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鏡錄略講上冊 (第十二章)
南懷瑾教授講述
第十二章 隨緣了緣成佛緣
次論諸佛因果者,如《華嚴論》雲:顯佛果有叁種不同:一亡言絕行,獨明法身無作果。
“次論諸佛因果者”,學佛、出世間的因果,據李長者的《華嚴經合論》所提,修出世道的有叁種因果。第一種“亡言絕行”,淺顯地說,就是我們修持佛法,打起坐來,沒得妄想,平常也沒有妄念。“亡言”就是無話可說,不可思議,心念也沒有起來。
所以古代禅師有兩句詩:
不是息心除妄想,只緣無事可思量。
當然,修行功夫到達了這個境界是相當高了。這也是經論所講“亡言絕行”的境界。
一切妄想不起,心性不動,念頭不動,就是達到一般所謂真正的空。到了這個境界,只能說達到初步獨覺佛的境界。可千萬不可小看這初步,我們一般人還真不容易做到,因爲我們有一個“空”的境界,就已經不是了。
如果自然達到“不是息心除妄想,只緣無事可思量”,一點功都不要用了,幾乎類似道家的“無爲”。當然,這其中是有層次的,真正達到“無修無證”,那是完全成就了,是成佛的境界。
假使真做到了“亡言絕行”,只能說是明白了法身,只悟到了法身。所謂成佛有叁身,也就是道的體、相、用叁個層面。有趣的是,中國的《易經》八卦,基本上也是叁爻推演而成。
所以“亡言絕行獨明法身無作果”,這個法身到達無作果,不造作了,不需要修持。當然,什麼是不造作的情形呢?就是這個境界“不是息心除妄想,只緣無事可思量。”這是第一種,屬于小乘的基礎。
二從行積修,行滿功成多劫始成果。
第二種不是說光坐在那裏把念頭空了,絕不是這樣的,而是要從行上、事上去磨煉、去修持。所謂“心行”,就是有此心,更重要的是有此行。譬如說,佛法講慈悲,如果我心裏好慈悲,那沒有用。心裏想只是因地,不是果地,慈悲的事情沒有做出來。又譬如說,一個人生瘡了,我們學佛的人看了說:“好可憐,好臭哦!”那已經不慈悲。心裏還是可憐他,是很慈悲,不過好臭哦!心想走開一點。或者爲人治療敷藥時,怕自己傳染到。當然防止傳染是應該的,並不是說戴個口罩就不慈悲了。
所以“心行”是很微妙的。比如自己最心愛的兒女生個爛瘡會傳染,有時當父母的不會顧慮,(但是子女對父母就不一樣啦!)心裏還是會怕傳染,但對自己兒女也就顧不了那麼多。所以說“孝子”,應該倒過來說“子孝”,對子女就不同了。要以那一種愛心,對一切的人,這就行了。
行是多方面的,所謂“行”八萬四千,這是個籠統的數。這個數不是這樣算的,就是我們人一念間(一呼一吸叫一念),有八萬四千差別的煩惱念頭。所以我們在修行上八萬四千都要做到至善的行,而不是只做一樣。
“從行積修,行滿功成多劫始成果”,要積功累德,就必須從行上去積修。修行不是拿一生來計數,而是多生多世的成果,要經曆多劫才能功行圓滿,這是論“諸佛因果”的第二種,屬于中乘。
叁創發心時,十住初位體用隨緣所成果。
第叁種是大乘菩薩的初果,上乘到成佛之路。“創”就是開初,就是你開始這一秒鍾說我要學佛,最初發心的時候。要發心修大乘行,經過五十二個程式。所謂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等等,然後到了十地,已經要無數劫了。這之間要“體用隨緣”,明了空的體,起善行的用,隨緣而修行。
有些人非要躲開人世間,找個清淨的地方修行不可,那不是隨緣行。隨緣行,是沒有清淨的環境,熱鬧中也可以修。即使是廁所那樣的環境也可以打坐,也可當禅堂,但卻不要以爲打坐就是道。行是到處都可以修,要隨緣而行,而且不限于這一生,要多生累劫地精進修行。以上是學佛的因果。
初亡言絕行所明法身無作果者,即涅槃、無行等經。是隱身不現,萬事休息。
從最初開始“亡言絕行所明法身無作果”,這是《涅槃》等幾部大乘經典大概的宗旨,是就偏重的路線而言,但不是全都這樣。
永明壽禅師用中國文字來說明,即“隱身不現”,包括有兩重意義。活著時,做隱士,不求名,不求利。譬如現代人特別感興趣的寒山、拾得這一類,以他們外表所現行履而言,就是小乘果。有些以寒山、拾得相標榜,其實卻求名又求利,相距又何止十萬八千裏!
還有一到涅槃果位時,不想再到世間來,這是羅漢果。在教理上是做得到的,但卻是暫時的。教理上稱之爲有余依涅槃,古代又叫做有爲涅槃。
什麼叫“有余依”呢?依空的境界。以爲空的境界,什麼都不動念,“萬事休息”,這個就是佛法。實際上,以爲清淨就是空,那麼這清淨就是習氣。愛空、愛清淨就是一大習氣。如果認爲清淨不是習氣的話,那你錯解了佛法。不過佛法並不反對清淨,暫時貪戀可以。
在有余依涅槃裏,這個生命好像暫時不來了。實際上,八萬四千劫以後,還非來不可,這是大問題,大家要去研究。爲什麼大阿羅漢入空,到了最高境界,念空了,卻最多只證到八萬四千劫,最後還是非出空不可?沒辦法不出來,出來以後,還要回轉小乘的心,再發大乘的願,行道才能成功。
另外還有一點要注意,在我們看阿羅漢入空八萬四千劫,就算我們把牙齒等老也等不及,我們再投幾百千個娘胎來,他的劫數還沒到,這八萬四千劫好長。可是在入空的人,八萬四千劫是一刹那之間就過了!道理在哪裏?大家知道嗎?
我們睡覺六個鍾頭,睡醒時也只覺得是一會兒,當然這不是入空。白天的時候,要打坐四、五個鍾頭,蠻難受的,晚上睡覺幾個鍾頭,爲什麼只覺得一下就過去了?這是凡夫、普通人的境界。我們講大阿羅漢入定,最高定證到八萬四千劫,在他們定境中的人,只覺得是眼睛閉一下就出定了,也是很短暫。這兩個都要去研究。爲什麼情況會如此,爲什麼經八萬四千大劫非出定不可?第二個情況已經跟大家講明了。
所以說“隱身不現”包含兩種意義。這一類的人在世的時候,走絕對清高的路子,當隱士。到涅槃時候,以爲住空,不來了。“萬事休息”,一切放下。
不過講老實話,我們想學佛的,初步先要到這裏。在教理上,我們要看得起這小乘的境界。事實上,這是最難達到的,我們就做不到萬事休息,做不到萬緣放下。
又雲:羅刹爲雪山童子說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爲樂。是無作果,不具行故。
此段再解釋第一項。“又雲”,指經文再說。我們看到“羅刹”以爲是鬼,不是的。羅刹、夜叉同一類,屬非人,與我們的生命不同,有些羅刹是護法神,也聽過佛法;所以他再告訴雪山童子,佛當時說過的話,真正的佛法,小乘的基本精神:“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爲樂。”
一切行,一切所作所爲都是生滅,後念不生,當體則空,停留在這裏,“生滅滅已”。這個境界,姑且把它當寂滅。真正學佛的人,初步做到這樣,“是無作果”,初步的羅漢境界。“不具行故”,擔板漢,背著一個板子走路,看到這一面,另一面看不見。不具足菩薩行,行上沒完全做到。修行、修行,行上一點都沒有做到,怎能叫修行!
所以千萬不要以爲沒事打打坐是修行,這不是修行,充其量叫“修心”,修修心而已。這要注意的,佛法道理大家要搞清楚。所以說種什麼因,得什麼果。大家要反省自己啦。學佛的朋友們,你念念如此,就得如此的小乘果。
行一切善
二從行積修,行滿多劫,方明果者,即權教之中說“從行修成,叁僧祇劫行滿所成佛果”是也。
第二種所講的是從修行來的,從功德來的。從行爲上修起,要經過多生累劫修持,才得證果。這還不是徹底的佛法的了義教,是權教、權變、方便的說法。權,是姑且這麼講,教,是教導的方法。從行爲起修,要經過叁大阿僧祇劫,不能以地球的成住壞滅來計算。叁大阿僧祇劫古代翻成“塵沙劫”,一個劫數拿一個灰塵來計算。你看世界上有多少灰塵、沙子!所以阿僧祇劫是算不清的劫數,叁大阿僧祇劫更是無法計數。
“塵沙劫”這個詞,翻得很好。要塵沙劫來修行,生生世世做好人、起好心、動好念、做好事。不是只這一生,不是昨天做了好人,今天做一下壞事沒關系。念念是好念,修行才能成佛。
此以不了無明十二有支本是法身智慧。厭而以空觀,折伏現行煩惱,忻別淨門。
爲什麼權教裏,佛經上說,要叁大阿僧祇劫才能修行成佛呢?諸位研究佛學,要認清楚佛法講修持的目標,在此已經歸納性地說明很清楚,所以要特別注意。第二種修行的方向應該是對了,但是有一個毛病,“不了無明十二有支本是法身智慧。”
十二因緣,是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平常研究十二因緣,應該寫成圈圈,怎麼寫呢?如果學過陰陽五行,把十二地支配起來寫。無明是亥,行是子,識是醜……如此配合起來研究。因爲無明是一塌糊塗,陰極。又陰中已經生陽,非動不可,所以行就來了。以此類推,這又是一個研究專題。
有時候打坐,腿容易發麻,老實講,是你那個心姑息自己身體,愛得很哪!真要你命的進修,就坐得住了,當然那是強迫的,可是雖然是強迫,你卻可以做到。所以我們愈靜的時候,愈動。無明極了,陰極了,就行動了。十二因緣一般的認識是這樣了。但是真正能進一步認識十二因緣,以“有”來講(“老”、“死”先不要談),才知道它本來就是“法身智慧”。
不明此理的人“厭而以空觀,折伏現行煩惱”,以爲十二因緣的輪轉都是生滅法,靠不住,因此盡量地、慢慢地,在行爲上折磨,把自己修持,把十二因緣每一個行,都解脫了,變成清淨的空觀,使現行的煩惱不起,“忻別淨門”,向往另一種清淨的生命境界。比如人在世間是入世的,不是出世的,能夠當下做好事,心中一點都沒有煩惱,行一切善行,這就是心…
《宗鏡錄略講上冊 (第十二章)》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