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宗鏡錄略講上冊 (第十章)▪P2

  ..續本文上一頁道理,思想、起心動念要特別注意關照自己,非常可怕的。我們常常在現實生活看到,一個人動了殺機想害人殺人,立刻氣色就變了,如果當時把血抽出來驗,血液變藍,有毒。當然太高興,血液的糖份就特別多,也是有問題,過份的都不對。所以心性修養與生理的關系有這樣複雜的關系。這些都是借用現代科學上、醫學上一點點道理說明這個東西。現在再說《顯揚論》。

  論曰:彼一切行是心果故,其性才生,離滅因緣,自然滅壞,又複後時變異可得,當知諸行皆刹那滅。

  這道理怎麼說呢?我們一切行爲,佛法說的“行”字,在五陰中是行陰,陰也有翻成五蘊皆空的蘊,不管是陰或蘊,都有念藏的意思。行是功能,永遠在動,像地球物理一樣,永遠轉動。等于大家靜坐,想一下把心念靜下來做不到,做不到也不要著急,因爲心理與生理功能這個機器永遠在動,要慢慢地沈靜下來,這就叫工夫,所謂工夫是時間的累積。此外,我們心理的思想活動也是一種行。

  前幾天跟女同學講笑話,我說:“你們女同學真是討厭,手始終要動。”女孩子打電話,手喜歡摸電話線,再不然,一邊講話一邊這裏摸摸,那裏動動的,不然無意地摸摸衣服、扯扯頭發,像這些無意的動作就是行陰。當然不是天下女孩子都是這樣,也有很莊重的。像這樣習慣性,也不是一生的事,可以看出她前生的業力來的。有些同學沒有這個動作,有些就特別厲害,叫她不要動了,講著講著又摸起來了,這個下意識的動作,就屬于行陰,是前生心理習慣帶來的果報,當然它是生滅的。

  無明緣行

  “其性才生,離滅因緣”,譬如動一個東西,摸一下,等一下就沒有了,念頭又跳動過去了。再舉一個明顯的道理,有人講話喜歡摸衣服,有人喜歡摳鼻子,有人喜歡摸頭發,每個人都有特殊的表演。有些人一講話就摳,你問他怎麼了?他摳大指頭,問他爲什麼摳?他說沒有啊!等于罵人罵慣了,問他爲什麼罵人?他又一聲:“他媽的!我沒有啊!”像這些地方,就是“離滅因緣”,他不知道自己當下言行是怎麼回事。注意啊!這個行陰就是業果。

  所以業果在什麼地方看出來?就在這些中間,只是自己不知道,它就是一股力量,促使你人生的形態自然會向這裏走。譬如有人講話、動作特別啰嗦,叫他簡化一點,是是,然後又講一大堆。叫他說結論,是是,就是結不了論,真是沒辦法。行陰、業力的果報,在這個地方就是始終轉不過來。真正學佛修行是要注意這些地方,千萬不要認爲盤腿打坐念佛就叫修行。

  打起坐來念佛時很好,下坐以後,卻“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你好討厭……阿彌陀佛……”像這樣念佛,你念再多也沒有用。沒有把那個東西轉過來就往生西方?往北方也去不了。你那個行陰沒有改正方向,加強動力,就像要開車往西方,結果卻向東方走,乃至于向下方走。向東方走還好,有個琉璃世界。

  真正的修行人要確實反省的是行陰,結果我們硬是轉不過來。我經常笑自己,人家講不對了,我眼睛一瞪:“你幹什麼的?”真對不起,習慣動辄訓人,那個就來了,毛病大這是行陰的力量。所以“其性才生,離滅因緣”,看起來才生起,自然滅了,過去了、沒有了。但是要注意後面一句:“自然滅壞,又複後時變異可得”,它是變異的,怎麼說?比方我們剛才舉的例子,有時習慣講人不對了,頭腦就煩起來了:“怎麼那麼討厭,那麼笨呢?”這也是行陰的毛病!對不起。

  “當知諸行皆刹那滅”。佛學中對刹那有兩種說法,有說這麼一彈指有二十個刹那,有說六十刹那,管它多少刹那,反正刹那是很快的。我們的心理作用刹那、刹那跳動,現在是刹那生滅、生滅,那個能夠生滅的功能,就像流水一樣永遠在行,你看流水就知道行陰。一條河流前一個浪頭早過去了,後一個浪頭接上來,中間在生滅,可見它這股力量是一條河流,我們的心理狀況也是這樣。

  雲何應知諸行是心果耶?頌曰:心熏習增上,定轉變自在,影像生道理,及叁種聖教。

  “雲何應知諸行是心果耶?”我們曉得一切因果都是唯心,怎麼樣可以知道呢?剛才我表達得不好,但是我也只有這麼大的本事,把行陰說明到這個程度。這個行陰爲什麼都是心的果呢?

  “頌曰”這是永明壽禅師摘錄《顯揚論》中的原文。他說我們討論心的行陰、心的果,這其中與唯識有關。我們的心是熏習的增上。“心熏習增上”這句話討論起來真要命,佛學最難懂的是“業”,業很難解釋,翻成中文是孤臣孽子、冤孽的“孽”。善、惡、無記都是這個業,拿現在的術語講是一種力量,無形的一條繩子,一個動力、功能。業也翻成“習氣”,習氣是中國文化的講法,我們習慣性構成一個氣,這個氣當然不是呼吸的氣,也不是空氣的氣。氣是一股力量。比方剛才有些人許多無意的動作:抓抓頭、摸摸鼻子,打電話摸電線、拿東西,這是習慣,習慣形成力量,很難把它轉變過來。人有許多生來的習慣很難改變,有些同學說笑話,某某同學前世大概是女人,好多動作女性化,有些女同學前生是男人,好多動作男性化。這個笑話說明什麼呢?業力、種子,過去帶來的習慣甚難調伏。(這裏所說的過去是講前生,看不見的那一生。)

  “熏”,熏臘肉,熏魚一樣,香煙抽久了指頭發黃,熏出來的。佛像前點香,熏久了變黑。菩薩不好做,做菩薩一臉都被熏黑。熏習這個名詞有二個說明:慢慢熏變成了習慣,過去的種子熏習慣了變異成現在的行爲,變中有異,與過去生不一樣。講過去世、現在世太難啦!我們小時候都喜歡研究自己,再不然嘛,找個物件來研究。小時候在一起都曉得他的習慣,長大了,有些大學畢業、有些當博士、乃至在社會有事業成就,他童年的習慣還在,因爲他那個種子熏習變成現行。現行呢?變了一個樣子還是那個習慣,現行變成未來的種子,這是熏習來的。

  還有另一種情況,是由于教育的環境。很多青年人到國外待久了回來,講話“耶、耶!”我說:“耶個什麼?是就是。”但他是有意的嗎?他是無意的,習慣了,這也是熏習來的。外文搞好了,叁言兩語夾兩句外文並不稀奇,講慣了。

  所以,說種子熏現行,現行變種子。這個心的作用接受了外境,慢慢熏習要以增加。要什麼時候轉變呢?大家學佛打坐修定,只有真正得定的人才轉得了這個習氣,才能把這個熏習轉了,定到最高處才得自在,像觀自在菩薩一樣,才可以自由自在。

  反而言之,普通人、不修道的人、不學佛的人,他已熏習的壞習慣,久了以後,凡夫也很自在,自在就任性,愛怎麼樣就怎麼樣,“你要我轉變辦不到,我習慣了。”就是這個樣子,這是凡夫的自在。你說:“你改一改好不好?”“好。”過一會兒一忘記,老毛病又犯了。菩薩自在,凡夫也自在,兩種自在方向不同。凡夫變成定業,修道的人變成定的功德。其定一也,定的作用一樣,一個是向造業的路上走,一個是向升華的路上走,定的功能如此。定就是確定、固定、變不了謂之定。

  所以學佛爲什麼叫你念佛、打坐?搞修養的人總有種好的方法讓你練習。天天念佛打坐不過在熏習而已!以爲自己打坐做功夫有道,那還差遠了。大家都在熏習,向好的路上慢慢練習久了變成定心,固定那個形態,把變異變成不變異,不追隨外境轉,那才能轉變,“定轉變自在”。

  譬如有朋友告訴我:“某人學佛那麼多年,年紀又大,脾氣還是一樣壞噢!”我說:“他佛也念得好,脾氣也發得大,對啊!同我一樣。”這有什麼用?沒有用。修持盡管修,壞的業力同你並駕齊驅,念佛這一念的定有沒有轉變熏習的習氣,我告訴你,據我所知沒有用,當然還有許多非我所知的。所以要深入了解這個道理,打坐也好、念佛也好、修密宗也好,熏習增上,你可以自我檢查,“定轉變自在”。

  “影像生道理”,什麼叫影像生道理?人生一切的遭遇,是自己過去的因果所發生的一個影像而已。以這個道理來講,我們今天活著,幾十年人生,自己所遭遇的一切,怎麼樣長大、怎麼樣受教育、怎麼樣成家,這些不過是第二重生命的反映。第一重生命的反映是過去力量帶來的影像。懂了這個影像,在這個中間要找出那個原理。所以,真正研究佛法,在現實人生中,透過這個現象找出它的原理,而形成叁種聖教,聖教就是佛的遺教大乘、中乘、小乘叁種,下面是解釋這些道理的。“心熏習增上,定轉變自在,影像生道理,及叁種聖教。”這四句偈含意很多,包含一切唯心業果的綱要。

  論曰:由道理及聖教,證知諸行是心果性,道理者,謂善不善法,熏習于心,由習氣增上力故,故行得生。

  由上面“影像生道理,及叁種聖教”,我們得以知道這個唯心業果的原理,然後還要去求證知。用什麼印證?上面一句話“定轉變自在”,靠定心去求“證知諸行是心果性”,定這裏面也已包含了戒。諸行,指我們一切心念思想習慣,乃至一切行爲的習慣,諸行是心的果性,都是本性心的功能所帶來的種子、成果,所呈現的性格。所以每個人個性不同,乃至兄弟姊妹那麼親近,彼此個性卻絕對不同。一個喜歡玩弄聰明的人,你叫他規矩一點,做不到;一個笨的人,叫他稍稍學聰明一點,不行;有些講話慢的,快一點好不好,改變不了,有些講話快的慢不了,沒有辦法改變。

  現代人喜歡講禅宗,禅宗不是“青蛙跳下水,噗通”一下就開悟了,不是那麼容易啊!真的禅宗是轉變你的心性。所以黃檗禅師說,真正悟了道的人自己曉得:“不異舊時人,只異舊時行履處。”

  人還是這個人,你自己的心性自己曉得突然轉變。一個懦弱的人變得堅強;一個講話啰嗦的人變得簡單扼要。如果這些動作都沒有運氣,你說悟了,那是“誤”了,聰明反被聰明誤。那一點理悟到沒有用,要心性的轉變,這是禅宗的真義。所以達摩祖師注重行,要行到,不是理到,聰明一點的人理都會到。

  什麼叫“道理”?簡單地說,善,不善(就是惡),兩者對立,中間不善不惡叫無記,我們心理的行爲經常在這叁種狀態。大家反省看看,思想不是向好的想,就是向壞的想,你說什麼都不想,像有些人站在那裏愣了半天愣住了,那叫無記。無記是什麼?你看嘛!有兩個朋友,一個牛、一個豬,就經常在這裏頭享受——無記。注意哦!打坐修道的人經常把在無記中當成定了。所以要特別小心,不要把無記狀態當成入定,那是很嚴重的事,千萬小心!

  道理就是這叁樣:善、不善、不善也不惡(停留在呆呆的狀態)。換言之,從這裏你要知道,心理的行爲是兩個相對的狀態,沒有中間,不善就是惡,中間那個不善不惡的好像平行在走,那是在小昏迷、不清醒的狀態。一清醒的狀態,心理思想作用不是善就是惡,那不善不惡是一段無明狀態,佛學名詞叫無明,禅宗叫黑漆桶。這其中差別很大很大,我們要注意這個。

  所以,熏習由心理作用而來。我們這一生帶來過去生的個性,加上現在的環境——“習氣增上力故”。所以生命這個“行”,生命生生不已的功能永遠不會斷絕,心理的作用也永遠不會停止。大家打坐學佛那麼久,爲什麼心念不能得清淨呢?行陰不能斷。你說我想去妄想,怎麼去得了?有意地控製妄想不起,正是行陰的功能,正是大妄想,這個理要通,我經常告訴大家,學佛用功修道,理不透徹沒有用,那是大家哄自己好玩而已!在那裏消耗光陰,莊子所謂“不亡以待盡”,坐在那裏看起來沒有事,其實在等死!

  

  

《宗鏡錄略講上冊 (第十章)》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