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宗鏡錄略講上冊 (第七章)

  宗鏡錄略講上冊 (第七章)

  南懷瑾教授講述

  第七章 按部就班五階學

  現在繼續看序文。

  是以普勸後賢,細垂玄覽,遂得智窮性海,學洞真源。此識此心,唯尊唯勝。

  文字簡單易懂,就是說“心、識”兩門最重要,佛學理論見地和用功的法門,即心、識兩門所開展出來的性宗與相學。所謂般若性宗,是明心見性、形而上談空的心性之學。而唯識法相的相宗是指以體起用。故後來有畢竟空與勝義有的爭論。實際上歸納起來就講心與識的作用,“此識此心,唯尊唯勝。”接著永明壽禅師的結論:

  此識者,十方諸佛之所證;此心者,一代時教之所诠。

  這兩句實在是一個意義,但是有差別不同。唯識法相宗,開始是釋迦牟尼佛發揮創立。而唯識這個觀念在釋迦牟尼佛以前,印度所有的宗教形而上思想就有,不過很不完整,經釋迦牟尼佛整理,等于中國文化經過孔子整理歸爲五經一樣。印度文化關于唯識及其他部分都經過佛整理。佛經上的五蘊、六根這些名詞都是原有,不過經佛的裁定整理,如同孔子的刪定禮樂,唯識亦然,確定爲八個部分,即心識分爲八識。

  很奇妙,釋迦牟尼佛所裁定的八識與中國上古文化中的八卦竟不謀而合。雖另有法師再細分爲九識,甚至十二識,經後世學者再加研究,還是以佛陀所裁定的八識最好。

  後世宗教發展史記載:唯識是彌勒菩薩于兜率天說法,而由無著、天親兩位兄弟弘揚于世。但一般世俗的學術思想家,認爲彌勒菩薩是佛過世幾百年後才出生的一位大學者,與龍樹菩薩一樣,搜集佛的思想精華而講的,並非如《瑜伽師地論》所述:無著菩薩晚上打坐入定,將自己的識神升到兜率天,聽彌勒菩薩說法,第二天早晨出定時才記錄下來,因而弘揚此宗。所以後世一般世俗學者,認爲唯識宗是由無著來弘揚彌勒菩薩的法系思想。人就是人,自成學說有道理,對可修證到超神入化之事不太相信,後世學者雖不敢明顯推翻這種說法,但在學術上是疑古,化作人道的弘揚,唯識宗在佛教史上的演變大概如此。

  永明壽禅師與先聖孔子的態度一樣是信古,關于考據的事情“多聞阙疑。”有可能是這樣,但不是必然正確,甯可保留一點態度,絕不做肯定的說法。而後世學者是疑古的風氣是肯定的說法。這種態度是推翻傳統文化的開路先鋒。後世各種雜亂的思想、邪說,乃至唯物思想得以擴充其領域,實由東西學者的疑古態度,進而推翻傳統而來。

  所以,孔子的學術路線對各種說法決不妄下定論,但後世人則非常大膽地肯定。永明壽禅師也采保守性,決不隨便下定論,他還是依傳統的理論,認爲這是當來下生彌勒尊佛所講的。

  這句特別注意:“此識者,十方諸佛之所證。”過去佛、現在佛、未來佛。一切諸佛,凡是大徹大悟者必定證到心識圓融的道理。也就是達摩祖師所傳《楞伽經》上講的“自所證知”,諸佛菩薩自己所證到的境界。佛法講一切唯心、明心見性,此心究竟指哪個心?不是我們現在能思想的這個心,所謂“一切唯心”,此心包括心物一元。

  “此心者,一代時教之所诠。”哪一代時教?就是釋迦牟尼佛這一代是時教。以佛學而言,我們這個劫數稱爲“賢聖劫”,劫數的觀念是曆史哲學問題,即拿宇宙的時間來看人類世界的變化。賢聖劫很長,此劫有一千個佛要出來。釋迦牟尼佛以前已經有叁個,釋迦牟尼是第四個,下一個是彌勒佛。最後一位是現在的護法韋馱菩薩,他希望一切人都成佛了,最後才來成佛。這個劫數有一千個聖人成佛,賢人如諸大菩薩則不計其數。

  我們注意佛說的這個觀念,若以此看人類曆史的演變那更妙了。例如宋朝理學家邵康節,他根據《易經》數理演變,看我們的地球文明由開辟到結束十二萬九千六百年。“天開于子,地辟于醜,人生于寅”,以十二幹支作代表。“天開于子”,這階段多少年不管,“地辟于醜”,指地球形成的時間。有人類文化的開始是“人生于寅”,以唐堯登基開始“甲子年”算起,六十年一花甲,直算到亥,地球就要閉了,閉後經過若幹萬年,又再重新開始,天開于子,地辟于醜,人生于寅……等。他以這樣十二萬多年的來回,來描述世界人類文明的形成到毀滅的演變過程。

  我們街上看到的《燒餅歌》、《推背圖》等,不過是十二萬多年演變裏的一小劫,差不多只包括了一萬年的文化而已。我們看起來已經非常偉大,而且數字算得很妙,每一代曆史的興衰成敗都算得頗符合。實際上邵康節這一套學問是由佛學裏鑽研出來的,邵康節的老師叁代以上的傳承是陳抟,陳抟屬道家,陳抟以上的傳承是和尚,和尚是傳承曹洞宗的。曹山、洞山佛學的《易經》思想哪裏來?這個學術問題牽涉得非常大,一般寫中國哲學史碰到南北朝的佛學,已經寫不下去,那碰到這個問題更寫不下去!但是“劫數”的觀念是由佛家來的。爲什麼扯得那樣遠?就是爲了“一代時教”這個觀念,而由橫面來解釋,不是轉開話題。

  “一代時教”包括釋迦牟尼佛這一代。正法住世:他本人還在;他過世後,經典、佛像留下來即相法住世;最後連經、像都毀了,就是末法住世。包括了這叁世的佛法住世叫“一代時教”。所以佛法講一切唯心、明心見性的這個心,不是思想的意識作用,是指心物一元的心。“此心者,一代時教之所诠。”诠就是解釋、表達、發揮;只好用“心、性”名詞代號來表達那個東西,有時稱爲涅槃、法性、真如、法身……都是指這個東西。所以心與識的觀念要正確。識,不是認識,把“我認識你”的“認識”當作“識”,那就錯了;若將佛法的“一切唯心”的“心”誤爲是指思想、感覺、知覺的這個心,也錯了。所以此二句文字雖簡單,看似易懂,其實不然。永明壽禅師的文筆太美,我們的思想往往被美化的文句所騙,不是他騙你,是你欺騙自己,有這麼嚴重!

  信、解、行、證

  唯尊者,教理行果之所歸;唯勝者,信解證入之所趣。

  佛學的道理,在中國分爲教理、行果。第一先要研究“教”,經、律、論,都是佛的遺教。爲什麼要研究經典?即要懂理。理懂了,要起行,修行做功夫,做功夫以後才能證果。小乘境界是聲聞、緣覺之果;大乘菩薩界是菩薩、佛之果。研究教理由信入,相信諸佛菩薩所說的都是至理。因爲我們無法了解其真假,絕對只有一個“信”字,唯信可入,初由迷信,然後可得到正信。什麼是正信?比如我說:“在前面這杯茶太燙了!”大家一定相信,這是迷信!你沒喝,怎曉得燙?也許是我騙你的,所以這是迷信。必須你親自喝這杯茶,被燙傷嘴後,才是正信!

  天下事正信或迷信實在很難講。有些人自認高明,說自己“一點也不迷信!”其實,他就迷信自己的高明,迷信于那個不迷信的!這更嚴重。過幾年才發現自己不對,這不是上自己的當?所以,迷信與正信是非常難講的,誰敢說自己不迷信?除非同佛一樣,通一切法,徹知萬法之源,那可說是正信。世界上只有成道的佛菩薩,及一切聖賢,可以稱做不迷信。等而下之,搞學問懂一點書,說自己不迷信?唉!這些學問如滄海一粟,不要自滿了!所以初步只有信,信了要理解,融會貫通謂之“理解”。若是只懂得講理,還不是理解。然後要修行證入,做到信、解、行、證,故說“信解證入之所趣。”趣,就是趣向。

  諸賢依之而解釋,論起千章;衆聖體之以弘宣,談成四辯。

  一切聖賢諸位菩薩依信解行證、教理行果而來,所以佛說的稱爲“經”,依佛經而起信解行的著作稱爲“論”,故說“論起千章”。“衆聖體之以弘宣”,聖賢是中國文化的名詞,即佛教的佛等于聖人;菩薩等于賢人。賢分爲叁賢:聲聞、緣覺、菩薩。唯佛稱大聖。一切成了佛的大聖,自己證道後,轉來宣揚佛法,談成四辯。因爲由佛與弟子的問答討論所記錄下來的經典,就包括四種辯論,也就是四種無礙:法無礙、義無礙、詞無礙、辯無礙。

  所以掇奇提異,研精洞微,獨舉宏綱,大張正網。

  這幾句我們不再加解釋,永明壽禅師乃表明這本書把所有佛法的精華都搜羅了。

  按部就班五階學

  撈摝五乘機地,升騰第一義天。

  好文章!撈,就如在水裏撈魚蝦,雖有撈到,但由手縫滲漏掉的也不少;摝,就是槽籬,炸好的油條放鐵籬網上,油就滴擄出來。“五乘機地”,佛法不只叁乘,學佛要特別注意,五乘道才是真正的佛法,先學做人乘,由人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至天乘,由天乘再進一步修四谛法門爲聲聞乘,再進一步修十二因緣法爲緣覺乘,最後轉到大乘。佛法的基礎先從做人作起。所以叫五乘道,不是叁乘道。

  西藏的密教到後來衰敗了,因爲他們錯用方法,變得很混亂。到明朝,宗喀巴大師大力改革,將傳統密宗的偏失刪掉,創立黃教,並吩咐DL、班禅、章嘉、哲布尊丹巴等四大弟子,不可入涅槃,要生生轉世。宗喀巴根據印度阿底峽尊者著的《菩提道燈論》而寫成《菩提道次第廣論》,乃以五乘道爲基礎,決不走號稱頓悟成佛的路線,這太危險。一般人很容易走錯路,絕對走漸修的五乘道次第,非常嚴謹,不可有絲毫逾越,後世的人都覺得宗喀巴大師真是了不起!

  其實,早在宗喀巴大師之前叁、四百年的永明壽禅師,就已提出來五乘道了。他教我們學佛要“撈摝五乘機地,升騰第一義天。”

  最高的形而上道“第一義天”,不是欲界、色界、無色界天人之天,這個天是理念世界。這個“本體”是“形而上”的東西,這兩個都是借用名詞,講一聲形而上早變成形而下了,講一聲本體已經不是本體了,一落言語已經不是了。第一義天也是這個道理,至高無上之義,義即是理。後來一般大祖師都引用這兩句,文字好,尤其“升騰”兩個字用得多美!如龍飛于天際,變化升騰,悠遊自在,義理好,佛法的道理,由漸修而到證悟都說完了。

  阿誰不歸一乘道?

  廣證此宗,利益無盡,遂得正法久住。摧外道之邪林,能令廣濟含生;塞小乘之亂轍,…

《宗鏡錄略講上冊 (第七章)》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