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那是肯定的!悟到佛的智慧了,怎么可能满足不了自己的世间、出世间的要求呢?悟到佛的智慧就是佛了!我们世人永远不可能悟到佛的智慧。(问:不是说每个人都有佛性,众生都是佛吗?)
你没找到佛性,仍然是凡夫一个!纵有佛性也无用。佛门里曾经有过比喻:你有一大笔存款,存款单没有找到,你现在仍然是个贫穷的人,仍然要饿肚子。你有佛性,不因明师指点、不因“法”而修,你没有找到自己的佛性,仍然是个凡夫!
我们每个人都有智慧,为什么我们现在没有“用”呢?因为你没有找到自己的智慧。即使是你找到了智慧、找到了佛性,你也未必会应用智慧与佛性。有些人他悟道了以后,不会起用,并不是说开悟的人就能够生大智慧,就能起大用。
过去有很多人都开悟了,为什么智慧不出来?为什么他的“用”还产生不起来?因为他还有距离。为什么有的人没有开悟,但他却非常会做事,非常会讲经说法呢?人们往往会以为他已经开悟了。佛说这叫做“世智辩聪”。为什么有的人已经悟道了,明心见性了,却不会像那些世智辩聪的人那样,讲经说法无碍畅通呢?因为他虽然明心见性了,但他还没有生“用”。
学佛最根本的是要产生“用”。根本“智”,你用一年的时间就能够得到;但是“后得智”,你花十年的时间,未必能够得到!你有了“根本智”,你仍然玩儿不转“后得智”。何谓“后得智”?就是悟到了根本智以后,必须出去参学、磨炼、广学、博闻。只有把外面的智慧融入自己的身心里面,把它溶化掉,与它同一体,才能变为自己的智慧,才能够产生“用”。
社会上有许多明显的例子:有些人是博士生、研究生,你让他做事,做得一塌糊涂;有的人目不识丁,但他非常会为人处事。这种情况随处可见!
为什么会是这样呢?难道那些博士生、研究生是假牌子吗?绝对是真牌子。为什么他不能够产生妙用呢?而一个目不识丁的人,他为什么能够产生妙用呢?大家是否考虑过这个问题呢?
我们见过许多人,他自认为自己修行很高,但是他说话,办事一塌糊涂!从哪里看像是修行层次很高的人呢?哪一点像是开了大智慧的人做事呢?
有的人大家都说他是菩萨再来、某某祖师转世,既然你是某某菩萨再来、某某祖师转世,而菩萨、祖师都是智慧无碍、神通无碍,一切都无碍!为什么在你的身上没有看到一点菩萨、祖师的影子呢?
既然你是菩萨转世,就意味着你在继续修,不可能还不如前世。哪里有越修越不如前世的?你只能是这一世比前世还“厉害”,才证明你修得好,才证明你是转世的!
佛门里边讲体、相、用,可以说一个明心见性的人,他已经掌握到了“体”,已经见到了“相”,如果继续修下去的话,才能够产生“用”,才会把握住用。否则的话,都是口头禅,当“四大”分裂的时候,他平时的体、相、一概无用!
过去有许多人认为自己把生死已经看透、一切都放下了,可是在临命终的时候,仍然表现得跟一个凡夫一模一样!如果平时你已经能够做到念念看住它,而临终的时候,你也未必能够在这一念当中把握住自己。
如果大家修行不会出偏差,那就快多了。因为你已经看到前面的目标了,方向已经不会偏差了。而你自己的定力,也不会进入误区,不会以为太阳从西方出来。当你明心了以后,你就会面向东方,去等待太阳。当你等过了黑夜,捱到了天亮,再继续下去,就能够见到太阳!要想见到太阳,你首先要明白太阳升起的方位,如果你自己面向着西方,你就看不到太阳是如何升起来的,因为方向不对!
明心见性了以后,才是修行的开始,究竟修什么呢?除习气、离四大、来去自由,只有到了这个时候,才能够把自己的习气毛病看得清清楚楚,一修一个准、一拔一个准!才能够把自己的习气毛病拔除掉!(问:明心见性了,习气毛病马上就能够断掉吗?)断不掉。(问:这个时候的功夫该怎么做呢?)你能够照顾住自己的念头,就是在拔除自己的习气毛病;照顾不住自己的念头,就没有办法把八识心田里的习气毛病拔出来。
你如果是个大根器的人,可以一念之间,用自性的光把八识心田里的习气毛病全部照遍、照透,可以刹那间全部超越!但是这样的人真的是很少、很少!就像六祖惠能,几千年来也只不过出了他这么一个人。不识字,能够讲经、说法,而且还能够注解经典。我们不能拿着六祖的模式往自己身上套,为自己开脱。
所谓的“闭关”,只不过是把你的“观”的功夫培养起来,“照”的功夫跟上来。如果你观与照的功夫没有培养起来,还跟不上来的话,你出去做事,功夫很容易断掉。也就是“断线”了!
即便是你在洞里把自己观照的功夫培养起来了,你出去做事,有时候同样会断线。因为你在洞里闭关,虽然切断了前五根,但是你的意根没办法切断。当你一走出山洞,前五根同时打开,再加上第六根,一齐收集信息,朝你扑过来,你怎么可能不乱阵脚呢?你在洞内,一下子把前五根全部切断掉了,你怎么可能不感觉到自己现在很清净呢?因为只剩下一个根在收集信息,这就是“意根”。
你在洞内只有一个“人”来告诉你信息,你出去以后,有六个人都来告诉你、吵闹你,你怎么会招架得住呢?你必须训练到在洞内能够六根关闭,出了洞也能够六根关闭,除此之外,没有第二个方法!
(问:……)程序是这样的。但是在闭关之前没有明心见性,你怎么用功呢?你坐在洞内干什么呢?你说:打坐、拜佛,这些严格来讲,与“道”不相干!不过作为一个凡夫来讲,这也算是在修道。等你真正悟道以后,得了道以后,就知道我们所做的这一切都与道不相干。
就像我们小时侯喜欢捏泥人、喜欢把那个小车子当作真车子,在那个年龄阶段,我们就以为那是真的,不会把它当成假的。之所以我们现在认为那是假的,是因为我们现在长大成人了,智慧打开了。
为什么我们现在误以为烧香、拜佛、诵经、打坐,就是修道了?因为我们现在还是小孩子,绝对把他当成是真的!等到有一天我们开悟得道了,回过头来想一想,我们过去的所作所为,简直是可笑、简直是闹着玩的!
大家都认为自己目前是在修行,是在和“道”打交道,实际上根本不是在修道,是背道而驰!
问:师父,您现在是怎么修行的?
师:我也不打坐、也不诵经,累了就睡觉,饿了就吃饭。有时候我也逢场作戏地盘盘腿、打打坐、也诵诵经。如果是形势所逼,我到了其他庙里,也去参加早晚课。但是我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我没有认为这是在修行。只是用心在做,安住在当下。
从功夫上讲,我在做这些事的时候是全身心地投入。也就是说我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就不再考虑其它的事情。譬如说我今天陪大家打坐的时候,我会把我所有的事情都放下,不再考虑了。当我出了这个洞,我就会考虑我今天还有哪些事情没有做完?我会接着白天的事情继续考虑下去、做下去。
当一件事情来到我面前的时候,我就会全身心地扑到这件事情上,不再考虑其它的问题,当这件事情做完了以后,我就会把它扔到一边,让它结束!身心里面就不再把它装进来,而是再去承接下一个事物。我绝对不会是当我打坐的时候还在考虑庙里的工程、还在考虑明天如何接待哪位来客。
如果我们能够把自己训练到每时每刻、一心一意做一件事,这是最好的修行方法。即便是你不能做到这样,你也要做到当你在做这件事情的时候,不再去考虑其它的事情。
我们每个人,每一天当中,都是一心多用。何为“一心多用”?我们现在坐在这里打坐,一个念头在想着打坐、在念佛、在参禅、在观想;还有一个念头在想着菜地呀、厨房啊、我们的家庭啊;还有一些念头在想着师父的某段开示;还有一些念头在想着某一段经文;还有一些念头,我都不知道大家在想什么!因为念头太多太多了。
问:“三心不可得”是什么意思?
师:“三心不可得”,它指的是过去心、现在心、未来心,哪一个心也不能够保持一个不变的形态。我打个比喻:你不可能做到一天就一个念头,譬如说“吃饭、吃饭、吃饭……”,你做不到。绝对做不到!如果能够做到这样,也可以成就。
何为无念?何为无住?何为一心不乱?它们三个是一个意思,当自己的念头产生了以后,不要跟着这些念头跑下去,不要满足这些念头。譬如“贪”的念头肯定会出现,“出现”不是一种过错,错就错在出现以后,我们还不知道,还想尽一切办法去满足“贪”的念头。
问:“妄想、分别、执著”是什么意思?
师:散乱心就是“妄想”,不实际的想法也可以叫做“妄想”。“分别”,谁不会分别?是活人都会分别、有智商的人都会分别!所谓的“无分别”,不是什么也不分别,而是“无住”,无住就是无分别。今天天气冷不冷,难道你不知道?今天你吃菜说太咸了,我就说你“分别”,怎么不像个修行人?一个智商健全的人,肯定会有分别。分别而无住,即是无分、无别。
要想把自己的大智慧修出来,而且能够产生妙用,你自己一个人绝对修不出来。即使你自己认为是修出来了,也绝对产生不了妙用,尤其是大用!要想产生大用,你惟一的办法就是和人、事、物、理打成一片,不断地训练自己。否则的话,你的大用不可能产生。所以说你的“根本智”找到了以后,你不修“后得智”,仍然没用。
“后得智”决定了你的层次,“根本智”决定了你的见地。你花一年的时间,掌握了“根本智”;“后得智”,你至少也要花上十年的时间才能够得到。除此之外,没有第二条路。
为什么开悟得道的人,必须要出去行脚、要参访,目的何在呢?就是要把自己的后得智找到、建立起来、充实起来。只有这样,你才能产生大用。
锻炼自己的后得智比锻炼自己的根本智还要严峻十倍、百倍!你经得起根本智的修炼考验,你未必经得起后得智的修炼和考验。所以老佛爷告诉我们:大修修于闹市,小修隐于山林。大贤大圣是隐于红尘的,小贤小圣才隐于深山。
《降伏其心 二 见性后修的是什么》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