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鏡錄略講上冊 (第十一章)
南懷瑾教授講述
第十一章 心中自有黃金屋
由習氣增上力故,故行得生。又脫定障心清淨者,一切諸行隨心轉變。由彼意解自在力故,種種轉變。
現在再來解釋“定”,前面談到“定轉變自在”,定可以使我們産生轉變,而得到自在,原來是“由習氣增上力故,故行得生。”衆生因習氣而不能自拔,被拖著走,“又脫定障心清淨者,一切諸行隨心轉變。”一切藉定而求得解脫,解脫什麼呢?解脫心性的一切障礙,便能反過來轉變一切習氣的牽引,不再受製。大家學佛求解脫,學道求逍遙,結果學了佛、學了道以後,更不解脫、更不逍遙,這是很糟糕的事。
要“脫定障”,脫去這個定業,那些過去累積起來的種種習氣,須要真正入定了,一解脫這些障礙,心就得清淨。當然我們學佛、學打坐,有個大障礙,身體有病的人更糟糕,坐坐就難過起來了。這裏痛、那裏痛。這是業的果報。病由業,業由熏習。過去的種種熏習,現在都出現了。所以要“脫定障”,才能心得清淨,“一切諸行隨心轉變”,而得自在。但這要得大定才行。所以打坐的人,兩腿發麻了,即使“阿彌陀佛”,念個不停,麻還是照樣麻,轉不了。
道理在什麼地方?在第六意識的功能。必須要把第六意識解脫了,“由彼意解自在力故,種種轉變”,才能初步得“自在力”。認識的功能力量有這樣大,然後而起種種心性的轉化。
有很多學佛、學道的朋友,對第六意識還認識不清楚。只曉得第六意識浮面的那些妄念而已,就如水上的遊魚一樣浮在上面。真正的第六意識還不是這樣。等到完全做到了清淨,這個身體坐在這裏,認識很清明的時候,那就是第六意識的出現,但還沒有得到解脫。所以要第六意識解脫了,得自在力,那麼你的習氣慢慢地才開始了種種的轉變。這不是那麼簡單,不要以爲參個話頭,或如馬祖將百丈禅師的鼻子一扭,就悟了。
意解心自開
又由定心自在力故,隨其所欲,定心境界影像而生,是名道理。
真得到定,前面有個條件,要“意解脫”,所謂“意解心開”,同時也有“脈解心開”的作用。真的意解脫了,心理立刻起了變化,除了身心氣質的升華外,還可以逐漸明了心物一元的作用。因此“定心自在力故”,意解脫了以後得了真正的定,而此定有超出一般的功能。
“意解脫”所産生的現象也可以說是很唬人的,其中涉及到道家、密宗氣脈的道理,像心髒的氣脈“叭”一聲扒開了一樣,有如心髒病爆發。這些道、密的道理不清,真會嚇死人,被嚇死了,那是業,何苦?!有的變成神經病,那也是智力不夠、定力不夠。
有些人佛理懂了,生理、心理沒有起變化,根本沒有被嚇到的機會,那也很可惜。“定心自在力故,隨其所欲”,此“欲”不是後天的欲望。所以不要欲想一個西方極樂世界看看,究竟有沒有。或想要變化一個境界,就會立刻起作用。一切只是自然而然。“定心境界影像而生,是名道理”有些人打坐,往往會看到一些光、一些影像,或是這兒氣通,那兒氣通什麼的。記住,那只是你妄生的影像而已。如果把這當成了不起,當成道,那是自己欺騙自己,沒有用的。道理不通,把自己弄得苦惱、弄得神經。我非常反對這一套,何苦來哉!
諸位看了《金剛經》所提出的“空”。怎麼空啊?就算真的做到了“空”,那“空”也只是認識的影像産生的境界而已。所以要通這個理:“定心境界,影像而生”,其中是有其深刻原理的,學佛就要把原理弄得清清楚楚。
聖教者,謂叁種聖言。如經中偈雲:心將引世間,心力所防護,隨心生起已,自在皆隨轉。
這裏提出“叁種聖言”,也就是告訴我們有叁個重要的綱要。同時引用佛經中的話“心將引世間”。佛法絕對唯心,這物質世界,這宇宙的構成,是所有衆生共同生滅的業力所構成,“將引世間”,由之引發出來的。“心力所防護”,這物質世界的存在,也是在心力的防護影響之下。所以一切的影響都“隨心生起已,自在皆隨轉”,只有大自在的人才能轉得了物質世界。這種唯心的力量,主要是由定境來求證的。
又說:是故苾刍(比丘)應善專精,如正道理觀察于心,乃至廣說。
永明壽禅師又引用經句。佛嚴格地吩咐出家的弟子,“應善專精”去修持。但修持不是那麼簡單,應善爲抉擇,依據正確的道理,好好地反省、觀察自心,這就是“如正道理觀察于心”。“乃至廣說”,一切經典上說的很多,到處都這麼講。
又說:苾刍當知!言城主者,即是一切有、取、識蘊,是名聖教。
“識蘊”,不斷地如音樂的流轉,最後誰作主啊?另有一個不離于形聲、音聲以外,又不拘于其中的一個作主的力量。一切由自己的意識來作主。這意識又如城主一樣,又如帝王一樣,怎麼來的呢?“即是一切有、取、識蘊”,有、取與識都屬于十二因緣。我們衆生有個習慣,要抓個東西,認爲有。爲什麼?我們怕死,因爲死了什麼都沒有。因此習慣把這個世界的“有”,當成實在的“有”,抓得很牢。一旦失去了,就非常痛苦。學佛的人,應該認識清楚。
當然除了證道的人,真正才曉得這物質世界一切皆非我所有,只是暫時借用而已。而且只是影像不是真實的。因爲觀念的顛倒錯誤,把影像的世界當成真實的有,抓得牢。這就是“取”、“有”。
諸“有”當中,最假的就是“名”。許多不認識南某某的人,可能會談論南某人這麼樣、那麼樣。我還當面碰到一個人說:“南某人還沒死啊?”當然沒死,因爲他說的是一個名,跟我有什麼相幹?那只是叁個字而已。本想說:“我就是,還沒死。”但那樣不美,我只有這樣回答:“大概還沒死,我也不知道。”你看“名”多假!可是世界上的人,把“名”看得非常重。第二個就是“利”,就是錢……一切利益。這些“利”固然有其“用”,但錢財本來就是聚散無常的,眼看他起高樓,眼看他樓塌了。
(編案:到死還牢抓不放的例子,古今中外都不少。莎翁的名劇《凱撒大帝》中凱撒于西元前四十四年遇刺,在倒下前,除了指責出賣他的心腹,驚愕莫名地說:“也有你呀!布魯塔斯!”,還傲然宣布:“我啊,恒定如此辰,正確而安穩的方位,整個天穹都無匹俦。”)
在不同時空的因緣變化中,哪有永久不變的東西?可是我們把一切當成非常實在,這就是“取”。這些都叫“有蘊”、“取蘊”,當然最重要的“識蘊”。這心識不了解這些東西的假合,勢必對它追逐不已。“有”、“取”、“識”是十二因緣中的叁支,這是聖人給我們的教誨。故說“是名聖教”。
(編案:“有”、“取”、“識”叁支之濃淡,因每人業報之不同而有所差異;然就一般人而言,則隨歲月之變遷,而有由濃至淡之趨勢。蔣捷的一阙“虞美人”詞,即感性地勾勒出人生少、中、老叁個階段的情境,同一聽雨,而至情懷老去,乃能智思清明。
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中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如今聽雨僧廬下,發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是知福隨心至,患逐心生。如響應聲,似影隨質。
儒家、佛家一樣都曉得唯心的道理,所以經常引用“自求多福”這句話。“是知福隨心至,患逐心生。”是永明壽禅師的好句子。“福隨心至”,換個角度來講,就是“福至心靈”,不過,就少了唯心因果觀念的味道了。患,就是毛病,就是罪惡。“患逐心生”,其理亦同。好像影子隨身體走一樣。雙手一拍一定出聲,也一定有回響。又如陽光下面,由于身子一動,影子立刻跟著轉變,那麼快!我們一生的遭遇,乃至今天的遭遇,罪、福都是由心來的,而且是“如響應聲,似影隨質。”
未到金人且入夢
下面是段佛經上的故事,一般學者都認爲是神話,實在不能令人相信,姑且當神話看也好,當真的看也好,大家想想其中是否有道理。
如阿那律供辟支佛之一食,甘露而常盈空器,金人而用盡還生。
佛有一個弟子叫阿那律出了家。他的果報,佛後來在戒律部分說出來。這個人很有錢,佛的出家弟子有好幾位都很有錢。他的一生有什麼果報呢?他在多生以前,供養一位僻支佛一餐飯,因此所得的果報是“甘露而常盈空器”。一直到他每一次投生以來,他家裏都很富有。誰家生了這個孩子,都受菩薩保佑,米缸空了,自然會生出米來,大概連稻子都不要種。
他家裏還有個金人。沒有錢,把金人手指砍了,換了錢用。結果回來,金指又長出來。砍了腿又長出來,就是這樣。
阿那律者,此翻無貧。《賢愚經》雲:弗沙佛末世時饑馑,有辟支佛利吒行乞,空缽無獲。有一貧人,見而悲悼白言:“勝士,能受稗不?”即以所啖奉之。食已作十八變。
阿那律翻成中文的話,叫做永遠不窮。
永明壽禅師指出,故事典故出在《賢愚經》。很久以前,在弗沙佛的時代,到了末世。末世也就是地球、世界快要毀滅之時,發生了饑荒。當時也有位辟支佛,他的句字叫利吒,他在行乞,卻“空缽無獲”,到處化緣化不到一口飯吃,因爲大家都窮苦,都沒有飯吃。當時有一位窮人,非常地困苦,看到這位出家修道的人,端個碗,到處化不到食物,很難過。
世界上同情窮人的人往往是窮人,等到你有錢的時候不大會同情人。患難中的人,最會同情患難中的人;痛苦中的人容易同情痛苦的人。像我們現在沒有痛苦,看到痛苦的人,“哎呀!好可憐”就一句話,是講了,但不痛不癢。“好可憐”,就走了。人在窮苦中那一念發出來的動機,是至善的。有錢人如果施舍了一億的黃金,不及那個沒有錢的人布施一毛錢的這個念頭。果報是這樣,唯心的,不是講外在形態。
在那時,這個窮人看到他,並不是尊重他有道,我來培養個功德,會得福報,那錯了,你放心,不會得福報,這是作生意心理。他當時沒有管這個人有道沒有道,他只覺得這個修道人餓得這樣扁…
《宗鏡錄略講上冊 (第十一章)》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