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廓神山朝聖。當時很多人都看到神山的石頭上自然顯現出佛菩薩心咒、空中時常出現吉祥彩虹等瑞相。東廓神山上生活著一些野生猴子。當地一戶藏民曾在山上放生了幾十只羊,山中野生猴群裏有一只猴子看到放生的羊群後,竟然離開猴群,開始自覺地照顧這群羊。早上天一亮,它就趕著羊兒上山吃草,晚上把羊集中趕到一起看管。如果有外來的羊混入這個羊群,猴子馬上就能發現並把外來者趕跑,如果有人接近羊群,猴子也會阻攔。當時的情形,朝拜神山的信衆都親眼見到。很多人認爲這只猴子是這戶人家去世親屬的轉世,由于對自己親人和家中財産的執著才這樣。當時五明佛學院的日波多吉活佛正在東廓神山閉關,他也親眼看到了這一情景。“看著這只猴子每天放羊,真的讓人覺得它就是這個家庭中的一員。”活佛曾經這樣對我講過。我想世界上沒有任何一件事是無因無緣的,我們沒有神通,但有神通的人一定能看到這件事背後的因緣。對于沒有證悟空性的人來說,輪回真實不虛。如果我們沒有舍棄對今生來世的貪戀,即使我們表面上在修持佛法,也很難從輪回中得到解脫。
以上所講就是關于共同外前行的修法,通過修共同外前行,我們相續中應當對整個六道輪回生起真實的厭離心,逐漸放棄對現世享樂的希求,一心一意尋求解脫,這就是我們所講的出離心。在進入佛門後,如果能把世間一切完全放下,當然非常好。但要真正做到這點很不容易,如果暫時放不下,可以一步一步修持逐漸放下對世間的執著,這樣將來才有機會得到解脫。打好外前行的基礎非常重要。在修行時,共同外前行可以單獨修,也可以與不共內前行一起修。修行前一定要仔細閱讀發給大家的這本《普賢上師言教》。這個修法非常簡單,也容易理解,對修行人來講又很重要,所以在藏地甯瑪巴教法中,不論是出家人還是在家人,最初進入佛門,一般都要修學《普賢上師言教》。法王如意寶以前在佛學院幾乎每年神變月都宣講一遍。我現在包括從上師處聽聞再加上自己爲弟子講解,至少也看過幾十遍了。我向大家提一個要求,就是每一個得到《普賢上師言教》法本的人都要發願,今生至少要精讀十遍。對于真正追求解脫的人來講,這應該是非常容易做到的。
下面我簡單講一下不共內前行的修法。不共內前行包括皈依、發菩提心、金剛薩埵百字明、供養曼茶羅和磕大頭五個修法,也叫五加行。
皈依就是發願將佛教作爲自己的信仰,跟隨叁寶修學正法。皈依不但是一切正法之門,也是得到一切戒律的基礎。趨入正道,修持佛法,最終得到解脫與安樂,唯有從皈依開始。幾天前一位女士來見我,她說:“師父,我的經濟條件很好,在社會上的地位也不錯,平時與公司裏的同事在一起時,大家互相贊歎或者一起吃喝享樂,外人從表面上看我們應該是非常快樂的。但時間一長,我一個人的時候,心裏總覺得生活非常無聊,沒有一點安樂可言。您說這是爲什麼呢?”“你應該試著建立一種精神信仰,讓自己的內心充實、安定起來;物質生活是很容易讓人厭倦的,欲望沒有滿足時不甘心,一旦滿足馬上生厭,如果沒有精神層面的追求和信仰,生活很容易就陷入這種不甘和厭倦的循環中,心裏越來越浮躁、空虛。真正的信仰能幫你排遣內心的負面情緒,使生活平衡喜樂。”對她的問題我是這樣回答的。
我還見過一些人,學習佛法很長時間了,不少人還定期參加寺廟組織的學習,他們講起佛法來頭頭是道,卻始終沒有皈依。有人雖然皈依了,卻連“叁寶”的法義都不知道。很難說這樣是真正的皈依。一個人如果沒有真正的皈依叁寶,無論他看上去有多麼高的見解、多麼深的修行、多麼玄妙的行爲,如果對叁寶沒有堅定的信心,不具備隨學叁寶的誓願,他就不能算是佛教徒。
在修持皈依前,應該端正自己的發心。有人皈依只爲自己今生安樂,將來得到人天福報,這是下士道發心;有人是爲自己解脫輪回而皈依,這是中士道的發心;有人是爲所有衆生的解脫與成佛而皈依,這是上士道的發心。大家在修持皈依時一定要按照上士道的發心修持。端正發心後,首先應該請一張皈依境的唐卡,由上師開光加持,懸挂在佛堂,開始仔細觀想。皈依境中主體顯現是蓮花生大士,本體是自己的根本上師。你們自己有具德上師,就觀想自己的上師;如果沒有上師,可以將本體觀想爲法王如意寶。爲什麼要將本體觀想爲自己的上師呢?這是因爲雖然往昔有無數的佛陀出世爲衆生宣講正法,但我們因爲自己的業力深重,沒有得到解脫,現在上師重新來到我們面前,親自賜予我們傳承與灌頂,爲我們開示阻塞惡趣道、開啓善趣道的妙法,引導我們趨入佛地,上師對我們的恩德很大,與我們的因緣更近。另外上師是一切功德之源,如果我們斷除狡詐之心,持之以恒虔誠地祈禱上師,今生便可獲得殊勝功德。所以應該將本體觀想爲根本上師。這樣觀想後,開始念誦皈依的偈頌,按照經書的要求應該念誦十萬遍,但考慮到可能會出現漏念、錯計等情況,要再念誦一萬遍作爲補遺。所以應該圓滿念誦十一萬遍。念誦時一定要專心,數量雖然重要,而修持的質量更重要。每一次念誦都應當在心中發願皈依上師叁寶。這樣念誦十一萬遍,自己在心裏也應該發願十一萬遍。如果心中沒有發願,只是有口無心地念誦了十一萬遍皈依的偈頌,不會有很好的效果。這樣修持,直到在自己心中生起對上師叁寶不退的信心,生起甯舍生命不舍叁寶的決心。在沒有生起這樣的信心與決心前,應該精進修持。
五加行的第二個修法是發菩提心。皈依後,是趨入大乘還是趨入小乘,最主要就是看有沒有生起利益衆生的菩提心。阿底峽尊者講:“大小乘以發心別”。菩提心是我們成佛之因,如果沒有菩提心,不管你的見解有多麼高深,都不能成爲大乘修行者,不會成佛。相反,如果有了菩提心的攝持,哪怕只念一個心咒的善根也會成爲我們成佛的種子。我接觸過一些學佛人,顯現上對大中觀、大圓滿很有信心,而對像皈依、發心這樣的基礎修法卻不太重視,認爲這些修法過于簡單。其實證悟空性與修持菩提心是分不開的,如果相續中沒有生起無僞的菩提心,就不會産生證悟空性的智慧,無法真正斷除貪執,得到解脫與成就。
對所有衆生生起菩提心,這句話說起來容易,真正做起來對一般初學者來講比較困難。所以在修菩提心時也要認真聞思,先了解修行次第。
修持菩提心時,在皈依境前觀想:無始以來在六道中輪回的衆生沒有一個未曾做過自己的父母,他們做父母時對我都有很大的恩德,現在他們由于無明不得不在六道中漂泊,感受痛苦,爲了能讓他們早日脫離輪回,我一定要修成能救度衆生的佛陀的果位。這樣的觀想絕不是在思想上隨便造作一下就可以,一定要做到表裏如一!一般初學佛的人因爲對親友貪執等原因,很難一下子在相續中生起菩提心,所以在修持時大家可以先從對自己有恩德的親人、朋友開始觀想,首先對他們生起菩提心;然後是與自己無關的普通人,對他們生起菩提心;再然後是對自己有過損害的怨敵,對他們也生起菩提心;最後將菩提心推及到六道中所有衆生,希求所有衆生都能獲得如來正等覺的果位。念誦發菩提心的偈頌時,也應當與皈依一樣,一邊念誦,一邊在心中發願,圓滿念誦十一萬遍,心中也同樣要這樣發願十一萬遍。即使圓滿了十一萬遍的念誦觀修後,還要長時間地反複觀修、串習,直到自己的相續生起真實的菩提心。如果只是在散亂中念誦了十一萬遍的偈頌,真實的菩提心是不會在我們的相續中生起的。沒有菩提心,要想證悟大圓滿法,根本不可能。
五加行中的第叁個修法是金剛薩埵百字明。凡夫在六道中輪回,未能證悟萬法實義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我們在無始以來的輪回中所造下的罪業和積累的迷亂習氣。不用說無始以來造下的惡業,僅今生今世,所殺衆生的數量就已經不可勝數。縱經千萬劫,所造業不亡。華智仁波切講:“若殺一有情,需償五百生。”這都是佛陀與傳承上師的金剛語。大家想一想,如果我們造的這些惡業不清淨,將來果報現前,我們根本無法承受。清淨業障的方法首先就是要生起忏悔心。在佛陀爲衆生宣說的諸多忏悔法門中,金剛薩埵修法被稱爲“忏悔之王”。
諸佛菩薩在本體上沒有任何區別,只是由于諸佛在因地修行時的願力不同,在衆生面前才會有不同的顯現。金剛薩埵在因地時曾經發願:如果不能使任何持我名號、祈禱我而作忏悔的人罪障清淨,我誓不成佛。現在金剛薩埵早已成就佛果,其誓願肯定不虛,就看我們是不是具足信心,是不是肯精進修行。根據祖師的教言,任何人只要具足四種對治力,念誦金剛薩埵百字明十萬遍,無始劫以來的業障全部可以清淨,這是金剛薩埵的殊勝願力所致,對此大家不用懷疑。金剛薩埵百字明的修法也要念誦十一萬遍。
四種對治力簡單講是對金剛薩埵具足信心,誠心依止金剛薩埵的所依對治力;對自己往昔所造惡業生起真實後悔心的厭患對治力;發願從現在起不再造惡業的返回對治力;行持善業對治往昔所造惡業的現行對治力。這四種對治力非常重要。如果在修持金剛薩埵法門時沒有具足四種對治力,雖然對清淨業障也會有幫助,但不會使我們無量劫以來的業障全部清淨。另外,在以四種對治力觀想時,不能忘記以菩提心來攝持。如果沒有菩提心的攝持,只是爲自己清淨業障,爲自己解脫而修持,這樣業障也是很難全部清淨的。
另外,這次我應一些弟子的請求爲大家念誦了《金剛薩埵修法如意寶珠》的傳承。這個修法是法王如意寶1997年在光明智慧中掘取的意伏藏,傳承非常清淨。這個修法儀軌簡單,法王如意寶還特別開許沒有傳承也可以修持,所以非常適合初入佛門的人。大家如果暫時沒有…
《關于前行的簡短開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