夠産生妙用呢?而一個目不識丁的人,他爲什麼能夠産生妙用呢?大家是否考慮過這個問題呢?
我們見過許多人,他自認爲自己修行很高,但是他說話,辦事一塌糊塗!從哪裏看像是修行層次很高的人呢?哪一點像是開了大智慧的人做事呢?
有的人大家都說他是菩薩再來、某某祖師轉世,既然你是某某菩薩再來、某某祖師轉世,而菩薩、祖師都是智慧無礙、神通無礙,一切都無礙!爲什麼在你的身上沒有看到一點菩薩、祖師的影子呢?
既然你是菩薩轉世,就意味著你在繼續修,不可能還不如前世。哪裏有越修越不如前世的?你只能是這一世比前世還“厲害”,才證明你修得好,才證明你是轉世的!
佛門裏邊講體、相、用,可以說一個明心見性的人,他已經掌握到了“體”,已經見到了“相”,如果繼續修下去的話,才能夠産生“用”,才會把握住用。否則的話,都是口頭禅,當“四大”分裂的時候,他平時的體、相、一概無用!
過去有許多人認爲自己把生死已經看透、一切都放下了,可是在臨命終的時候,仍然表現得跟一個凡夫一模一樣!如果平時你已經能夠做到念念看住它,而臨終的時候,你也未必能夠在這一念當中把握住自己。
如果大家修行不會出偏差,那就快多了。因爲你已經看到前面的目標了,方向已經不會偏差了。而你自己的定力,也不會進入誤區,不會以爲太陽從西方出來。當你明心了以後,你就會面向東方,去等待太陽。當你等過了黑夜,捱到了天亮,再繼續下去,就能夠見到太陽!要想見到太陽,你首先要明白太陽升起的方位,如果你自己面向著西方,你就看不到太陽是如何升起來的,因爲方向不對!
明心見性了以後,才是修行的開始,究竟修什麼呢?除習氣、離四大、來去自由,只有到了這個時候,才能夠把自己的習氣毛病看得清清楚楚,一修一個准、一拔一個准!才能夠把自己的習氣毛病拔除掉!(問:明心見性了,習氣毛病馬上就能夠斷掉嗎?)斷不掉。(問:這個時候的功夫該怎麼做呢?)你能夠照顧住自己的念頭,就是在拔除自己的習氣毛病;照顧不住自己的念頭,就沒有辦法把八識心田裏的習氣毛病拔出來。
你如果是個大根器的人,可以一念之間,用自性的光把八識心田裏的習氣毛病全部照遍、照透,可以刹那間全部超越!但是這樣的人真的是很少、很少!就像六祖惠能,幾千年來也只不過出了他這麼一個人。不識字,能夠講經、說法,而且還能夠注解經典。我們不能拿著六祖的模式往自己身上套,爲自己開脫。
所謂的“閉關”,只不過是把你的“觀”的功夫培養起來,“照”的功夫跟上來。如果你觀與照的功夫沒有培養起來,還跟不上來的話,你出去做事,功夫很容易斷掉。也就是“斷線”了!
即便是你在洞裏把自己觀照的功夫培養起來了,你出去做事,有時候同樣會斷線。因爲你在洞裏閉關,雖然切斷了前五根,但是你的意根沒辦法切斷。當你一走出山洞,前五根同時打開,再加上第六根,一齊收集信息,朝你撲過來,你怎麼可能不亂陣腳呢?你在洞內,一下子把前五根全部切斷掉了,你怎麼可能不感覺到自己現在很清淨呢?因爲只剩下一個根在收集信息,這就是“意根”。
你在洞內只有一個“人”來告訴你信息,你出去以後,有六個人都來告訴你、吵鬧你,你怎麼會招架得住呢?你必須訓練到在洞內能夠六根關閉,出了洞也能夠六根關閉,除此之外,沒有第二個方法!
(問:……)程序是這樣的。但是在閉關之前沒有明心見性,你怎麼用功呢?你坐在洞內幹什麼呢?你說:打坐、拜佛,這些嚴格來講,與“道”不相幹!不過作爲一個凡夫來講,這也算是在修道。等你真正悟道以後,得了道以後,就知道我們所做的這一切都與道不相幹。
就像我們小時侯喜歡捏泥人、喜歡把那個小車子當作真車子,在那個年齡階段,我們就以爲那是真的,不會把它當成假的。之所以我們現在認爲那是假的,是因爲我們現在長大成人了,智慧打開了。
爲什麼我們現在誤以爲燒香、拜佛、誦經、打坐,就是修道了?因爲我們現在還是小孩子,絕對把他當成是真的!等到有一天我們開悟得道了,回過頭來想一想,我們過去的所作所爲,簡直是可笑、簡直是鬧著玩的!
大家都認爲自己目前是在修行,是在和“道”打交道,實際上根本不是在修道,是背道而馳!
問:師父,您現在是怎麼修行的?
師:我也不打坐、也不誦經,累了就睡覺,餓了就吃飯。有時候我也逢場作戲地盤盤腿、打打坐、也誦誦經。如果是形勢所逼,我到了其他廟裏,也去參加早晚課。但是我在做這些事情的時候,我沒有認爲這是在修行。只是用心在做,安住在當下。
從功夫上講,我在做這些事的時候是全身心地投入。也就是說我在做這些事情的時候,就不再考慮其它的事情。譬如說我今天陪大家打坐的時候,我會把我所有的事情都放下,不再考慮了。當我出了這個洞,我就會考慮我今天還有哪些事情沒有做完?我會接著白天的事情繼續考慮下去、做下去。
當一件事情來到我面前的時候,我就會全身心地撲到這件事情上,不再考慮其它的問題,當這件事情做完了以後,我就會把它扔到一邊,讓它結束!身心裏面就不再把它裝進來,而是再去承接下一個事物。我絕對不會是當我打坐的時候還在考慮廟裏的工程、還在考慮明天如何接待哪位來客。
如果我們能夠把自己訓練到每時每刻、一心一意做一件事,這是最好的修行方法。即便是你不能做到這樣,你也要做到當你在做這件事情的時候,不再去考慮其它的事情。
我們每個人,每一天當中,都是一心多用。何爲“一心多用”?我們現在坐在這裏打坐,一個念頭在想著打坐、在念佛、在參禅、在觀想;還有一個念頭在想著菜地呀、廚房啊、我們的家庭啊;還有一些念頭在想著師父的某段開示;還有一些念頭在想著某一段經文;還有一些念頭,我都不知道大家在想什麼!因爲念頭太多太多了。
問:“叁心不可得”是什麼意思?
師:“叁心不可得”,它指的是過去心、現在心、未來心,哪一個心也不能夠保持一個不變的形態。我打個比喻:你不可能做到一天就一個念頭,譬如說“吃飯、吃飯、吃飯……”,你做不到。絕對做不到!如果能夠做到這樣,也可以成就。
何爲無念?何爲無住?何爲一心不亂?它們叁個是一個意思,當自己的念頭産生了以後,不要跟著這些念頭跑下去,不要滿足這些念頭。譬如“貪”的念頭肯定會出現,“出現”不是一種過錯,錯就錯在出現以後,我們還不知道,還想盡一切辦法去滿足“貪”的念頭。
問:“妄想、分別、執著”是什麼意思?
師:散亂心就是“妄想”,不實際的想法也可以叫做“妄想”。“分別”,誰不會分別?是活人都會分別、有智商的人都會分別!所謂的“無分別”,不是什麼也不分別,而是“無住”,無住就是無分別。今天天氣冷不冷,難道你不知道?今天你吃菜說太鹹了,我就說你“分別”,怎麼不像個修行人?一個智商健全的人,肯定會有分別。分別而無住,即是無分、無別。
要想把自己的大智慧修出來,而且能夠産生妙用,你自己一個人絕對修不出來。即使你自己認爲是修出來了,也絕對産生不了妙用,尤其是大用!要想産生大用,你惟一的辦法就是和人、事、物、理打成一片,不斷地訓練自己。否則的話,你的大用不可能産生。所以說你的“根本智”找到了以後,你不修“後得智”,仍然沒用。
“後得智”決定了你的層次,“根本智”決定了你的見地。你花一年的時間,掌握了“根本智”;“後得智”,你至少也要花上十年的時間才能夠得到。除此之外,沒有第二條路。
爲什麼開悟得道的人,必須要出去行腳、要參訪,目的何在呢?就是要把自己的後得智找到、建立起來、充實起來。只有這樣,你才能産生大用。
鍛煉自己的後得智比鍛煉自己的根本智還要嚴峻十倍、百倍!你經得起根本智的修煉考驗,你未必經得起後得智的修煉和考驗。所以老佛爺告訴我們:大修修于鬧市,小修隱于山林。大賢大聖是隱于紅塵的,小賢小聖才隱于深山。
《降伏其心 二 見性後修的是什麼》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