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不上路、或中途變去了,因爲你不明白這八個字的原理。有時候你用功時,經過生理、心理的變化,你覺得還是壞的境界,正是好的時候。“性相互顯”,等于寫毛筆字,寫到快進步時,自己真不想寫,愈看愈討厭自己,愈來愈灰心。那麼用功,指頭都起繭了,愈寫愈不成樣;但絕不能放棄,這正是在進步的時候。打拳也是這樣,真練功夫到要進步時,愈打愈不像樣,本來很有力,但好像得了風濕病,使不出力,這都是進步的階段。似天亮前必定有一段黑暗的道理一樣。所以我們用功,要體會這八個字的道理包含很多、深得很。千萬記住:“體用相成”。有許多人說:“我學佛修道用了幾十年工夫,智慧發不起。神通也得不到!”你若只知“用”而不明“體”也不行,但明“體”不在“用”上下工夫也不行,必須“體用相成,性相互顯”。一般學佛的人,學了半天,最後自己一點把握都沒有,乃此理不明,這八個字沒有參透。
今乃細明總別,廣辯異同。
永明壽禅師幫助我們在這本《宗鏡錄》上詳細的分析。總法就是明體,別法,就是差別的法門。即把佛法的修持理論歸納起來,詳爲分析,廣爲論辯其中相同、相異的地方。
研一法之根元,搜諸緣之本末,則可稱爲宗鏡。以鑒幽微,無一法以逃形,斯千差而普會。
所以我這本書叫《宗鏡錄》,是一面大鏡子,什麼東西到這裏一照,這個光就把你照出來了。“以鑒幽微”,看不見的地方,這個光把整個佛法都照出來。“無一法以逃形,斯千差而普會。”後世一般偏激性講佛法的人,不喜歡這本書,因在編著時,將儒家孔孟、老莊、諸子百家的道理,合于佛法的,都引用過去,因此和尚們反對他。他雖然諸子百家都通了,在家人也不服他,因爲他畢竟是和尚。所以兩邊不討好,真是“豬八戒照鏡子——兩面不是人”。這麼一部好書,就此埋沒了。實際上他的苦心,就是他的大慈悲,一切萬法都融會貫通進來。“無一法以逃形,斯千差而普會”,一切差別法門他都包括了。
遂則編羅廣義,撮略要文,鋪舒于百卷之中,卷攝在一心之內。
這本書總共一百卷,它所包括的學術理論有那麼多。全攝在一心之內,實際上就在一念之間,一念之間,明心見性。
能使難思教海、指掌而念念圓明。
讀了這本書後,能使不可思議的佛法理論,如看手掌心一樣,那麼清楚。
無盡真宗,目睹而心心契合。若神珠在手,永息馳求。猶覺樹垂陰,全消影迹。獲真寶于春池之內,拾礫渾非;得本頭于古鏡之前,狂心頓歇。
“無盡真宗,目睹而心心契合,”文詞之美,有如情書。這段文字簡單,有幾個道理出自佛學的典故,他將其變化成優美的中文。
“神珠在手,永息馳求“是出自于《法華經》的典故。經中講到,大財主的獨子從小流浪在外,四處乞討,非常可憐,根本不知自己生于豪富之家。他父親一直在找尋這個兒子,請人四處打聽。後來得知獨子流落在遙遠的小地方,爲了遷就兒子的歸來,只得移居近處,再密遣形色憔悴的仆役,以便與其兒子平等相處,然後借機誘導至他家做清潔工人。薪資又高,這窮子表現得更勤快。過了幾年提升爲總管家,當然對這主人是非常忠實。後來,大財主對窮子說:“我是你父親,你自幼離家出走,這裏所有的財富都是你的,你本有的!爲何那麼笨在外流落得如此痛苦?你身上還有無價之寶,在這裏!這顆珠是無價之寶,就在你那裏,而你不懂!”這是一《法華經》的比喻故事。
我們一切衆生都是佛的兒子,佛眼觀衆生,皆爲其子。可惜我們就是不懂事,願意在外面流浪。你若叫他回來說:“你可以成佛!”但他偏不信,非要慢慢去修,他就是不敢!“不曉得在這件父母給我的皮囊色身衣中,就有一顆神珠。《法華經》的故事,就是要我們知道:“在皮囊中就有一顆神珠,你要如何找到?”
你看永明壽禅師多高明,把難懂的佛經,用那麼美的文筆寫出來。懂了這個就“永息馳求”,不會向外面亂跑,本來就是你家的東西。“覺樹”,即菩提樹,比喻證了道。“全消影迹”,一切的妄想都沒有。“獲真寶于春池之內,拾礫渾非”,真正的寶貝在池水中,撿起來就是,不會是泥巴或瓦片。這也是《方等經》中的典故。
“得本頭于古鏡之前,狂心頓歇。”出自《楞嚴經》的典故。佛在世時,城中有一個人,早上起來照鏡子,見到鏡中人的頭很漂亮,但又突然發覺我的頭到哪裏去了?怎麼沒有!因此發瘋了。真的!絕頂聰明的人才會發這個瘋,像我們這些笨人不會!什麼道理?
所以,禅宗引用的非常好,悟道,就是見到本來面目。實際上,我們活一輩子,從沒見過自己的面孔。相機照出來一百張,有一百個樣子,因它的焦距經過調整,翻洗後變動很厲害,絕對不是本來面目。自己在照鏡子時,焦點角度也是交叉變化,我們根本沒見過自己的面孔長成什麼樣子?誰假使見過,若不是世上第一等聰明人。就是第一等笨人!
錯了!這個人太聰明了,他懂這個理,鏡中的頭,只是我的反影而已,自己始終無法看清我的面孔,所以愈想愈瘋,瘋得蠻有意思。到有一天,偶然的機會忽然一照鏡子,才發覺我的本頭原來在此!他就不瘋了。
此乃說明“道”本來在我們自己這裏,爲什麼悟不到“道”?不要去找師父了,你自己就是師父。所以“得本頭于古鏡之前、狂心頓歇。”
幻雲滿天疑無日
既在,永明壽禅師宣傳這本書是如何的好。
可以深挑見刺,永截疑根。不運一毫之功,全開寶藏;匪用刹那之力,頓獲玄珠。
這本書專門挑你見解上的刺,排出你的知見、思想、智慧上的毛病。永遠截斷你的貪、嗔、癡、慢、疑的根。大家說:“佛說的都對!”古人有兩句詩:“世間好話佛說盡,天下名山僧占多。”世間上的好話,佛經上都說完了。但是我們爲什麼見不到呢?信不過!因爲我們天性內在的多疑,無論是聰明或愚笨,任何人天生帶來的,不會相信人。以佛法的觀念來看“人”是最可怕的,他永遠不會相信人。
從前,我在大陸時,有位非常老實的學生,連我也確認他實在是無法形容的老實。後來我教會他一樣本事,他對我更加敬畏!
有一天,我們一起坐著,他倒了杯茶給我後,就不見了。過了半天才回來,我問他去那裏?他傻笑了一下回答:“我去證明一件事,現在我完全相信,老師教我的都對!”“我的天!你原來還不相信我?”我上了他一個當。
所以,疑根是天生的。我們不能成道,說是被疑根所害。佛法的道理都懂,實際上,你打坐也好,不打坐也好,你的工夫已經到了,但是因你自己有疑處:“大概不會那麼容易吧?”又跑掉了。永明壽禅師說讀了《宗鏡錄》後,可以治好你這個病,永截疑根。
“不運一毫之功,全開寶藏,匪用刹那之力,頓獲玄珠”不用絲毫的力量,就打開自性之寶藏,不用刹那的力量,頓獲智慧之珠。
名爲一乘大寂滅場,真阿蘭若正修行處。
我這本書叫做“一乘大寂滅場”。佛說的,涅槃道的道場,只有一乘道。“真阿蘭若正修行處”,阿蘭若就是茅蓬、寺廟,真正的廟子不是蓋在山裏,而是蓋在你心裏頭。“阿蘭若”是梵文譯音,義爲清淨修道的道場。真正的道場就在你心中。
此是如來自到境界,諸佛本住法門。
這是結論,《宗鏡錄》這本書所揭露的最高境界,只有佛,真正大徹大悟的人才能夠到達。“自到境界”是《楞伽經》講的,是佛的一切根本。現在前言,還是在宣傳他的書。
下次我們先從唯識部分講起。
《宗鏡錄略講上冊 (第六章)》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