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不亂做事就是修行
一提到學佛,大家總會談到自己的時間不夠,怕自己學不好佛,實際上這是一種錯誤的認識。如果你真的沒有時間去打坐、誦經、拜佛的話,你一心一意地去做世間的工作,本身就是在修道、就是在學佛。並非放棄世間的工作,把自己關在家裏誦經、打坐、拜佛,這才叫學佛。
不知道大家想過沒有,一心一意地誦經、拜佛和一心一意地工作,它們之間有什麼區別沒有?你一心一意地拜佛,是在做一件事情;一心一意地工作,也是在做一件事情。既然都是一心一意地在做某一件事情,從本質上來講,怎麼會有區別呢?你只要是能夠一心一意地做任何一件事情,都是在訓練自己的定力。你如果達到一心一意做一件事的境界,那就說明你有了一定的定力。你有了定力,想到任何一個國土去都可以。《阿彌陀經》裏講,念佛念到“一心不亂”,才可以往生極樂淨土。它並不是說你“念佛”能夠往生極樂國土,而是因爲你念佛産生了定力,有了一心不亂的定力做基礎,才可以往生西方國土。換句話說,你上班、工作一心一意,有了定力,你也可以借助這個定力,想往生哪裏,就可以往生哪裏。並不是說只有誦經、打坐、念佛,才可以往生西方淨土。因爲能夠往生,是通過誦經、打坐、念佛而産生了定力,並非是誦經、打坐、拜佛這些形式。任何一個法門都是爲了産生定力,有了定力才能隨心所欲。一心不亂是最大的定力。
如果說世間的事你沒有辦法一心一意地去做,那麼你想通過誦經、拜佛達到一心一意(一心不亂),那更是不可能的。因爲世間法是最基礎的,我們連世間法都做不好,都不願意去做,又怎麼可能通過修行,把學佛這種法做好呢?好多人認爲世間法麻煩、複雜,實際上學佛修道,比世間法更要複雜。許多人誤以爲只要打坐、只要誦經或者是拜佛就夠了,實際上這些僅僅是個皮毛、是個工具,借助于這個工具,培養出我們的定力,這才是我們所要追求的目的(第一步的目的)。如果連第一步都達不到,都修不出來。那麼第二步的“慧”,就更難出現,因爲“定”是基礎。
大家通常都喜歡打坐、誦經,實際上他是帶著一種散亂心在打坐、在誦經,他自己根本沒有覺察到。如果說你的散亂心很強烈的話,你誦的經再多、坐禅的時間再長,根本沒有多大用處。往往我們在做事情的時候,妄想反而更少、散亂心會更輕。如果你在做事情的時候妄念多、散亂心重的話,你思想就集中不起來,你就做不好事情。而你在打坐的時候,因爲沒有事情做,坐在這個地方,名義上是在打坐,實際上是在胡思亂想,你覺察不到。這也就是爲什麼古師大德們不主張信衆去打坐,而喜歡讓大家在“行、住”當中鍛煉自己的心態。
大家是否經常發覺,越打坐妄念越多呢?因爲你坐在這個地方沒事情做,所以就會胡思亂想。如果是忙忙碌碌、很緊張地在工作的話,你哪裏有機會再去打妄想呢?你一心一意在做事情,這本身就是“定”。這個“定”與你一心一意念佛的“定”,有什麼區別呢?如果連最基礎的、做事情的定力都培養不起來,你想通過坐禅來培養定力,那更是困難。坐禅能夠産生定力,往往是很高層次的人才可以做得到的。而現在學佛的人恰恰相反,世間的事情沒有耐心去做,卻想直接通過坐禅來培養定力。實際上這樣的情況會發生在我們每個人的身上:明明是在坐禅,可是頭腦裏卻像開運動會一樣,裏面的妄念根本斷不了,甚至沒出現過“一心不亂”,只有妄念紛紛,有時候在緊張的工作當中,更會出現“一心不亂”。
如此說來,生活中的每一項工作,都可以利用它來修道,它本身也就是在修道。不需要你放下手裏的工作,再把自己關起來修道。古人確有很多是呆在山上修行,那是因爲他們在行腳若幹年後,定力相當深了,需要最後的沖刺,才把自己關在洞裏,住到山上,短期的修上1—3年,就成就了。我們現在是行腳的功夫沒有、願力也沒有、參學的知識更不具備,可是都想把自己關起來,一頭鑽進洞裏面修煉,結果修上幾個月,長的修上一年、兩年,什麼也沒有,反而容易失去道心,怪師父的法門不對。
修道是需要大福報的人,才能做得到。不是說你坐在這個地方清淨自在、沒有人打擾,就證明你有大福報,這不叫大福報,因爲任何人,只要狠一狠心,不管家庭、不管工作,都可以做到這樣。問題是,你這樣坐上幾年下來,是否能夠悟道?一個人成就,不僅是需要智慧,更需要福報。只有他的福、慧具足了以後,才能夠達到。通常大家所說的“功德圓滿”、“福慧具足”,是要靠在紅塵中任勞任怨的曆煉。
世間任何一件事情的成與敗,都需要因緣的和合與具備。我們學佛修道同樣也是需要因緣成熟以後,才能夠修道。進一步,才能夠成道。既然是需要因緣的和合,那就不是一個人可以達成的,佛門裏面通常講的“法、財、侶、地”這四要素,本身就不是你一個人可以成就的。但是你一個人可以去努力創造這些條件。抛棄世間的工作,爲自己創造一個安靜的環境來修道,你會說這個條件我完全可以達到。固然這種條件你可以達成,但是你僅僅找到了一半。爲什麼說這種環境你具備了以後,才是找到了一半呢?往往在清淨的環境當中,覺得自己的心性很穩定,可是一旦離開這個環境,平時所修的一點定力就消失的無影無蹤。因爲我們修的定與慧,是在“動”中使用,是在紅塵中使用。既然是在紅塵中使用,你想完全脫離紅塵,不想進入紅塵而修來定、慧,那是完全不可能的。佛法離開世間,根本沒有立錐之地。實際上真正修煉的道場是在紅塵。許多修行人離開紅塵、跑到山上,這才是真正的“小乘”。大乘菩薩的路線,絕對不會離開人群、離開社會。
修行和世間脫離,這僅僅是一個很短暫的過程。它真正的目的是爲了更快地返回人間、進入紅塵。大家這麼一聽,是否會出現這樣一種心態:我們都閉關兩、叁年,再趕快出來,返回紅塵,這不是很好嗎?乍聽起來確實很有道理,實際情況並非如此。一個人對紅塵沒有真正産生厭離心的時候,根本沒辦法離開紅塵修道,即使你暫時離開了紅塵,躲進了屋子裏,可是你滿腦子想的還是紅塵裏的事情。想紅塵中的事情,一方面是周圍的環境迫使你想,比如說你有家庭,這是一個很現實的問題,你必須處理好。還有一種人,不是家庭需要他,而是他自己放不下社會上的這些七情六欲。當一個人沒辦法超越這些的時候,就算你條件具備了,暫時離開了紅塵、躲進了山洞,你的因緣沒有結束,過一段時間還會因爲種種原因迫使你出來。
大家通常講到的“業力”,你根本就無法想象。任何一種因緣的成功,都不是現在馬上可以達成的,真的是要經過好多世,慢慢促成的。有的人不想出家,環境逼得他出了家;有的人想出家,環境逼得他出不了家。正所謂:各有因緣,莫羨他人。你現在處在什麼位置,處在什麼行業,你就安心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世間法和出世間法沒有區別,從理上講,也許大家都明白,可是真正要接受的時候,就困難了。爲什麼在理上明白了,而落到實際生活當中、落到言行當中又做不到呢?因爲你僅僅是理解了,並沒有感受,還沒有實證到。你們在世間做過事情的人都知道,當一個問題出現在面前,沒有辦法解決的時候,你哪有機會去胡思亂想呢?當你整個身心撲在這件事上的時候,跟你整個身心撲在念佛、念咒語的時候,有什麼區別呢?
古時候經常有人舉行“般舟佛七”,就是七天七夜不睡覺、不坐下、不停地走動、不斷地念佛、繞佛。念到最後幾天,他身心高度疲憊,都僵硬了。你們可以想象,七天七夜不斷地繞佛,不睡覺,七天七夜就是慢慢地走,慢慢地走,甚至連飯都不吃,身心高度緊張,繃得緊緊的,怎麼會有機會打妄想呢?當他的身心高度緊張的時候,頭腦裏的雜念自然會停止,一旦頭腦的力量停止以後,靈性的力量就迸發出來了。但是現在的人,很少走這條路線,也不適合走這條路線。目前通常走的路線是什麼呢?大家最熟悉的就是念“阿彌陀佛”或者是誦經。實際上這種方式是不緊也不松,你們是否注意過“不緊不松”這句話?它是一種什麼狀態呢?是一種什麼境界?不緊它就應該松,不松它就應該緊,又沒有緊,又沒有松,那麼大家身心的力量在哪一邊呢?肯定兩邊都不在,在中間。既然是在中間,你就沒有辦法入道。道它不是在緊的當中,就是在松的當中;不在緊的當中找到,就在松的當中找到。你又不想在緊張當中找,又不想在輕松當中找,你肯定哪裏也找不到。因爲一個人在高度放松當中沒有雜念,在高度緊張當中也沒有雜念。雜念在什麼時候産生的呢?就是在不緊不松的時候,容易胡思亂想。密宗裏身、口、意同時下手,就是爲了高度緊張、高度忙碌、高度集中。他們是從緊張的一面獲取。而漢傳佛教的念佛、參禅,實際上它是從“松”的一面獲取。一直松下去,松到最後,無可再松了,一旦身心的力量反彈過來,就會有一個大的轉變。因爲一個人的思想(尤其是一個凡夫的思想),如果能夠把它像鍾擺一樣,完全擺向左邊,就意味著它很快會擺向右邊,你能夠通過一個方法,把它全部擺向右邊的時候,就意味著它很快會擺向左邊。佛門裏面講:“不疑不悟,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你用不緊不松的心態去做事,去用功,就像鍾擺處在中間一樣,既沒有擺到右邊,也沒有擺到左邊,結果你是很難悟道。
一個人通過做世間的事情,能夠集中,一旦他把這個力量轉向修道,還是能夠集中起來。如果你連世間的事情都沒辦法集中起來去做的話,你把力量轉向修道,你同樣還是沒有辦法學會集中。你能夠在一件事情中學會了集中,那麼你把這個記憶、這個方法帶到任何一個領域裏面,同樣都能夠集中。不存在你做世間事能夠集中,把力量轉過來修道,就忘記了集中的方法了。我曾經說過一句話:中國共産黨的開國十…
《降伏其心 二 一心不亂做事就是修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