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鏡錄略講上冊 (第八章)
南懷瑾教授講述
第八章 牛馬道上話前因
若依此旨,信受弘持,如快舸隨流,無諸阻滯;又遇便風之勢,更加橹棹之功,則疾屆寶城,忽登覺岸,可謂資糧易辦,道果先成。
“若依此旨,信受弘持”,這是最後的宗旨。成佛是大智慧的成就、大智慧的解脫,即所謂大般若成就。永明壽禅師說,《宗鏡錄》的宗鏡,以禅宗爲主,如鏡一般照一切世間、出世間的東西,包括各宗各派法門。
“如快舸隨流,無諸阻滯;又遇便風之勢,更加橹棹之功”,就像快船順流而下,不但順風,沒有阻礙,又碰到劃船技術好。“則疾屆寶城,忽登覺岸。”寶城是《法華經》的典故。一切衆生皆是佛的愛子,佛爲渡愛子而想盡辦法在歸家途中設了許多假的地方——化城,一步步誘導愛子到真正的寶所。
講到這裏,我們又要提《西遊記》的故事,孫悟空保護唐僧取經,快到西天時,在雷音寺碰到一個假佛,同真佛一模一樣,簡直無法分辨。把孫悟空搞得莫名其妙,昏頭昏腦,認不得真假。
修行人有時覺得自己了不起,入了化城而不知,化城盡是魔境。真的寶所是法王之家,歸家穩坐。
福慧雙修,成佛之因
“可謂資糧易辦,道果先成。”大家想學佛,學佛要花本錢的,這個同世間一樣,沒有本錢就想學佛,辦得到嗎?學佛要什麼錢?要“資糧”資本、糧食。哪一種資本?一是福德,一是智慧(般若)。
福德沒有具備,一上來就想悟道,就是做生意也沒那麼便宜的事。想勞力賺點錢多困難!平生沒有種一點福德,坐在那裏只想管自己的人會有福德?那就奇怪了!那些爲世間救世救人、爲他人忙碌的人都白幹了!那真是笨蛋的可以,只有你最聰明,只管自己兩腿一盤就成佛?唉呀!有這樣便宜的事我早幹了!
福德、智慧資糧不具備就想成道?沒有那麼簡單。
但是永明壽禅師說,你必須先了解《宗鏡錄》這部書,所謂“資糧易辦,道果先成,這是一條出路。
披迦葉上行之衣,坐釋迦法空之座,登彌勒毗盧之閣,入普賢法界之身。能令客作賤人,全領長者之家業;忽使沈空小果,頓受如來之記名。
“披迦葉上行之衣,坐釋迦法空之座。”佛拈花微笑,傳法給迦葉尊者,是爲禅宗第一代祖師。
我常跟出家同學講戒律時會提到佛的十大弟子,所有聲聞衆,每一個都挨過罵,經典上不大看得到,戒律上看得到。佛也同我們一樣,脾氣來了痛罵,笨蛋、臭蛋、皮蛋都拿上來。唯有迦葉尊者一生沒挨過罵。迦葉尊者的“行”——修行的行爲、福德、智慧樣樣好。佛一生只真正接受一個人的供養,那就是迦葉尊者所供養的金縷袈裟。
迦葉家族世代有錢,未出家前,是印度首富;出家後,財産全舍了,只帶一件金縷衣出家。金縷衣是無價的珠寶穿成的。
現在出家人穿的袈裟,是一條黃線滾在紅衣服上,叫金襕。袈裟,爲什麼這麼穿呢?這不是印度佛教的製度,是是中國佛教的,唐代以後,大和尚受皇帝賞賜時穿的,一塊塊方形兜攏,那叫福田衣,要爲一切衆生種福田。
佛接受迦葉尊者供養後披上袈裟,涅槃時交待迦葉不准死,到雲南雞足山入定,等彌勒佛下來,把袈裟交給彌勒再涅槃。所以迦葉尊者還在那裏等著。
至于有人懷疑他怎麼會從印度跑到雲南來?因爲雲南當時與印度邊界不分。
“登彌勒毗盧之閣,入普賢法界之身。”彌勒樓閣上次提過。
學佛第一步先要改正心理行爲,那得先研究《華嚴經》的《普賢行願品》,從發願到行履,都要那麼做的。
“能令客作賤人,全領長者之家業,”這是《法華經》上次講過的典故。
“忽使沈空小果,頓受如來之記名。”也是《法華經》的故事。《法華經》先是把小乘根器、焦芽敗種趕出去。佛最後講完這部經又對這些人授記,任何人都會成佛,那些原來被貶被斥罵的,慢一點他又會回轉過來變成好的,只是時間問題。
未有一門,匪通斯道;必無一法;不契此宗。過去覺王;因玆成佛;未來大士;仗此證真。則何一法門而不開?何一義理而不現?無一色非叁摩地;無一聲非陀羅尼門。嘗一味而盡變醍醐;聞一香而皆入法界。風柯月渚,並可傳心;煙島雲林,鹹提妙旨。
任何聲音皆是咒語,最高總持法門。
這些文句很有文學味道,接下來最美的文字又出現了,真是經常高潮疊起!
“風柯月渚,並可傳心;煙島雲林,鹹提妙旨。”很美的句子!任何景致都可傳心。一片樹葉,風一吹,悠悠一飄,悟道了!月亮照在沙汀上,一看!悟道了!“歸來手把梅花嗅,春在枝頭已十分。”
這些都是好句子。搞文學的人抄起來,將來自己文章寫進去,人家不曉得來源,嘿!就把人嚇倒,學問好。你不要告訴他是《宗鏡錄》上來的喲!他問你,你叫他去查、去讀書。
步步蹈金色之界,念念嗅薝葡之香,掬滄海而已得百川,到須彌而皆同一色。煥兮開觀象之目,盡複自宗;寂爾導求珠之心,俱還本法。
通玄峰頂不離人間
遂使邪山落仞,苦海收波。智楫以之安流,妙峰以之高出。
“妙峰”,《華嚴經》境界。善財童子悟子道,得了根本智,但是差別智難求。世間法都要會,樣樣可通大道。善財奉老師之命出外參訪,第一參就找法名叫“德雲”的和尚,德雲在哪裏?站在妙高峰頂上,又妙又高。善財童子拼命爬,爬到妙高峰一看,連個人影都沒有,那有個德雲比丘?這事怪了!跑到山裏找和尚,山頂上沒有和尚,和尚大概下山還俗去了!
和尚哪裏去了?
回頭一看,和尚在另外一個峰頂。
這個故事,又妙又高。一般總認爲出家、出世是道,結果善財到了妙高峰頂找不到人。
那麼,道在哪裏?
在另外一個山頂上,那個山頂可以入世,也可以出世,那地方就有道。
《華嚴經》五十叁參,第一幕鏡頭就把佛法說完了!
妙高峰頂找到德雲,道德如雲,一切道德像雲、雨一樣灑起來,蓋覆天下衆生。這個不是站在妙高峰頂能夠辦到的。一個人在孤峰頂上獨立,萬緣不沾,“不要找我,我要修道”,你永遠找不到這個和尚,而且不能成就道德之雲。
所以德雲比丘在另一個峰頭站著。
但是,話又說回來,你沒有先爬到妙高峰頂的話,你就不會回頭找到德雲和尚。因此你只好剃了頭先爬到妙高峰上再說,不爬到這裏不行,找不到的,這條路只有這樣通。要把這個佛經的故事悟到,可以修道了!
所以,搞通《宗鏡錄》,“智楫以之安流,妙峰以之高出。”那才是真正的妙,極平凡而極高明,佛法就在世間最平凡,妙高峰就在這兒。
下面一節是結論。
今詳祖佛大意,經論正宗,削去繁文,唯搜要旨。假申問答,廣引證明。舉一心爲宗,照萬法如鏡。編聯古製之深義,撮略寶藏之圓诠。同此顯揚,稱之曰錄。分爲百卷,大約叁章。先立正宗,以爲歸趣;次申問答,用去疑情;後引真诠,成其圓信。以玆妙善,普施含靈,同報佛恩,共傳斯旨耳。
“今詳祖佛大意,經論正宗,削去繁文,唯搜要旨。”叁藏十二部有多少佛經?永明壽禅師爲我們做整理工作,刪去繁文缛節,集中精要。
“假申問答,廣引證明。舉一心爲宗,照萬法如鏡。”文章體裁是對話問答方式。什麼叫《宗鏡錄》?宗字在此,唯心爲宗,萬法如鏡。
“編聯古製之深義,撮略寶藏之圓诠。同此顯揚,稱之曰錄。”把所有佛法要點集中記錄下來,所以叫《宗鏡錄》。
“分爲百卷,大約叁章。”永明壽的分類大約叁章,他覺得已經整理得非常科學,那時可以,現在又不行了。
“先立正宗,以爲歸趣;”(這是第一章。)
“次申問答,用去疑情;”(這是第二章。)
“後引真诠,成其圓信。”(這是第叁章。)
“以玆妙善,普施含靈,同報佛恩,其傳斯旨耳。”以上是永明壽寫《宗鏡錄》的一篇序文。我們沒有辦法照他的卷一、卷二……這麼講下去,因爲我研究過,照這樣講下去,大家會很無聊。老實講,大家佛學沒有基礎,尤其現在的青年同學,你說中國文字不好嘛!個個很高明,中國字都認得,道理都會講,但是不深入,你說好嘛!實在不行,很難辦。所以我研究半天,只好顛倒過來講。這是第一次試用這個方法。
現在,我們不照次序講,因爲我曾經照次序分段做過一陣功夫,本想做完,但中間跟大家開始研究討論時,又把工作擺下來。我做的工作素來沒有結果,這是學西藏喇嘛的方法。沒有結果,就永遠跟大家在一起;有了結果,涅個槃就跑掉了!所以很多事我都做半截擺在那裏,以保留一個未了之緣。
唯識與因果
接著我們討論第四十二卷。真正的唯識來了。
這裏有一個很嚴重的問題。永明壽禅師對唯識學尤其見解獨到。他把當代各宗各派研究唯識的大師一齊請來,分別提出要點,而歸納出一個總結論。可是後世一般研究唯識的中國人,對他的唯識連理都不理,認爲非正宗,這是很開玩笑的事。換句話說,後世研究唯識的學者,有必要注意及此。
宋代以後,佛教各祖師鹹稱永明壽禅師爲彌勒菩薩的現身,他宏揚自宗唯識,特別講得好。所以我們先研究他的唯識部分。尤其是現代人,配合這個時代即二十一世紀開始的學術文化思想,以及廿一世紀開始的真正佛法,必須先要了解這個。
研究《宗鏡錄》綜合的唯識學,必須先從四十二卷提出一個思想理念:明辯因果。
我經常說,學佛的人,在家也好,出家也好,必須相信佛法叁世因果、六道輪回的思想。
(編案:叁世因果、六道輪回、自作自受等思想,普見大、小經典,現略舉數則,以供參證:一、《中阿含經》:“世尊告諸比丘:“隨人所作業,則其受報如是。”二、《雜阿含經》:“有業報而無作者,此陰滅已,異陰相續。”叁、《孛經抄》:“天地之間,一由罪福;人作善惡,如影隨形;死者棄身,其行不亡;人死神去,隨行往生。”四、《光明童子因緣經》:“一切衆生所作業,縱經百劫亦不亡。因緣…
《宗鏡錄略講上冊 (第八章)》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