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宗鏡錄略講上冊 (第十一章)▪P2

  ..續本文上一頁了,很可憐!他就向他講了:“勝士(就是有道的高人),我窮得很,你能不能吃米糠啊?米都沒了,家裏還些米糠。”這位修道的人說:“我可以吃。”他馬上把自己剩下的米糠,“奉之”拿給他吃。那位得道的辟支佛吃了以後,故意現了神通給他看,現出了十八種變化,這不是“女大十八變”,可不要誤會!但也有其道理。十八是個奇妙的數字,佛經上有許多跟十八有關的,例如准提佛母十八手臂就代表十八空。

  後更采稗,有兔跳抱其背變爲死人,無伴得脫。待暗還家,委地即成金人,拔指隨生,用腳還出。惡人惡王欲來奪之,但見死屍。

  後來這位窮人,自己餓得很,沒得吃,到外面去采那壞殼子的稻子。在撥草的時候,有只兔子跳到他的背上,粘住了,變成了死人,“無伴得脫”,自己推不開,也找不到人幫忙。等到晚上,回到了家,死人才掉在地上,就變成了金人。

  拔了根指頭,去換了錢用。“隨生”,又生了個指頭。“用腳還出”,砍了腳,又生出來了。因此他就發財了。

  可是有個壞人曉得了這件事,到他家裏搶,搶回來一看,是個死人的屍體嘛,又不是金人。因此,還給了他。到了他家,又變成了金人。

  而其金寶九十劫果報充足,故號無貧。其生已後家業豐溢,日夜增益。父母欲試之,盡空器皿往送,發看百味具足。

  他爲何有這樣的福報?因爲他有這樣一個動機;這動機是什麼?

  他是那麼窮困饑餓,但看到別人沒有飯吃,很痛苦的時候,卻很真誠地發心出來:“我只有這一點米糠,請你拿去吃。”他還先問:“你肯不肯吃啊?這很不好吃的,很粗糙的。”他是這樣地誠心做了,所以“九十劫果報充足,故號無貧。”永遠富有。

  又這一生,生下來以後,“家業豐溢”,家裏自然就發財了,“日夜增益”,鈔票滾滾而來。“父母欲試之”,父母也覺得奇怪,自從有了這個孩子以後,從前沒有錢,錢也來了,這錢來得也奇怪,所以父母“盡空器皿往送”,他在外面作事,故意拿個空的便當送給他。等拿到他手裏,便當打開一看,裏面什麼都有,“百味具足”。

  而其門下日日常有一萬二千人。六千取債。六千還直。

  佛講他這一生,還沒有出家以前,“而其門下”,天天有一萬二千人賓客,靠他生活的有那麼多人。

  由此看出,他這一生更是非常慷慨、好義。

  “六千取債。六千還直”,就算有六千人花了他的錢,就有六千人幫他賺了回來,就是那麼怪。

  出家已後,隨所至處,人見歡喜。欲有所須,如己家無異。

  出家以後,無論到哪裏,大家見了他都很喜歡。這很難啊!這也是果報。有些長得很漂亮的人,看了卻讓人很討厭。所以這一生,要多跟人家結歡喜緣。不要見了人,老是挂起那討債的面孔啊!

  同時他這一生“有所須,如己家無異。”出了家以後,他心裏想要什麼,就有什麼!還是果報之故。

  聽了這故事,是神話也好,是真實也好,上古的事無法考證。可是有一點,故事精神要知道。

  佛經上也提到:“富貴發心難,貧窮布施難。”人在富貴得意時,要學佛、修道、做學問,太不容易。人在富貴時,要發心是很難的。但是也有啊!那就成了佛了。釋迦牟尼佛做到,富貴發心,達摩祖師——也是王子出家的,富貴發心,這太難,不是絕對不可能的。

  “貧窮布施難”,窮人自顧不暇,的確是很難,這是就客觀來說,然而就主觀來說,只有窮人最了解人家的苦處,而肯施援手。你說我口袋有一佰塊錢,布施十塊,這不稀奇。所以窮人布施難,故難能可貴。菩薩道講求“己未度而度人”,就是這個道理。這是第一點要注意。

  第二點要注意,是這種經文從“阿那律者”起,佛說他前生種種的果報,固然不可查證,但這一生,在沒有出家以前,他是如此慷慨、好義,就像中國孟嘗君養門下叁千客一樣,廣結善緣。宿世因緣,這一世他是如此,將來也必然顯現這一世的果報。所以讀書要多出一個眼睛來,才能把這種經文的兩個要點看出來。我們平常人喜歡說:“我看得開”。其實,一點也看不開,而是“看進來”,只看到自己,看不到別人。

  接下來這段是富貴中發生的故事:

  又如金色王施辟支佛一飯,後滿閻浮提,于七日內唯雨七寶,一切人民貧窮永斷。當知此七寶不從余處來,皆從彼王供養心中出。因起自心中,果不生異處。

  金色王供養辟支佛一餐飯。辟支佛現身時,不會告訴你:“我是辟支佛。”都是過後方知。那現身的樣子,又窮又爛、又可憐。不會現身時,放光給你看,讓你來供養,沒這回事。他現身時,各種形態,你不知道。所以看佛經時,若以爲只有供養辟支佛才有這個功德,那你慢慢等好了。

  後來的果報充滿閻浮提。“閻浮提”是佛學名詞,我們這個世界總稱閻浮提,範圍大一點又叫娑婆世界。娑婆的意思也叫堪忍。

  因爲這世界是缺陷的世界,不會圓滿,人生定會有缺陷。中國的《易經》也這麼說。《易經》開始講乾坤兩卦,最後結論“火水未濟”,“未濟”就是缺陷,這宇宙是缺陷的宇宙,別的宇宙不是這樣。娑婆是堪忍,衆生在一切缺陷中能夠忍。娑婆世界分四大洲。我們這部分屬于南方,稱閻浮提。

  因爲這帝王發了一個大願,全世界的人都得了好處。這裏有個重點要注意,這也是儒家孔子春秋責備賢者的道理,在上位的人領導下面的風氣,全體行善,全體都得大福報。

  “閻浮提,于七日內唯雨七寶,一切人民貧窮永斷。”在他的國土中,七日內下雨,下的都是七寶,大家都發了。因此,當家長的,領導一家行善,一家得福報,做社會上一個小單位的主管,能夠領導這個單位行善,這個單位整個得福報,依此類推,職務愈高的人,領導行善的責任也愈重,而産生的福報也愈大。

  佛說,當知天上掉下來的七寶是怎麼來的?當知“此七寶不從余處來,皆從彼王供養心中出。因起自心中,果不生異處。”是因爲這帝王、這領導人他自身之一念至誠,由他供養心感應道交來的。有所感,就有所報應。心念的因果,是如此井然不亂。因爲“因”“起自心中”,所以現生得到的“果”報,也就“不生異處”,心念的因果,是如此井然不亂。

  有人說:“我也做了很多好事,怎麼我那麼受罪啊?”只要有這句話,你的果報早就沒有了。心不誠啊!所以做好事,不是做生意,關鍵就在這裏。

  如阿那律金人,自作自受。所以福者,見爲金寶;惡人觀是死屍。故知轉變從心,前塵無定。

  以上故事,告訴我們阿那律得到金人,就是佛教所言“自作自受”的道理。所以有福德的人,看了是金寶,壞人看了,卻是死屍。看了這段傳奇故事,想到我們的所作所爲,很可怕,後果實在不堪設想。

  有人要問:“那做惡的人,爲什麼現在很好?”我說,你注意了,依佛家道理,不是不報,是時候未到。而在儒家的典籍中也指出:“天將禍之,福而報”。有時候一個壞人,是上天幫忙他得意,因爲他得意了,就會快造惡業,快受惡報。你慢慢會看到的,這是很嚴重的。西方文化也提到“上帝要毀滅一個人,必先使他瘋狂。”只有使他快一點瘋狂。忘了自己是什麼,才會招致毀滅的果報,這也就是“天將禍之,福以報”的道理。

  接著是永明壽禅師了不起的文句:“故知轉變從心,前塵無定。”一切因果的轉變,爲善爲惡,就在你自己一念之間,至于外界的情形、景象,沒有固定的,是會變異的。

  這個道理就是說,同樣一件好吃的東西擺在這裏,那個福報好的人、胃口強的人,吃得津津有味。我們生病(尤其是胃病)的時候,吃也吃不下。在酒席上,就可看到很多人的果報。好吃的菜,請他多吃一點,他卻不敢吃,怕晚上要吃胃藥,這就是果報。真的,果報就是這個道理,不要看這是小地方。同樣,好的享受,有能活活瞪著眼曉得好,就是享受不到,所以說:“前塵無定,轉變從心”。

  又如未開空器,甘露本無,隨福所生,百味具足。善惡之境,皆是自心。

  永明壽禅師根據佛說阿那律的故事來評論,像阿那律的父母試驗他,把空的器皿送給他,結果盒子打開,有東西,但是“未開空器”時,“甘露本無”,其中本來就沒有好吃的甘露。然而因爲他的業力帶來這個福報,所以“隨福所生,百味具足。”

  像有些人胃口好,一切好吃,不論吃什麼都有味道。有些人錢很多,環境很好,但什麼都不能吃。我經常說笑話,在座的不要見怪,我們現在已經墮到某一道去了,哪一道?各位自己去研究。有些人就是看得到吃不到,像我現在也落到這一道,“餓思道”不想吃東西,胃口不好。所以就:“善惡之境,皆是自心。”一切皆是唯心所變。

  故《唯識論》雲:境隨業識轉,是故說唯心。則無有一法不歸宗鏡,已上是世間因果。

  永明壽禅師引用《唯識論》作結論說,一切的境轉變是唯心,是本體的心,不是你現在思想的心,那個本體心造境形成的環境,是業力所構成。業力當然是你本體心所起用,所以講“萬法唯心”。他把這個道理及佛經全部的精華,形而上、形而下的道理,都收歸到《宗鏡錄》這一本書上面,永明壽禅師在這裏又做了他這一本書的廣告。以上所講的,還只講到世間的因果,以下講出世間的因果。

  

  

《宗鏡錄略講上冊 (第十一章)》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