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鏡錄略講上冊 (第五章)
南懷瑾教授講述
第五章 萬象森森一眼明
上次講到一切衆生的本心本性,悟了道的,它的體與用。其中“菩薩修之稱六度行,海慧變之爲水,龍女獻之爲珠,天女散之爲無著華,善友求之爲如意寶”,每一句都有一段佛經上的典故,而每一個典故都與修法、修證的工夫有關,都代表了實際的修持。這些上次都提過,再提醒大家注意。
緣覺悟之爲十二緣起,聲聞證之爲四谛人空。
緣起的種類繁多,十二緣起即是: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綠六人,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等,這些都是佛學專有名詞。實際上,擴大範圍來看緣起,儒家、道家的一些讀書人,或西方哲學家,由此或多或少都有相當成就的境界。當他們悟了道,看透了人生,就是悟到了緣起,用佛學名詞來說就是“緣起性空”。有許多人看到落花落葉,覺得人生空虛,悟到因緣空了,也就是緣起。
像前天看了一本古人的筆記,有一對修道的夫婦,太太快死了,告訴一起相處幾十年的先生,她死後沒人做飯給他吃,得自己燒飯;先生素來文學造詣高,太太又喜歡聽音樂,要求先生作支曲唱首歌,她聽了好死。夫婦兩都很灑脫。先生寫道:
二十年來我供伊,只緣彼此太癡迷。
忽然四大分離後,你是何人我是誰?
大家死了,將來變成什麼誰也不知道,兩人再見面時互不相識,也許在路上碰到還吵一架呢!後面還有很長一段,都作得很好,最後兩句更值得欣賞:“孝順歌中歸孝順,逍遙樂裏自逍遙。”
我們死了,孝順的兒女悲哭一場,像唱歌一樣,哭完了,孝順的兒女歸孝順,也替不了我們死;再拿些豆腐、肉來拜也吃不到。這對夫婦很高明,先生譜完了歌曲唱給太太聽,太太聽完哈哈一笑,再見,走了!
很妙!這是宋代真實的故事,陸放翁認識這對夫婦,特將這段故事記載下來流傳後世。
像這樣一類人生的故事,在中國文學中非常多,乃至西方文學也有。前兩天報紙刊載一則消息:歐洲有一對老夫妻,兒女長大不在身邊,兩夫妻在一棟房子裏住了廿年。老太太已經死了好幾年,老先生用毯子把屍體裹起來,始終沒把她當成死了,因此外面賣飯的總是送兩份。後來老先生死在廚房也沒人知道,等到臭了才被鄰居發現。鄰居並不曉得老太太死了,找了十天才在床底下找到幹癟的,變成木乃伊似的屍體。
這種情形就不是悟道,對人生執著至死不悟,硬是抓牢一個東西,其實沒有,還把它當成真的。不知一切皆是因緣所生法。
講這些故事,在說明緣起的道理。在佛學中有一個學理叫十二因緣,十二因緣是根據物現的法則、宇宙的法則、太陽月亮的法則、人生的法則、晝夜的法則而說的。十二個因緣同中國文化十二個時辰: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同一道理。把十二時辰與地支的關系演變成學理,一切皆是緣起。因緣所生法,因緣散了就完了。從因緣上突然悟道的,就叫緣覺境界,緣覺也叫獨覺。無佛出世、無人指導,忽然在某種境界上悟到人生的道理,最後修行而證道,叫緣覺。
由濟公傳到紅樓夢
我們都曉得中國人非常崇拜濟公和尚,後世稱濟顛活佛,喝酒吃肉故意胡鬧。他故意胡鬧是在守戒,因爲佛的戒律,得了道有了神通,如果要用神通,正面用犯戒,因此只能反面用。濟顛即以裝瘋賣傻、裝混蛋的姿態出現。他在豆漿店吃了好多年豆漿、油條、包子也不給錢,老板也不向他討,感情很好,請他寫首詩卻怎麼也不肯。有一次他高興了,要老板拿筆來寫了一首詩:
五月西湖涼似秋,枝荷花立暗香浮。
明年花落人何在?把酒問花花點頭。
他已經曉得明年春天要告辭不來了,明年夏天再也看不到他了。
我們要注意,中國文學有很多詩詞境界,都在說明緣覺的道理。由于因緣道理而悟道的人很多。譬如年紀大的朋友什麼都看厭了,對任何事感到索然無味,這也是緣覺一部分的道理。知道人生沒有意思,畢竟空,但就是悟不到“道”,證不到那個空的體。
“緣覺悟之”,悟到這個由用歸體,由有返空的道理。例如我國著名的章回小說《紅樓夢》,自始至終講的是緣覺的道理。開始是一個和尚、一個道土出來唱人生畢竟空的歌;賈寶玉夢遊太虛幻境所看到的詩詞也是緣覺境界。這說明了一切因緣所造都是假的,最後由“用”歸“體”,由“有”歸“空”。緣覺悟到緣起,證了道,看到了道體空上的一面。
聲聞呢?更小的小乘,證的道爲四谛、人空。四谛就是苦、集、滅、道。人我空是羅漢境界,這是講佛法的部分。在非佛法的部分呢?世界上各種各樣的宗教。各種各樣的修道方法,以佛法看,都有道,不過所見所證境界的範圍大小而已,好比在密室戳破一個小洞看天,不能說他所見不是天,不過沒有看到全體而已。《百喻經》上有一個對事情沒有看到整體的比喻:“衆盲摸象”,這是笑人家見地智慧不高,拿到雞毛當令箭,實際上,令箭上是插了一根雞毛。雖然把象尾巴當成象,你不能說象尾巴不是象的一部分。
所以,以此觀點看各種各樣的人對道的了解,都得一點道,但不是全體。
外道取之爲邪見河,
外道有二種定義,一是站在宗教立場看其他信仰;一是心外求法。譬如佛教對一般不學佛、不信佛教的人稱之爲外道;站在天主教、基督教的立場來講,也可以說不信其教的是外道,這是宗教性外道的定義,具有強烈的主觀成見,不准確。比較准確的定義是以佛法的中心思想來看,一切心外求法的統統叫外道。這裏講的外道不是宗教性的,而是心外求法的外道。抓到了心外求法的觀念就是邪見。不過邪見也是見,當然這個見是不正的。
異生執之作生死海。
佛法對生命的分類,有看得見、看不見、有形相、無形相等分成六道。同外道觀念一樣,以人爲中心,不屬于人的生命就叫異生,譬如禽獸叫畜牲道,餓鬼叫鬼道;另外還有天道、阿修羅道、人道、地獄道等。生命從那裏來?生命有一個總體的功能,這個就叫明心見性的“性”,也叫“道”。“異生執之作生死海”,在生死海裏浮沈,就是因爲執著了這個東西——生命根本。
關于這一節,永明壽禅師作了個結論:
論體則妙符至理,約事則深契正緣。
“道體”是什麼?站在本體立場來說,無所謂外道、內道的差別,都是“這個”變的,比方這個世界(與宇宙不同),我們所感受得到、看得到、聽得見的一切萬物,包括礦物、植物、動物、人等皆依土地而生長,出之于土地,生之于土地,還歸于土地。最後花落了、人死了化成灰,變成泥巴。以這個來比喻世界上的一切,土地等于總體。又如中國五行八卦有一個固定不變的原則:所謂“四象五行皆藉土,九宮八卦不離丘”。金木水火土皆依土。我們現在只是拿這句話作比方,並非說土地就是本體,不要搞錯。
一切萬有,有一個生命的總體。我們再從土地這個總體的立場來看,對人體生命有益的谷子、高麗參,是土地生的;那些毒藥也是土地生的。好的、壞的都靠土地而生長,土地並沒有分別,讓好的多長一點、壞的少長一些。它非常平等,因爲好壞並沒有絕對,毒藥有時可以救命,有些病還非吃毒藥不可,也就是俗話所說的“以毒攻毒”。
因此,以土地生長萬物本身的立場看看無所謂好壞;好壞因爲人、因爲生命的作用而有差別。同樣的,也可以用這個道理來說明宇宙萬有本體的生命,這個總體我們叫它“道”。道的體也是如此,不管大乘菩薩、小乘羅漢、外道、內道,以本體立場言,就是“妙符至理”,都對,以分別現象來說也就是“衆盲摸象,各執一端”。
“約事則深契正緣”。一切宗教家、哲學家,各種修道做工夫的,每個傳道的人都說自己的道是正宗的道,別人的是外道。實際上你的對不對、我的對不對,很難講呀!也是“衆盲摸象,各執一端。”
在永明壽禅師看來,各種修法所造就的境界,也都悟到了一點,但不是全體。悟到了全體就是佛境界。真正成佛了,如大虛空包含一切。善的、惡的、對的、錯的,都在它包含之內。這是本體的道。
法界無界
然雖標法界之總門,須辯一乘之別旨。種種性相之義,在大覺以圓通。重重即入之門,唯種智而妙達。
“法界”二字很難解釋。歸納人類的文化,中國人過去講“天下”的觀念是指整個世界;現在已經曉得這個觀念也不算大。宇宙的觀念比世界大,宇宙有時間、空間,雖然無邊無際,總還有個範圍。佛教《華嚴經》的境界,超越一切有形相的物質世界,及無形相的理念世界。這個境界無量無邊,《華嚴經》給它一個名稱叫“法界”。法界——包括了宇宙、天地、世界等觀念在內。
最近有些年輕人把“法界”觀念當作“本體”,以西方哲學本體論來解釋法界,並不完全對,也可以說不大徹底,因爲法界一詞非常非常抽象,但這個抽象也包括了具體。
《華嚴經》法界的概念,簡單說來包括了四種涵義:事法界、理法界、事理無礙法界、事事無礙法界。
一般文字排列習慣先排理法界;照先後秩序,應該先有事法界,因爲事代表物理世界、有形相、無形相,乃至人等一切事實。理法界包括觀念、概念、思想範圍。有其事必有其理;有其理必有其事。事事無疑就是把理事融會貫通,沒有障礙。
以“事無礙、理無礙、事理無礙、事事無礙”這四句解釋《華嚴經》法界的觀念,是擴大範圍來解釋。
但是這麼一解釋,反而畫蛇添足,因爲既有所界,就變得有範圍。實際上,法界無量無邊,非常空洞;空洞不是假的,包括極爲廣大。然而在思想表達上,又不得不以這四句來解釋法界。
所以,以法界的道理來講,說這本《宗鏡錄》所講的道是總綱;以佛法修證的道理而言,就是《法華經》的一乘道。真正的佛法只有一乘道,拿文化思想作比喻,世界上的真理只有一個,沒有第二個,所以…
《宗鏡錄略講上冊 (第五章)》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