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我們爲什麼要打坐?打坐就是要把電風扇慢慢關,慢慢停下來,就可以“跳出叁界外,不在五行中”。只是現在大家打坐,反而加開,轉得更快,所以不得解脫。所以要找到開關,本書即在幫助我們找到開關,知道怎麼使用,幫助我們從輪回中返回本來那個樣子。
爾後將欲反初複本,約根利鈍不同,于一真如界中,開叁乘五性。
人的極性利鈍不同;遇到利根的人,一點就通,真是孟子所講;“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一樂也。”遇到鈍根的,簡直沒辦法。要想學孔子“好學不厭”還做得到,要做到“誨人不倦”那就太難了,碰到鈍根的人怎不會火大?所以孔子偉大。這人的根性麼來的?這裏又講到本體。
“于一真如界中,開叁乘五性”,本體只有一個,比如水:可泡成茶,可製成酒,也可做成毒藥,使用很廣泛,但它的本體是水。本性是一個,我們修道來返回那個水,回到那個本性去,不是找現象。但是人的妄念一動以後,如蒼蠅在電扇裏頭,永遠在轉,轉慣了,因爲長跑、短跑不同,而有叁乘五性。
五性指定性聲聞,定性緣覺、定性菩薩、不定性、無性。怎麼叫定性聲聞?比如有些學生,想給他菩薩當當,哄他騙他,他就是高興小的,就是沒法接受大乘。怎麼叫定性緣覺,比如我所接觸的一些人,一學佛就變得任何人不見,最好是峰頂上住茅蓬,鬼也不見。事實上,“思”會來找他的。有些人屬定性菩薩,叫他學小乘,不幹,萬事都管,忙得不得了。不過不定性的也很多,如墨子講染絲,碰到紅就變紅,碰到黑就變黑。再有些是糊裏糊塗,比不定性還差一等,搞了半天,就如孔子所說:“能使由之,不能使知之”,碰到無性這種人,就只能:“使由之,不能使知之。”叫愚笨的人上去當第一流智慧的人,他會發抖,會把他嚇死,你只有告訴他怎麼做,硬是沒辦法跟他講道理。
在東西文化哲學中,首先提出人性平等的是釋迦牟尼佛。但注意啊,佛所提出來的不是政治性,而是形而上本性的平等,形而下,一切作用起後就不平等了,叁乘五性有所不同了。
或見空而證果
人一念空就證果。什麼是空?這是個大問題,一般人認爲沒有妄想,沒有念頭,叫做空,錯誤到極點。如果硬要把思想、妄念壓下去,這樣叫空,不到叁個月,腦筋便遲鈍了,心理就幹枯了,搞得一切都討厭,沒感情。所以真正見空而證果的這個空還難見呢!既使證到了,也不過小乘而已。我曾特別提出來修白骨觀,要證身空、人空,還非修這條路子不可,不然,就進不去那個空的境界。千萬不要以爲把念頭壓下不動那叫空。我再叁提過的,宗喀巴大師說,如果這樣叫無念的話。果報是墮畜生道,很嚴重的。
或了緣而入真
這是緣覺,比如淨土宗蓮池大師,在家時與太太感情很好,有一天太太端來了茶,他卻一不小心把最喜愛的玉杯打破了。這一下他忽然感覺到,什麼妻子、玉杯,再好也要分手,因此毅然出家了,後來成爲一代大師,像這一類即因緣覺而來。
或叁祇熏煉,漸具行門
大乘道修持法,一個人修行要經過叁大阿僧祇劫,無量劫熏煉,才慢慢形成菩薩心腸,一般講行願,其實願容易想,行卻是個大問題,處處爲我、爲己,行門還差得太遠,沒有一點行爲夠得上學菩薩行。世上凡是講修行的人往往是第一等自私的人。我們就常聽到這樣的話:“我在打坐修道不要吵!”或“我在修道,你要供養啊!等我修好了,再來度你。”真正的大願談何容易?我們要隨時檢查自己的心理行爲,像我們朗朗上口的四弘誓願,真正從內而外,言行合一做到的,又有多少?絕大部分人煩惱還舍不得斷啊!佛道嘛,有些心而已,還要玩一下。“願”誰都會吹的,什麼濟世利人,自己都濟不了,不要變成“擠”人就好了。人就是行門最難,佛經上說要叁大阿僧祇對慢慢熏練自已,改變自己的心理行爲,才漸具行門,有一點像。
或一念圓修,頓成佛道。
有上根利器者,一念之間圓滿修成,即禅家所說的頓悟。現在全世界都在講禅學,以爲打打坐,說幾句幽默的話都是禅學:春天到了,池塘裏青蛙,撲通一聲跳下去,就是這樣,這就是外國人講禅,頓悟了!不是這個,頓悟要行到、理到、功夫到,也是行持之一。大菩薩慈悲利世行爲也要到,這是真正頓悟的境界。
達磨祖師講禅宗二入:“理與行”而且行入最重要。達磨祖師對後世的預言:“明道者多,行道者少;說理者多,通理者少。”頓悟不是玩嘴巴,要注重事行。
斯則克證有異,一性非殊,因成凡聖之名,似分真俗之相。
叁乘五性分別清楚了,重點在所證到的有異,但形而上本體是一樣,只有作用、方便上有差別,凡聖在形而上道作則無不同。
若欲窮微洞本,究旨通宗,則根本性離,畢竟寂滅。
嚴重問題來了,前面講,人人都有道.爲什麼我們凡夫見不到呢?因一念迷掉了,而産生叁乘五性不同根器,雖不同,但形而上本體一樣。現在由本體來,所謂言下頓悟,悟道是什麼樣呢?真正的佛法“究微”,追究它根本的所在,研究到佛法的宗旨,完全搞通了,是空的——“根本性離,一切性離”。唯識講諸法無自性,心、物皆屬“法”之觀念中,一切法都是因緣所生,沒有各自的自性,這個無自性與明心見性之性不同。
但有些人搞錯了,一看“諸法無自性”,認爲佛法講無自性,還講明心見性是真常唯心論,錯了,是外道之見。將諸法無自性變成唯物論,斷見。人死了就拜了、人死如燈滅.諸法無自性嘛、還去求個什麼自性呢!這個見解非常嚴重。今天、在思想界中,這個思想非常流行,此論書籍充斥,毛病大家都看不到,換言之,這在提倡唯物思想,縱使無意,卻未入此偏見中,把佛法解釋錯了,永明壽禅師就不用“無自性”,用“性離”,在邏輯上,使天地相隔,大妙了,“無自性”是主觀的,在邏輯辯證法上是拿開它,與斷見一樣是拿開它,“性離”是有性,自己離開的,客觀的。這些思想,同大家修證的關鍵非常大。
《宗鏡錄略講上冊 (第二章)》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