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大元帥是俗家人,如果他們真的能出家修行,每一個人都是一代宗師。因爲他們對世間事能夠全心全意、忘我地投入,這種力量一旦轉移到學佛修道,同樣會全心全意忘我地修道。一個能夠全心全意修道的和尚,即便他還俗了,在世間法上他一樣會有一番大的成就;在世間法上有成就的人,他就是出家當了和尚,同樣也是做大和尚。因爲他能夠把這種力量集中起來,一心一意去做。有些人他在家做事成就不了,他出家學佛也成就不了;他出家成就不了,還俗了做世間事,他也成就不了。因爲他沒有辦法把這股力量集中起來,一心一意做一件事情。他只能帶著非常散亂的心做事。專心做世間的事和專心做佛門裏的事,絲毫沒有區別。做事,它只是一種方法、一種手段,它的目的是爲了達到一心不亂。不管你采用何種方式,你能夠一心不亂,就是修道。
我經常愛給大家舉的一個例子:銀行裏的會計、出納員在數錢的時候,都是高度集中,他們平時就養成了一種隨時就能高度集中的習慣。掌握了這種技巧、有了這種記憶力、習慣性,他們一旦把這股力量轉過來參禅、打坐,會如同他數錢時一樣,高度地集中。
力量只有一種,不存在世間法和出世間法,你把這個力量用到任何一個地方,都會有成就。問題是你是否駕馭了這種力量。在這裏住得時間久的人,都知道我講過如何訓練自己的散亂心的方法:晚上打坐時,把燈關掉,點上一支香,眼睛一直盯著這支香,每天晚上觀一支香。你能夠這樣做到一個月下來,你的雜念自然就會減少許多。當一個人散亂的心很輕的時候,再去做事情就會很清醒地去做,方向就會明確。不至于吃完了飯還不知道該幹什麼。到了現場還在發呆,眼睛瞪得大大的,不知道怎麼下手。爲什麼會有這種情況呢?散亂心太重了。
古時候祖師們開辟道場的時候,哪裏有時間天天去打坐呢?爲什麼古時候的祖師們,越是在艱苦的環境中,成就的越多呢?在道場建成了以後,到了第二代、第叁代的時候,人才出現的越少了呢?因爲第一代建道場的人,整個身心撲在道場上,每天都在忙,根本沒有時間打妄想。第一代把道場建好了,第二代不需操心去建了,優哉遊哉、自由散漫。到了第叁代、第四代,開始豐收的時候,就到了有利可圖、可爭的時候了,就更不會有心去修道了。
我們只要是細心查閱一下,就會發現:每一個廟裏的開山和尚,多半人都成就了。你們以後可以注意這方面的資料,去查閱一下。爲什麼第一代建寺的人沒有時間去修煉、誦經、打坐,早晚課都來不及去做,反而還會成就了呢?現在條件好了,有許多人不用去上班了、不用去建廟了,把自己關在屋子裏面,一天誦多少經、念多少佛,爲什麼幾年下來卻不會成就呢?因爲他沒有壓力,就像一個很輕的擔子放在你們肩上,你們還有多余的力量東張西望、搖頭晃腦、擺來擺去。如果二百斤的力量放在你們肩上,你們路都走不了,哪裏還有機會打妄想呢?更不用說搖頭晃腦了。這個時候你的思想和你肩上的擔子合二爲一了,這才叫做真正的“心與法合二爲一”,這個擔子就是法門。如果你沒有辦法達到心與法合二爲一的話,要想成就絕無可能。什麼時候修到心與所修的法合二爲一了,你成就才有希望。
就像彈琴,剛開始學習彈琴時,自己聽不到自己彈琴的聲音,彈久了,熟練了以後,自己就能聽到自己彈琴的聲音。爲什麼呢?就這個問題,我請教過教我彈琴的老師,她說,你猜猜看,爲什麼自己彈琴聽不到,別人彈琴你能聽得到呢?因爲你的手指不靈活,當你彈琴的時候,你的整個身心都集中在手指上,所以聽力就會減退。當你彈熟了以後,有足夠的能力放松了,你的思想轉移了,沒有放在手指上,你跳出來了;而手指已經形成了神經記憶、肌肉記憶,它自然而然的在彈了。因爲你跳出來了,所以這時候你能夠聽到自己彈琴的聲音了。我們佛門裏面常常講的觀照者、旁觀者,實際上跟彈琴的道理一模一樣。
爲什麼我們現在觀照者不出現呢、旁觀者找不到呢?因爲你既沒有高度的緊張,也沒有高度的放松。學習彈琴,一開始 就是高度緊張,身心繃得緊緊的,彈上兩個小時,累得整個骨頭像散了架一樣,沒學會放松。等你彈上幾個月,甚至幾年之後,身心、手指自然放松了,彈起來一點都不會累。學開車也是這樣,剛開始,一上車,抓住方向盤,整個身心繃得緊緊的,開上幾個小時累得要死。等你學熟練了以後,用兩個手指放在方向盤上,輕輕地搭在上面就可以。因爲我是剛剛學開車,所以我可以談這個道理。前幾天學開車累得要死,掌握了以後,才知道根本不需要力氣。這也就是爲什麼剛開始大家學打坐時,坐上2個小時,整個身心就像散了架一樣,累得又僵又硬。而老坐禅的人,當身體累得不得了的時候,盤上半個小時腿,身體就放松了,體力就恢複了。越打坐身體越舒服、越輕松、精力越充沛。剛開始打坐時,坐上1個小時,就累得不得了了,想趕快躺在床上休息。爲什麼?因爲你不會利用打坐時放松,你必須要下座,躺在床上通過睡覺放松、下地通過散步放松。有功夫的人,可以通過打坐放松。所以不需要下座、躺下睡覺放松。就講到這裏,下面把時間留給你們提問題,一起討論。
《降伏其心 二 一心不亂做事就是修行》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