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則無邪不正,有僞皆空。
含生就是衆生。《宗鏡錄》所代表的正宗,就是禅宗的正印,禅宗包括教理通,功夫要修證到,這是正統的禅宗。到了這樣以後才能自利利他,即所謂“無邪不正,有僞皆空”,就是《六祖壇經》講的:“正人用邪法,邪法即是正。邪人用正法,正法亦成邪。”什麼叫邪、正?若還未證果,未證得圓融的叁賢五乘都還是邪門;必須要圓滿證悟,才算證果。所以此時到了“無邪不正,有僞皆空”,一切有法整個徹底空了。
(編案:《仁王護國經》雲:“叁賢十聖住果報,惟佛一人居淨土。”
“叁賢”即十住、十行、十回向諸位菩薩。十聖即十地菩薩。果報即實報土,淨土即常寂光土。依此經而論,地前叁賢之人,未得無漏,未能證果,但有智故,能伏煩惱而不能斷,故名伏忍。初地、二地、叁地菩薩得無漏信,名信忍。四、五、六地菩薩順菩薩道,名順忍。七、八、九地菩薩妄惑已盡,了知諸法悉皆不生,名無生忍。第十地等覺菩薩諸惑斷盡,清淨無爲,湛然寂滅,名寂滅忍。
若依《大乘起信論疏》,有五不退之說,如下:
一、信不退:即十信位菩薩發大信心、笃信中道圓妙之理,常住平等,不遷不變,信行滿足而無退轉。二、位不退:菩薩十信滿足,入十住位,乃至十行、十回向位,即得分見法身;住正定位而不退轉;叁、證不退:菩薩叁賢位滿,即入初地,乃七地證遍滿法身,生無返佛土而不退轉。四、行不退:即菩薩七地功德滿足,入于第八無功用地,入等覺位,了煩惱即是菩提,無有煩惱可退轉。
爲便初機,再將有關名詞解釋如下:
一、十信:信心、念心、精進心、慧心、定心、不退心、護法心、回向心、戒心、願心。
二、十住:發心住、治地住、修行住、生貴住、方便具足住、正心住、不退住、童真住、法王子住、灌頂住。
叁、十行:歡喜行、饒益行、無嗔恨行、無盡行、離癡亂行、善現行、無著行、尊重行、善法行、真實行。
四、十向:救一切衆生離衆生相回向、不壞回向、等一切佛回向、至一切處回向、無盡功德藏回向、隨順平等善根回向、隨順等觀一切衆生回向、真如相回向、無縛解脫回向、法界無量回向。
五、十地:依次爲歡喜地、離垢地、發光地、焰慧地、難勝地、現前地、遠行地、不動地、善慧地、法雲地。
大智成大恩
由自利故,發智德之原;由利他故,立恩德之事。
禅宗說開悟證道的人,乃證得叁身:法身、報身、化身。法身是什麼體?剛才講的:“此識者,十方諸佛之所證。此心者,一代時教之所诠。”即是法身之體,法身有斷德。報身是用,比如我們的身體是凡夫業報之身,若悟了道、成就了,即成諸佛菩薩正報的功德報身。
所以,證悟了道的,報身就有智德,有大智慧。至于化身則有大恩德,爲了廣度衆生而現千百億化身。但叁身何以成就?就靠明心見性,真切的悟道而證得。所以說“由自利故,發智德之原。”
我們爲什麼打坐用功?在報身上修。不過大家還未修成功,因爲還是業報之身。所以生病的人,苦啊!難過啊!是自己在受業報,這是前生種的因,所以現在受報應。如果悟了道的人,入定在叁、四禅天定境中受樂的福報,就叫報身,這個報身在大智慧之智德。再由報身修成功後,化身“由利他故,立恩德之事。”《法華經》上即說觀世音菩薩有叁十二應化身。比如幾天前有位同學出家,本來頭發留得好好的,現在出家了,何以如此?“應以比丘尼身得度者,即現比丘尼身而爲說法”,這是化身的比喻之一。化身是爲了利他,因利他故,有大恩德。
據天臺宗的分類:法身,斷德;報身,智德;千百萬億化身,有大恩德。何以見得?那就要研究永嘉禅師的《證道歌》。
叁身的成就與解脫、般若、法身叁樣缺一而不可。悟道即已證得法身的境界,法身就要解脫,一切煩惱結使都解脫掉。爲什麼能夠解脫?大智慧的般若。
所以,法身、般若、解脫叁者不可缺一、不可偏廢。自己認爲有功夫、有證道?這叁樣可測驗自己,還不要人家測你,自己都很清楚。道理講得通,打起坐來功夫、境界都有,碰上事情煩惱起來,解脫不了,你那個法身呢?像市場的發糕,發酸了!這不是法身。真正的法身就有解脫、般若,缺一不可。
所以,法身不癡即般若,般若無著即解脫,解脫寂滅即法身,叁者是圓的,缺一而不可。真悟道、證道的人,今天得一點利益,法身有一點清楚,解脫的功力就大,般若就發,這是一定的道理。這不是明白、懂理就是,要知道這叁德不是可以隨便吹蓋的。
成智德故,則慈起無緣之化;成恩德故,則悲含同體之心。
唯有成道的人有真正的慈悲,因爲他智慧上有智德,自然起無緣之慈悲,因爲他的功力能夠做到,他應化身,成恩德故,才能夠悲含同體之心,無緣之慈,同體之悲,沒有作用,沒有條件。不是我看他好可憐,因此我可憐他,這已經不是菩薩的慈悲,有條件了。什麼條件?因爲你覺得他好可憐,才可憐他,不對!無緣之慈是沒有這回事,同體之悲就是沒有這回事,他可憐就是我可憐!這個地方就功力、見地很嚴重地考驗自己,希望諸位真正學佛的人自己注意,據我個人體認自己,因此認識自己,也認識大家,覺得沒有一個真正夠得上資格學佛或學禅的人。所謂悲心!慈心?叫人家慈悲我還差不多!我們哪裏會慈悲人家?好好學習後再講吧!真正做到慈悲,“則慈起無緣之化;成恩德故,則悲含同體之心。”
以同體故,則心起無心;以無緣故,則化成大化。心起無心故,則何樂而不與;化成大化故,則何苦而不收。何樂而不與,則利鈍齊觀;何苦而不收,則怨親普救。
“以同體故,則心起無心。”注意!真正的慈悲是用而不用,無心而用。還有個我要做慈悲,叫什麼慈悲?真正的大慈悲是心起無心,做了自己好像不知道,當然不是昏沈、不是無明,當下就空了,沒有事。說:“哎呀,我布施他,我做了功德!”那你慢慢去得吧!不是的
“以無緣故,則化成大化。”“無緣”,指沒有條件、沒有相對而起。教化了就教化,自己一點都不留,功德也沒有。回向衆生,並不是回向諸佛,要回向給一切衆生,好處都屬于人家的。如此,才能度化一切衆生。
“心起無心故,則何樂而不與;化成大化故,則何苦而不收。”這道理深得很。永明壽禅師的文章與義理是真正中國文化的佛法。將來在世界佛學上,青年同學應該強調中國文化的佛學這一系統特有的精神。將釋迦牟尼佛的真精神拿出來,以中國的文字表達。不要老是跟著外國人,他們亂講你跟什麼?二、叁百年的文化,怎能把五千年的文化撇掉。要拿出勇氣來,這是民族文化的自信,是該恢複的時候了。不過話說回來,不要盲目的傲慢,自己要努力充實。
“心起無心故,則何樂而不與。”本來是無心應化,故沒有保留,是真大布施。“化成大化”,教化衆生,沒有任何保留。“則何苦而不收”,好人要收他當徒弟,壞蛋也要收,總歸你要收。世界上魔王、魔鬼都收完了,世界也太平了。苦差事全歸已承擔,所以我不開口,只修行管自己。錯了!善的要收,要教化,壞的也要教化。說壞的你不能教化,你的慈悲何在?尤其是在魔王、壞蛋更要想辦法教化,做到這樣才是真正叫做學佛,達到“怨親普救”的境界,不但親人要度,怨家也要度,也要救,這才是真正大慈悲。
遂使叁草二木,鹹歸一地之榮;邪種焦芽,同沾一雨之潤。
叁草二木等于人、天、聲聞、緣覺、菩薩,這是比方。邪種焦芽指什麼?根據《法華經》所說,那些不曉得發大慈悲心學佛的,只想爲自己修道的就是焦芽敗種。稻子的芽燒焦了,種在土中再澆肥料也長不出來,那是死東西。種子已經爛了,空殼的,埋下去也長不出東西來。小乘人只管自私自利修道的就是焦芽敗種。在《法華經》上,佛將他們趕出去後,才開始說法。換句話說,佛也教煩了,教了那麼多年,什麼蛋都有,他就清除一部分到別處,也是一種方便!
春滿水滿
斯乃盡善盡美,無比無俦。可謂括盡因門,搜窮果海。故得創發菩提之士,初求般若之人,了知成佛之端由,頓圓無滯;明識歸家之道路,直進何疑。
上面文字不必再多解釋了,都在贊歎這本書怎麼好,包括佛法的大要。
或離此別修,隨他妄解,如構角取乳,緣木求魚,徒曆叁祇,終無一得。
我們提出第八節的標題到此爲止。他強調大家懂了這個以後“可謂括盡因門”。像我們大家都是佛,都是菩薩,不要謙虛,每一個人圓滿具足,這是因地上的佛。等于法律上有規定:年滿十八歲以上具有結婚的資格,結婚與否是你的事,你資格夠了。凡是人都有成佛、成菩薩的資格,所以叫你是“菩薩”,盡管承認,你是因地上的菩薩,只有菩薩的資格,不過還未到,功德沒有圓滿而已。
所以我們凡夫衆生都是因位上的菩薩、因位上的佛。我們開始學佛就是學因位上的佛。“可謂括盡因門,搜窮果海。”由因而證果,一直到成佛證果的途徑都包括在內。所以講初求法身、般若大智慧的人,讀了這部書才曉是如何開始修行成佛。“了知成佛之端由,頓圓無滯”,明白了《宗鏡錄》以後,任何法門或修法,都可以圓通了。“明識歸家之道路,直進何疑。”只要照著這本書的道理去修持,你就曉得回家成佛,直證菩提之路。
假定你不相信,“或離此別修,隨他妄解”,跟著別人亂學,善知識雖然在著書立說,惡知識同樣在著書立說。自己智慧不高,不曉得哪個道理是對的?隨他妄解就糟了,所以大家不要隨便亂看。若走錯了路,那沒得辦法!就如擠犢牛的奶,他還沒長大,怎擠得出來?“緣木求魚,徒曆叁祇”,縱然你修行叁大阿僧祇劫也不會成就!
《宗鏡錄略講上冊 (第七章)》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